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及君子之风(学生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仁者爱人及君子之风(学生版)

ID:1181934

大小:4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仁者爱人【教材要点概要】“仁”作为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礼”,是孔子《论语》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保证,孟子进一步发展为“性本善”,从人性出发肯定“仁”概括一下“仁”的内涵,其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对“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统一、匡正天下的“大仁”【《指导意见】要点概要: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而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与儒家强调的宗族等级制服有了根本的差别,所以孔子提出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是不一样的【课文解读】一、(仁爱观)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参考: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二、(仁爱与兼爱)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参考:孔子的“仁爱”是建立“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三、有人评论15·42章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参考: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历年高考试题或模拟题】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4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5 (1)《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1分)(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3分)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1分)(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为什么?(3分)?【名句默写】1.子曰:“弟子,入则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微管仲,,4.子曰:“老者安之,,”5 君子之风【章节要点】【基础习题】【教材要点概要】①论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掌握“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②“君子”具体又有能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指导意见》要点概要】①7·6、7·19两章孔子自道的文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又可爱的夫子形象感受夫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②7·6章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课文解读】1.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2.“浮云”的比喻义:“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3.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4.仁者和智者: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历年高考试题或模拟题】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5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君子义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根据以上章节,概括“君子”的基本品格。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说:“智者乐水”,老子说:“上善若水”。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士”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类人,上面三个章节中,四次提到“士”。从精神品格上看,哪两种“士”最接近?为什么?6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针对棘子成的认识,子贡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从现实生活中,为子贡的观点提供论据。【名句默写】1.君子义以为质,,孙以出之,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3.,小人喻于利4.其未得之也,;既得之,5.,,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6.不义而富且贵,7.其为人也,,,不知老之将至云尔8.仁者不忧,,9.知者乐水,10.,仁者静;知者乐,5 11.士不可以不弘毅,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