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克己复礼教案

ID:1181623

大小:54.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7-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克己复礼第一、二课时一、解题:克己复礼:克,约束,抑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这一章节讲孔子的礼治主。〔德治〕l12.1〔一〕字词一日:古今异义。一旦/一天。非礼:古今异义。不合礼节/调戏〔妇女〕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敏:聪明事:从事,照着去做。〔二〕分析1.颜渊:颜回〔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孔子弟子。以德行见称。勤奋好学,笃信孔子学说,并“闻一知十〞,领会深刻。为人平易谦逊,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时孔子痛苦,说“天丧予,天丧予〞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一竹筐饭,一瓜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一般人都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忧愁,颜渊却能持续地保有他的快乐。颜渊的德行修养真不错啊〕。2.?圣经旧约?有摩西十诫,佛门也有八戒,儒门有四戒。3.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复克已复礼是仁。这里就讲到了“仁〞与“礼〞的关系,只要做到礼,就能到到达仁。孔子具体讲到四点,“视〞“听〞“言〞“动〞,都紧紧抓住那一点来写?这里的四个字,要抓住“克已〞这一点来写。3.要义:克己要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仁是礼的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4.成语:克已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符合礼。l3.147.5两章7.5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都是什么句式?这种倒装的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吾不梦见周公,久矣。倒装句改变常规语序,语义上突出前置局部。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两句话中,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表达了孔子的感慨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倒装句在口语中使用远较书面语多,?论语?量倒装句的使用,反映了该书的口语化特点。如:君子哉假设人!尚德哉假设人!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2.总结3.147.5两章-.word.zl .-周公是孔子敬仰的古圣人之一。孔子把周公视为周代文化的代表,把梦见周公视为盛世有望的瑞兆。孔子把自己的命运与世道的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两章讲的都是崇古崇古的重点容是推崇周礼。联系12.1“克己复礼〞,复是回归的意思,那么要回归于什么的“礼〞字,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来进展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效劳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那么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l读3.16.253.1〔一〕字词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于庭舞八佾。孰:疑问代词,什么〔二〕要义:秩序〔无序〕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àn〕越。6.25〔一〕字词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二〕要义:秩序〔无序〕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三〕分析1.孔子为什么说“觚不觚〞,后人有两种较为近于情理的猜想:〔1〕觚有棱角,才能叫做觚。可是做出棱角比做圆的难,孔子所见的觚可能只是一个圆形的酒器,而不是上圆下方〔有四条棱角〕的了。但也名为觚,因之孔子慨叹当日事物名实不符,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类。〔2〕觚和孤同音,寡少的意思。只能容酒两升〔或三升〕的叫觚,是叫人少饮不要沉湎之意。可能当时的觚实际容量已经大大不止此数,由此孔子发出感慨。2.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意思是什么?其背后的含义又是什么?觚是一种饮酒器,后来觚被改变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其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名不符实的现象发出的感慨。3.总结前五章:12.13.147.5是总纲,谈理想。3.16.25这两章讲的都是现实社会的礼崩乐坏,名实不符。〔无序、无道〕l读16.213.312.1116.2〔一〕字词礼乐:名词作动词,制礼作乐。盖:大概,大约〔二〕要义:正名〔无道〕主政治有道。〔三〕分析1.礼乐征伐指对对外的各种政令。“礼乐〞代表对的权力;“征伐〞代表对外的权力。2.在这段文字中,“天下无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word.zl .-孔子这里讲的,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在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在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治。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为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会倒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3.这一段话是孔子考察历史,尤其是当日时事所得出的结论。“自天子出〞,孔子认为尧舜禹汤以及西周都如此;“天下无道〞那么自齐桓公以后,周天子已无发号施令的力量了。鲁自季氏专政,五世希不失矣。季氏家中有阳货之流,都不曾到过三世。4.此处讲的“庶人不议〞与“钳民之口〞是否一样?不一样,“上无失政那么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朱注?13.3〔一〕字词-.word.zl.-待:等待子将奚先:奚:什么先:这里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奚先,即先奚,宾语前置。于斯三者何先:即先何正:纠正迂:不切实际有是哉,子之迂也:主谓倒装。奚其正:宾语前置,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正,纠正。其,加强反问语气。〔如之何其彻也〕野哉,由也!主谓倒倒。野:粗鲁阙:缺,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中:适当苟:马虎已:罢了成语:无所措手足没有地方放手放脚。形容没有方法,不知如何是好。-.word.zl.-〔二〕分析1.请两位同学朗读这段对话,仔细体会孔子和子路说话时的口吻。2.从子路的语言中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直率,淳朴,很有个性,有意见毫不隐晦,屡次顶撞教师。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译:孔子去和南子相见,子路不快乐。孔子发誓道:“我假假设不对的话,天厌弃我罢!天厌弃我罢!〞南子:卫灵公夫人,把持着当日卫国的政治,而且有不正当的行为,名声不好。所:如果,假假设。假设连词,但只用于誓词中。3.要义: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4.孔子为什么把正名放在首位呢?卫出公与父亲争位,引起国混乱。孔子针对他,提出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4.这段文字中含有一个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请指出来。名正言顺:原指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能。后谓指名分正当,道理也说得通。5.小结:因为现实社会的“无序〞〔3.16.25〕“无道〞〔16.2〕,孔子提出要“正名〞〔13.3〕。孔子认为针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的社会现状,只有“正名〞才能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有各种名分,维护旧的等级制度。旧的等级制度也就是孔子理想中的“周礼〞〔3.147.5〕。12.11(一)字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指出这几话中的词类活用: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君,臣,父,子〞是名词;第二个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像个……,按照……-.word.zl .-的样子去做。君,行君道,臣,尽人臣的职责,父,像个父亲,子,要像儿子。2.“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用法跟上句一样。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意动用法,把后在的宾语视作……,当作……对待。第二个“亲,子〞是名词,父母,子女。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子焉,臣焉〞中的“子,臣〞,作动词,做人儿子,做人臣子。“父其父,君其君〞中,第一个“父,君〞是意动用法,把后面的宾语视作……,当作……对待。第二个“父,子〞,是名词。虽有粟:虽,即使。吾得而食诸:诸,之于,语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吗〞(二)要义:正名要各守本分。〔三〕讨论问题:1.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根底是“仁〞;“明天理,灭人欲〞那么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地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译: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各应怎么样?〞孔子答道:“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那么把君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的主,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愚忠〕2.为什么孔子那么看重君臣父子的“名分〞问题?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份受到破坏,弑君杀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像这个卫出公,他与父亲争位,引起国混乱。孔子针对他,提出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以上三章:这三章讲的主要是正名,其实也就表达了仁与礼的关系,仁是礼的核心。“礼〞是建立在“仁〞的根底上的,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有仁心,才会尊从礼节,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三课时小结回忆:总纲:理想〔12.13.147.5〕为国:现实(礼崩乐坏)(3.16.2516.2)和对策(名正言顺)(13.312.11)为人:根本〔孝弟〕和表现〔色难和守丧〕提问:针对个人,要做到什么?l读1.22.817.211.2-.word.zl .-〔一〕字词弟:同“悌〞,亲爱、顺从兄长。鲜:少未之有也:否认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慨〔二〕分析1.要义:孝悌孝悌是仁之本2.思考:为什么说教悌是仁的根本?有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儒家认为,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现了孝悌,统治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就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孝与礼的关系:“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那么,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防止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儒家认为,家是国的根底,治国之前必先齐家。〔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孝弟举,那么三纲五常之道通,而国家天下之风正。故其治道相承至于累世数百年不坏,非后世能及也,此可见孝弟功用之大,有子之合,可谓得王道为治之本矣。〞〔天祥?四书辨疑〕?2.8(一)字词弟子:古今异义。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学生,徒弟。先生:古今异义。年长者,父老。/〔1〕教师。〔2〕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二〕分析1.这一章讲的是如何做到“孝悌〞。“子夏问孝〞中孔子认为,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还不能说是孝。要做到孝,最重要的是什么呢?“色难〞即“心难〞,和悦的脸色出自温柔的心。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那么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②。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③。不敬,何以别乎?〞【注释】①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②养----供养,养活。③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解有二。其一认为,犬守家看户,马代人劳作,皆能有以养人。但犬马无知,不会对人产生敬意。人假设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犬马养人相比。其二认为,人对犬马,也供给饮食加以饲养,假设仅是供养父母而无敬心,与犬马有何区别?这是将人养父母跟人养犬马相比。【原文今译】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设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2.要义:色难〔有敬心〕引申到现代社会,子女那么连陪父母的时间都没有了。17.21〔一〕字词期已久矣:时间期可已矣:一周年-.word.zl .-女:同“汝〞予之不仁也:句末感慨天下之通丧也:句末表判断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也,句中表停顿。〔二〕分析1.宰我:孔子对这个学生是很不满意的。宰我曾经在白天睡觉,被孔子看到了。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wū也。〔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了,松泡如粪土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注释】(1)粪:本义为扫除,做名词时意为粪便。(2)杇〔wū〕,抹墙用的抹子,指用抹子抹刷墙壁。(3)诛:本义为声讨、谴责,责备、批评。(4)与:语气词。【译文】宰予白天卧寝。孔子说:“腐朽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的墙壁不能涂抹。对于宰予这个人,还怎么责备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里我改变了原来考察人的方法。〞2.要义:孝悌〔守丧〕〔1〕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是从什么角度来说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的?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因此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批语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为父母守孝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这个习惯一直沿袭到今天。〔2〕孔子为什么觉得宰我不必守三年孝了?因为为父母守孝三年是由于做子女的因父母去世,心痛苦,无心享受吃喝。而宰我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些东西,即使守三年孝,也只是做到形式上的孝,还不如不守。〔3〕宰我不孝,孔子为什么说他不仁?宰我对三年丧期提出质疑,孔子认为这是“不仁〞的表现。这也再次强调了“仁〞是孝是的核,孝是“仁〞的外在表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回想为什么宰我白天睡觉会受到孔子如此严厉的批评,因为白天睡觉关乎一个“礼〞字,这个宰予,在大白天寝卧躺伏在那里,可能还并一定是真的困得不行要睡觉,而是一种懒散的表现,是一种“无礼〞的行为。总结:1.22.817.21这些章节都在讲“孝悌〞的问题,“孝悌〞与“仁〞有什么关系呢?孝即是仁的表现,只有孝才能仁。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宰我不守孝,所以孔子说他不仁。孝又分为小孝和大孝,小孝即是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大孝即是忠。一个个只有孝了,会有仁心。思考: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假设是他对他父亲的道德规,长期地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安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话的?-.word.zl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都不能改变也父亲的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顺从。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就成了最大的善,否那么便是不善。这样的判定原那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开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l读17.113.3〔一〕字词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前一个“云〞是助词,分别用在重复的同一词语的后面,表示强调。后一个“云〞,说。〔二〕分析总结以上两章:这里,孔子强调“礼〞“乐〞“仁〞三者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是礼的一局部。礼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那么是人们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把礼、乐、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问题。l总结全文:〔一〕构造总纲:理想为国:现实(礼崩乐坏)和对策(名正言顺)为人:根本〔孝弟〕和表现〔色难和守丧〕总结:礼乐和仁的关系,回归于仁。总结:本课主要是让同学们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也就是指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主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二〕容结合课后练习一:整篇文章讲的主要是仁与礼的关系,其中还有“孝〞的问题。其实,孝即是仁的表现,只有孝才能仁。孝又分为小孝和大孝,小孝即是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大孝即是忠。一个个只有孝了,会有仁心。1.仁是礼的核心。礼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核就是仁。(17。113.3)2.“礼〞是建立在“仁〞的根底上的,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一个人只有有仁心,才会尊从礼节,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6.213.312.111.22.817.21)3.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异的兼爱、博爱。(1.2)(2.8)(17.21)l练习:一、课后练习四,阅读下面三段文字,说一说它们各自是从哪一角度对“礼〞进展阐释的。?荀子·礼论?译文社会行为规是怎样兴起的呢?答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欲望,如果欲望而又得不到,那么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追求没有限度和止境,那么就不能不起争夺,争夺就会导致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君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社会行为规和最正确行为方式来进展分别,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供给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因物资短缺而得不到满足,使物资不会被人们的欲望所耗尽,欲望和物资这两者互相扶持而有所增长,这就是社会行为规的起源所以,所谓的社会行为规,就是调养。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作用在于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异〔“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慢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人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word.zl .-课后听写:一、找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监〞通“鉴〞,借鉴。2.盖十世希不失矣“希〞通“稀〞,少。3.那么民无所错手足“错〞通“措〞,放置。4.其为人也孝弟“弟〞同“悌〞,亲爱兄长。5.其为仁之本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慨。6.食夫稻,衣人锦,于女安乎“女〞同“汝〞,你。二、找词类活用7.天下有道,那么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名作动,制作礼乐8.必也正名乎:正,使……正,纠正9.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一个君臣父子是名词,第二个君臣父子是动词,像个君,像个臣,像个父,像个儿子。三、找古今异义10.一日克己复礼:一旦11.非礼:不合礼节12.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弟子,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年长者四、重点字词解释13.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1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从事,照着去做。15.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什么16.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之乎,句末语助词,相当于“吗〞17.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少1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一定的时间,期限19.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五、句式特点20.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主谓倒装21.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22.有是哉,子这迂也主谓倒装23.野哉,由也主谓倒装2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25.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word.zl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