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ID:1181749

大小:500.5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一课时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行不通却还要去做知其不可:表现了孔子对现实的明察,对人生的彻悟;为之:体现了孔子对现实的负责,对人生的热忱精神实质是敢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放弃的抗争精神。 1、弑2、接舆3、长沮4、桀溺5、耦而耕6、耰而不辍7、怃然8、荷蓧9、黍而食10、击磬11、荷蒉12、硁shìyújūjiénìyōuǒuwǔshǔqìnghèkuìkēng大声一点hèdiào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部分:第二——第六章第三部分:第七章讨伐弑君者“仕”与“隐”的论争孔子自我总结 讨伐弑君者第一部分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弑:古代卑幼杀死尊长叫弑。多指臣子杀死君主,子女杀死父母。夫(fú):那。之:动词,到,往。 之三子告,不可。:省略句,(孔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死简公,哀公应该早知道这件事情,但他都未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又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 【评析】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秩序。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 思考:鲁哀公为什么说“告夫三子”?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为什么?体现了孔子遵守礼制的思想。 【过渡】孔子可谓是执着,在明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是遭到拒绝,仍然坚持不放弃。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对事情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其实这种精神除了表现在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上,还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即“仕”与“隐”的问题上。 第二部分“仕”与“隐”的论争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歌:名作动,唱歌谏:制止。追:补救,挽回。殆:危险。辟(bì):躲开,避开。而:连词,表修饰下:名作动,下车。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ūn)首兮,桑扈(hù)臝(luǒ)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思考:接舆为什么要对孔子唱歌?他的“凤歌”有什么含义呢?接舆唱《凤歌》笑孔丘,并非纯粹反对孔子,只是觉得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难以实现。接舆是一个隐士,他不满社会现实,眼看政治无可挽回而知难退隐。他对孔子传道济世的思想持悲观态度,接舆善意地讽喻孔子急流勇退。古人认为,凤凰是一种有德行的鸟,它在天下太平时出现,而在乱世时隐藏不出。楚狂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对孔子的尊重,是说,现在是乱世,你为什么还要寻求出仕呢?难道凤凰的德行衰微了吗? 讨论: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呢?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思,即认为从政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 【18•6】长沮(jū)、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ō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与:同“欤”,疑问词。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置。辟:通“避”,逃避。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平等。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妨傲慢放肆些。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 思考: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呢?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仕”与“隐”的论争 【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后:名作动,落在后面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止:使…停止,留下。食:使…吃。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至,则行矣:省略句。洁:使…清洁。之:主谓之间,取独。 【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儒家道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消极避世丈人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宿于石门:于石门宿。于,在。介词结构后置。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置句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 【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 【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子击磬于卫:子于卫击磬,介词结构后置。既而:不久,过了一会儿。莫己知也:莫知己也。莫,没有人。宾语前置句 【分析】孔子曾学琴于师襄,而师襄又称为“击磬襄”,所以,孔子应该也从师襄那里学过击磬。而“歌永言”,既然孔子能够根据音乐而知人之志,知其为人,由此可知孔子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音乐之中;荷蒉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其意,亦可谓知音之人。因此荷蒉之人也是一个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 思考: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果哉!未之难矣”?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 第三部分评论孔子的自我总结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3)已矣:“已”,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评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那最后这两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没有放弃。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纷乱的社会没有重归清明的希望的慨叹。因此,这两句话的确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也不可能放弃。 思考、讨论: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 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