《君子之风》备课笔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君子之风》备课笔记

ID:1182006

大小:5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君子之风》备课笔记浙江丽水学院附中金龙【知识积累】1、易错音义恶(è)衣恶食:不好的衣服和食物。恶,坏,不好。一箪(dān)食:一筐饭食。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曲肱(gōng)而枕之:把胳膊弯起来当枕头。肱,上臂,泛指胳膊。女奚(xī)不曰: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奚,为什么。知者乐(yào)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乐,喜爱。知者乐(lè):有智慧的人快活。乐,乐观,快活。驷(sì)不及舌:说出的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驷,四匹马拉的车。虎豹之鞟(kuò):虎豹的皮。鞟,去毛的皮,即革。2、易错词义据于德:在道德方面坚持。据,执守,坚持。游于艺:在六艺方面广泛涉猎。游,广泛涉猎。义以为质:把义作为根本。质,基础,根本。礼以行之:用礼节来实践它。行,做,实践。孙以出之:用谦逊的态度对待谈话。出,说出的话,即谈论。信以成之:用诚信去成全它。成,成全。无求生以害仁: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道。害,损害。有杀身以成仁: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仁道。杀身,牺牲自己。君子喻于义:君子在道义方面十分明白。喻,懂得,明白。未足与议也:不值得跟他讨论。议,讨论。患得之:担心得不到它。患,生怕,担心。苟患失之:如果担心失去它。苟,如果。人不堪其忧:人家不能忍受那种忧愁。堪,忍受。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疏,粗糙。发愤忘食:抒发心中的郁闷时,忘记了吃饭。发愤,抒发心中的郁闷。夫子自道也:夫子在说自己啊。道,说。知者动:有智慧的人活跃。动,活跃。士不可不弘毅:士人不可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弘,开阔。毅,坚定。死而后已:死了之后才罢休。已,罢休。君子质而已矣:君子有好的本质就行了啊。质,本质。何以文为:哪里用得着修饰他呢。文,修饰。子温而厉:孔子温和而严肃。厉,严肃。威而不猛:威严而不凶猛。威,威严。猛,凶猛。恭而安:庄重而安详。恭,庄重。安,安详。 1、通假字孙:通“逊”,读xùn,谦逊。“孙以出之”女:通“汝”,读rǔ,你。“女奚不曰”知:通“智”,读zhì,有智慧。“知者不惑”“知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2、古今异义鄙古义:庸俗浅薄。如《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下流无耻。如:“用作弊的手段来谋求高分,你这人太卑鄙了。”例句:“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不对古义:不回答。今义:不正确。如:“你这样损公肥私,是不对的。”例句:“子路不对。”无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没有用。如:“明明可以拿到的分数丢掉了,你真无能。”例句:“君子之道三,我无能焉;”3、词类活用⑴名词作动词例1:饭疏食“饭”活用作“吃”。例2:曲肱而枕之“枕”活用作“当枕头”。例3:不义而富且贵“义”活用作“守道义”。⑵动词作名称例句:一瓢饮“饮”活用作“水”。⑶形容词作名词例句: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老”活用作“衰老”⑷意动用法例句:而耻恶衣恶食者“耻”即“以……为耻”4、特殊句式⑴宾语前置例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礼以行之”即“以礼行之”“孙以出之”即“以孙出之”“信以成之”即“以信成之”)例2: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例3:夫子自道也(“夫子自道”即“夫子道自”)⑵状语后置例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义”即“于义喻”“喻于利”即“于利喻”)例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问孔子于子路”即“于子路问孔子”)⑶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例1:贤哉,回也(“贤哉,回也”即“回也,贤哉”)例2: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即“夫子之说君子也,惜乎”) 1、固定句式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不亦……乎”是“不也是……吗”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用法与此相同。⑵“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何以……为”是“为什么……呢”的意思,表示疑问的语气。2、省略句式⑴省略主语例句:(君子)志于道,……⑵省略谓语例句:……(为)君子哉⑶省略宾语例1:鄙夫可与(之)事君也与哉例2:未足与(之)议也例3:何以文(之)为3、相关成语⑴杀身成仁:指牺牲自己来成全仁道。⑵患得患失:指对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⑶箪食瓢饮:一碗饭一瓢水,比喻极少的东西。⑷乐在其中:以生活在某一状态下为快乐。⑸富贵浮云:把富贵看得如浮云一般,指不贪图富贵。⑹发愤忘食:为了抒发心中的郁闷而忘记了吃饭,现常用于人做某事非常用功。⑺乐以忘忧:高兴地忘记了忧愁。⑻勇者不惧:勇敢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⑼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就要来到了,指沉迷于某一状态,把一切都忘记了。⑽乐山乐水:以沉迷于山水为快乐。⑾任重道远:任务重而道路长。⑿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休,形容为某一事业而操劳到最后一息。⒀驷不及舌:说出来的话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由这个意义又演化出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整体理解】孔子极力倡导“君子之风”。按照他的看法,“君子”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素质:首先,在道德修养方面,要做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以成之”“杀身以成仁”“喻于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用五个字来概括,就是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其次,在生活作风方面,要做到“孙以出之”(不乱说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安于贫困),视“富贵”如“浮云”(不为名利),“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专于学业,乐观豁达),“游于艺”“乐水”“乐山”(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要有“文”(注重仪表)。可见孔子的“君子之风”不是飘在空中的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扎根于生活实际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论语》中,孔子还否定了某些“非君子”的现象,如“求生以害仁”(贪生怕死), “喻于利”(惟利是图),“耻恶衣恶食”(追求生活享受),因“患得”“患失”而“无所不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孔子不仅是“君子之风”的倡导者,而且是“君子之风”的实践者。尽管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者都“无能”,但他的弟子认为这就是孔子本身品行的写照。而且孔子为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一个具有“君子之风”的长者。【问题探究】1、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答:孔子安贫乐道的心境是通过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行为的赞扬间接表现出来的。孔子乐以忘忧的心境则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三件小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处理直接表现出来的。2、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意义?答:“浮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稳定性,每一秒钟都在变换自己的形态。而“富贵”这东西也很不稳定,一日暴富和瞬间破产的情况都不少见。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就是认为“富贵”这东西很不稳定,不值得去追求。“浮云”的另一个特点是升得很高。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就是认为“富贵”这东西高不可及,与我无关。“浮云”的又一个特点是又轻又淡,孔子视“富贵”如“浮云”,就是认为“富贵”这东西无足轻重。3、朱熹《论语精义》引吕氏“惮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无厌,故既得而患失”的话来解释《论语》中关于“患得患失”的表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它解释得恰当吗?你有没有更新的解释?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害怕做事情,所以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担心得到它;贪得无厌,所以得到官位后又担心失去它。(其余略)4、试评论古人的三种“义利观”:①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②韩非子主张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而无“义”,彼此“用计算之心相待”。③西汉儒学家董仲舒主张“君子不言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答:首先应该肯定,“义”和“利”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说人们做了一件好事,就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这对于做好事的人来说,是行“义”;而对于受帮助的人来说,是受“利”。可见“义”和“利”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把“义”和“利”割裂开来,是不正确的。董仲舒主张“君子不言利”,就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割裂开来,这是有背其先辈孔子的初衷的。既然“义”和“利”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那么,人们在做事时,必然要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有的人“见利思义”,看到做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即“利”,马上想到这好处即“利”该不该得,不该得的绝对不要;有的人见利忘义,看到做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即“利”,就把该不该得这好处给忘了,不该他拿的也拿了。有些身居高位的人,就是因为不能很好处理“义”和“利”的关系,见利忘义,大肆贪污受贿,最终成了阶下囚。可见孔子关于“义”和“利”的主张,即使在今天还有它的积极意义。君臣父子之间既有“利”的关系,也有“义”的关系。父母要抚养子女,子女要孝敬父母,这就是在尽父母或子女的一份责任,这就是“义”。当然,这当中必然要牵涉到比如抚养(赡养)开支、遗产继承等事关“利”的问题。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而无“义”,这是片面的极端的看法。5、当今的青少年,应该养成怎样的“君子之风”?答:(略) 【知识巩固】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于义(广泛涉猎)君子喻于义(懂得,明白)B、患得失(生怕,担心)饭疏食(粗糙)C、知者动(活跃)死而后已(已经)D、何以文为(修饰)恭而安(庄重)解析:C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孙以出之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C、女奚不曰D、知者乐水解析:B3、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B、不义而富且贵C、曲肱而枕之D、威而不猛解析:C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饭疏食B、曲肱而枕之C、不义而富且贵D、一瓢饮解析:D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叶公问孔子于子路B、君子义以为质C、仁以为己任D、夫子自道也解析:A6、下列各句中,省略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B、未足与议也C、志于道,据于德……D、何以文为解析:C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以成之”等是就“君子”的道德修养而言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游于艺”“乐水”“乐山”等是就“君子”的生活作风而言的。B、“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句表现了孔子对“富贵”的厌弃,间接地表现了他“安贫乐道”的“君子之风”。C、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董仲舒,他们都认为“义”和“利”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却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而无“义”。D、“知者”之所以“乐水”,是因为他们坚守道义,处事稳重;“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他们处事机智而又灵活。解析:A,B项中,孔子对“富贵”并不完全厌弃,而是对建立在“不义”基础之上的“富贵”厌弃。C项中,孔子与董仲舒对“义”和“利”的关系的见解是不相同的。D项中,“乐水”“乐山”表现出来的品质弄颠倒了。语段阅读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9题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下列各句中的“问”,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使子路问津焉B、叶公问孔子于子路C、或问子产D、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解析:D,探问、慰问的意思。其他三句中的“问”都有询问、打听的意思。9、对“子路不对”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没必要回答。B、子路认为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时不好回答。C、子路认为这个问题很没意义,拒绝回答。D、子路认为提这个问题的人太幼稚,懒得理他。解析:B,其他三种分析都不合儒家的“礼数”。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1题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0、下列各句中的“也”,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贤哉,回也B、质犹文也C、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D、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解析:B,用作判断,其他三句中的“也”均用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11、对“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一句的说理方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象说理的方式B、类比说理的方式C、比喻说理的方式D、引用说理的方式解析:D高考练兵(2006年浙江高考试题,有改动)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蚊对 (明)方孝孺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撍]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 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本文有删节)   【注】 ①翣(shà):扇子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质 质:资质   B.今人乃自贵其贵 贵:以……为贵   C.畜妻而育子畜:同 “蓄”,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 陵:欺凌解析:A,(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语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如在“赋形受质”里,“质”是和前面的“形”相对出现的,知道了“形”的意义是“外表”,那么也就知道“质”的意义是与其相反的“实质”或“本质”)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意义或用法的能力。可以用排除的方法来做题目。两个“也”字,前一个用在陈述句末,表示语气;后一个用在判断句末,表示判断,不相同,可以排除。“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耳”则作句末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也不相同,可以排除。两个“其”,前者用作第三人称“它”,后者用做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难道”,也不同,可以排除) 14、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解析:C,(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言文中省略成分的能力。看文言文中有没有省略成分,省略什么成分,首先要对文言句子有整体的理解,这样才能看出缺少了什么。如“天台生困暑,夜卧絺维中”一句中,一看就知道“夜卧”与“絺维”间少了介词“于”。“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一看就知道“于”和“端”之间省略了代词“其”。其次要看上下文有没有连接方面的问题。如“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上句的主语是“蚊”,下句如果承上主语不变的话,就讲不通了,“蚊子”怎么会“号天而诉”呢?显然,后面一句的主语“人”省略了。同样道理,“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后句补进去的主语“烟”在上句中已经出现过了,再加上“烟”就显得重复)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解析:D,(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进行赏析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了解文段的大意,其次要对各个选项进行仔细分析,这样才能看出选项的差错。如选项D,说本文“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异类相残”在文中反复出现,不管是人拍蚊子,还是蚊子叮人,都表现得很充分。“同类相残”却没有在文中出现。显然这是附会的,是不正确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