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初中八年级语文《归园田居》教案

ID:1160022

大小:93.4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1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贾春莉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作者的人格美。训练学生表达与创作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品读---感悟----拓展---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来读一读陶渊明的舍与得。1、作者简介:解说谥号:谥号原本是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或者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死了之后,按照死者生前主要行迹和为人而给予的号。而古代的礼仪家对谥号的字义都有严格的审定和推敲,即所谓的“谥法”。根据“谥法”,“宽乐令终”为靖,这里是说陶渊明宽于待人接物,为人乐观大度,结局是美好佳善的意思;而“好廉克己”为节,当然指他为人廉洁,严于待己。把二者结合起来去审视陶渊明的一生,应当说是符合实际的。2解说“田园诗人”: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卓越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的人格风范,为历代士人所景仰。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直是我国古代诗坛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田园诗,以陶诗为楷模,形成中国诗歌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趣。他淡泊心志、洁身自好的品格,成为中国古代隐士这一重要文化阶层的理想典范。3、解说“隐逸诗人”:隐逸之风,由来已久,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步出现,巢父、许由可以称为鼻祖。隐逸现象,实际上是不同政治见解、志趣、爱好与处世态度在政治上的表现形式,究其实质而言,它反映了不同社会阶段,不同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各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各种不同利益无法协调的处世态度。隐逸的表现形式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林林总总的隐逸则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有的是志趣所致;有的为全其道;有的是克服其内心的躁动;有的则出于安全的考虑。隐居的风气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非常流行的。本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人生道路是很狭窄的,可供选择者无非求仕和隐居两途。然而要求仕为官,在当时必须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有很高的门第;一是必须政治清明。而当时这两个前提对于周续之、刘遗民和陶渊明似乎都不太具备,所以三人都先后归隐。成为“寻阳三隐”。终于看清楚了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冷峻的现实面前必然碰得粉碎!要想保持自己的个性不被扭曲,政治追求得以实现,在当时这是完全无法统一起来的。这即表明,陶渊明要么在那个昏暗腐朽的官场之中,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品性,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扭曲自我去迎合达官显贵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要么坚持自己的信念,保持质性自然的夙性,洁身自好,独善其身,隐居田园去过寂寞贫困的生活。处在政治黑暗的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动乱年代,如果不能心安理得地作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大约也只能激流勇退地选择归田隐居了。二、读诗悟诗第1页共5页 1、配乐诗朗诵(教师范读,学生练读)2、解题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陶渊明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的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从题眼展开,通过思考下面的问题来解读诗歌。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写于他辞官归隐的第二年,共计五首,从不同侧面表现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喜悦。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3、意境分析:找出你从本诗中发现的信息,重点分析“不足惜”的深刻内涵,及“愿”的深意。(1)不足惜的有以前作官的身份。诗歌开头诗人就说明了自己的身份“种豆南山下”是个农夫,说得不卑不亢,还有点儿高兴。(2):不足惜的有生活环境。“道狭草木长”,环境不算好,但诗人的心情一点儿也没有被破坏。仔细咬文嚼字,诗句中哪一个词别有深意?“沾”字,我感觉到了逍遥自由。师:是啊,如果是“湿我衣”“浸我衣”,那人的心情就不一样了。(3):不足惜的还有劳动时间的长。诗人早上出发,晚上才回家,工作时间很长,但看得出他兴致很高。师:何以见得兴致很高呢?生:“理”字给人秩序井然的感觉,一点儿不慌乱。生:“荷锄”也给人自由潇洒的感觉,如果改为“扛锄”“拖锄”,那就会感觉诗人一身的疲惫了。生:“带月”也平添了诗情画意。生:“归”字让我感觉到了温暖。第2页共5页 (4):最为重要的是不足惜的是劳动的成果不咋样,“草盛豆苗稀”了也不生气。师:看来,诗人是自得其乐,种豆之意不在豆,而在——生:而在山水之间也!生:而在挥洒情绪也!生:而在感受自由恬静的生活也!师:对了,同学们,这就是诗人之不愿违背的那个“愿”啊!三、讨论:像陶渊明这样洞悉时世,不愿陷身浊泥潭,自善其身是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总结: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飘逸和超然于世俗之外的,他自觉地学习儒家经典,把儒家治国安邦之道奉为行为准则,强烈地躁动着功业追求,这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干宝《晋纪总论》)的时代是很值得注意的。这或许是从陶侃的勤奋务实的儒家风范和他外祖父孟嘉的崇儒倾向继承下来的吧!虽然后来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的人生道路,那是仕途受阻之后的痛苦归宿。显然,他并不是真正的隐逸和遗世独立的人。就是在他晚年的《读山海经》十三首诗中,仍然涌动着“猛志固常在”的气势。而临近晚年,还在《感士不遇赋》中发出了“不遇”和“病奇名之不立”的太息,充溢着“有志不获骋”的悲郁。为此,陶渊明把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人生理想融入《桃花源诗》并记中,那就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真正不关世情的隐者是绝难写出如此杰出的热爱人生的作品的。当陶渊明的抱负无法实现之后,他才由“大济苍生”的追求转向于“击壤自欢”(《感士不遇赋》)的抉择。这种积极的人生奋斗目标经过多次努力无法达到时,再根据自身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作出新的调节和选择,的确是明智的决定,不失为一种人生理想,这就是《论语。泰伯》中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通脱态度和变通抉择,也就是孟子说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孟子。公孙丑》)的灵活人生追求。总之,陶渊明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隐居田园的目标,而是经过许多奋斗,权衡主客观条件之后的必然。我们大可不必用今人的价值观去衡量他,把陶渊明的归隐指责为消极退避。积极还是消极,这是一种人生态度。单纯讲人生态度,当然还是积极的好。但是也不一定要绝对,何为积极?何为消极?要看当事人所处的时代、自身的地位、文化背景以及家族渊源⋯⋯等许多因素。满清末年的陈天华,邹容,都选择了自杀,谭嗣同选择了情愿被杀,明朝末年的八大山人选择了出家、不语⋯⋯表面看上去,他们都走上了与当政者消极敌对的道路。但你不能说他们都是消极的。他们当初的不合作,曾经让满清统治者很恼火,老百姓从他们的消极表象上,却看到了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得到如此非凡的影响,还能回过头去责备他们的怯懦吗?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谈谈全诗如何体现了陶渊明的人格美?第3页共5页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陶渊明发现田园美,歌颂田园美。这种自立于世的独立人格,可谓健全,堪称高尚;这种醉心田园、自然的高雅情趣和人格魅力,古往今来,倾倒了多少文人志士。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拓展训练:诗歌素描训练(一)揣摩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二)透视名人心灵(三)学生仿写总结全文: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摒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美诗文,而且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完美人格!现在正值菊花盛开之际,让我们走近菊花,让花香净化我们的心灵,贴近陶渊明,让率真旷达成就我们同样完美的人生!板书设计:劳动自由平淡归园田居“愿”远离污浊第4页共5页 《归园田居》教案方正三中贾春莉第5页共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