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设计-面具
加入VIP免费下载

美术教学设计-面具

ID:1155094

大小:31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美术学科课时教学设计甘井子区新甘井子小学马晓莉授课时间:2003年11月10日课题面具(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第五册)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能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面具的形象特征和用对比色搭配表现面具的色彩装饰效果;2、通过欣赏各种面具,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面具五官变形的造型手法;3、喜欢面具艺术,大胆地使用色彩表现变形的形象,并对其产生兴趣。重点自主探究出面具的特征难点面具形象特征突出、色彩搭配美观教具准备有关课件、范样学生准备油画棒、水粉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课二、新授(一)、简单介绍相关知识(二)、欣赏面具(三)、探究面具的特征1、课件展示个体学习2、组织学生小组内学习3、学生汇报,全班学习归纳总结面具特征:①、形状夸张变形;②、色彩对比强烈;③、花纹装饰美观。(四)、自制评价标准(五)、展示范样三、学生作画四、展评及小结出示玩具知识介绍课件展示问:人脸与面具比较,面具在形状、色彩、花纹三方面有什么特征?请学生试画五官里的一个器官,并展示几张画比较、分析夸张变形的效果启发引导引导观察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感受观察感受讨论交流探究发现试画表现评价分析明确目标评价分析审美表达欣赏评述学生在看到玩具面具时,会倍感亲切,并能主动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产生兴趣共享人类文化资源,感受面具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感受、发现面具的特征通过学生合作、互动,深入探究学习面具的特征,并自主归纳面具特征。通过实践巩固新知识,通过评价进一步提高认识,掌握方法通过感受色彩搭配效果,学习色彩搭配方法通过感受色彩调配效果,提示要注意水粉水份适当将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后及其它学科中 有兴趣课后继续学习,了解更多的关于面具的知识。教材分析:《面具》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范畴。《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是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落实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应该努力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立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面具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面具图案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它对现代艺术产生过不可低估的影响。不同国家、民族的面具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风貌。面具的收藏具有审美以及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中国面具主要是巫傩面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现代以湘黔交界地带及贵州中部为全国分布中心。贵州面具分三种:傩戏面具、地戏面具、和“撮泰吉”(彝族变人戏面具)。地戏演出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傩祭活动内容。地戏演出有剧本,是些历史上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隋唐演义》、等等都是地戏剧本取材之所在。表演中吸收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格斗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地戏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都要佩戴面具。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地戏面具的质料多为丁木和白杨。制作工序为:截林,即净一棵树截取为一段段的40厘米长的圆木;剖半,即把一段圆木一剖为二;出坯,即剥皮,挖空部面,在剥皮一面居中竖弹墨线,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然后雕刻出面具雏型;白面,即将毛坯进行精雕细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上彩,即用各种有关颜料将白面彩绘成戏中人物形象;最后装上胡须、镜片等装饰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地戏面具就这样制作完成了。从人物造型上看,地戏面具包括将帅面具、道人面具、丑角面具和动物面具四大类。傩堂戏的剧本有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有的取材于现实生活。剧本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锤炼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等等都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名剧本。傩堂戏剧目数量较多,粗略统计有几百个。但各地数量多少不一。仅贵州省德江县流传的剧目就多达百余个,被傩文化学界誉为“摊堂戏之乡”。    与地戏一样,傩堂戏演出的全过程演员都要佩戴面具,傩堂面具的质料多为杨木和柳木,因杨木质轻又不易开裂,柳木民间认为可以避邪。制作工序与地戏面具大致相同。但工艺技术不如地戏面具复杂和精细。造型也偏重写实,也予以夸张,具有凝重实感。色彩的运用不像地戏面具那样复杂和绚丽。傩堂戏面具色彩较为单一、和谐,不强调以色彩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身份,却以雕刻手段产生各种不同造型来完成戏中人物形象、性格和身份的刻画。由此产生出男、女、老、少、文、武、鬼、神、僧、道、丑等角色。 从艺术造型上看,傩堂戏面具主要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变人戏及其面具---变人戏是彝语"撮泰吉"的意译。"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古"即"游戏"的意思。"撮泰吉"就是:"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也是傩戏家族中的重要品类。由于历史等六面的原因,变人戏现在仅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村流传,可渭戏剧中的"活化石"。与地戏、傩堂戏相比,变人戏的内容更为古老,祭祀色彩更为强烈。裸戛村彝族人民能传承这一古老戏剧,尤为难能可贵。面具在变人戏中不仅仅是戏剧人物造型的表现形式。在村民心目中,演员佩戴面具后就成了神灵的化身,面具是沟通阴界与阳界的工具,是连接死亡与生命的桥梁。表演中,悠悠远古岁月中先民的形象和他们的生活、生产,便亦真亦幻、似真似幻地出现在其后世子孙的眼前。    变人戏面具在制作工艺、造型特征上与地戏面具、傩堂戏面具大不相同。其工艺很简单,将杜鹃、漆树等硬杂木锯为一段约40厘米长,一剖为二,按艺人的想象用斧子削劈成有鼻子的脸面毛坯,再用凿子凿出嘴、眼,一件白面的变人戏面具便算初具造型。尽管如此,变人戏面具造型却别具特色。这种面具蕴含着彝族关于人类进化的思想。彝族认为人是由猿猴变来的,而且经历过单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三个阶段。民间,彝族有句话用汉语翻译出来就是"变人不像人,变得像野兽,猴子的脸面,老鼠的牙齿、鼻子剪刀样,下巴鸡蛋圆,"基于这种认识,艺人把变人戏面具雕刻成前额凸出、鼻子长、鼻梁直、嘴巴小、脸型直长、眼睛斜且大、无耳朵、无眼珠、无牙齿。整体形象显示出一种单纯、原始、稚拙、憨厚、天真、怪诞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在傩文化圈子里的人们的意识中,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如何对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各种清规戒律。例如制作面具时要先举行"开光"仪式,取用面具要事先举行"开箱"仪式,存放面具要举行"封箱"仪式。又如不让女人触摸面具,不让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制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灵已经附体,不得随意说话和行动。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它本身就是一种造型艺术,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从戏剧角度讲,面具具有艺术代言体的功能,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骠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藏剧面具,是演员登台演出时戴的面具,它分为立体和平面的两种,角色有神仙鬼怪、龙女、老妇、老翁,以及插科打诨的角色,其造型浪漫夸张,角色性格特征明显。把这些面具简单介绍、展示给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直观感受,多方面了解,产生学习兴趣;也要为学生探究、创造面具特征提供依据。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面具与人脸的区别着手,比较分析自主得出结论:面具形状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花纹装饰美观。学生分析:首先,学生喜欢的玩具面具,并会主动将美术课程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会有兴趣了解面具相关知识。 其次,欣赏中外面具图片学生不仅会感到很亲切,还会被其艺术美所陶醉,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且产生创作欲望。再次,面具的形象特征是本课探究点。探究学习过程要循序渐进的,探究结果应由学生自主提出。另外,学生刚学习使用水粉工具,水份掌握是本课难点。学生采用蜡笔勾边,水粉涂色的作画方法比较适合。设计理念:1、遵循美术课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这一基本理念,使学生在生动的学习生活中,充分体验和感受美术学科的特有魅力,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动力并形成为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2、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3、遵循美术课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在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探究与发现,并亲自动手实践,发展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独特情感的能力。课后反思:本课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的规律上,放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上,让学生通过“感悟——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教师有导学意识,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探究学习面具特征五个的步骤:观察感受、讨论交流、探究发现、试画表现、比较分析,顺利获取知识。这五个步骤的教学组织形式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变。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以练、思为主,实现耳、眼、口、脑“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体验、积累、提炼、升华,形成美术自主意识能力与良好习惯,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而且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锤炼悟性,培养反思功力和监控调整的能力,能越学越聪明,越富有灵性和独创精神。本课发挥了课程的整体功能。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五种因素整合起来。使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首先,突破了课本为中心,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从有限的教材内容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内容,如开发利用了网上大量的面具图片,为学生提供欣赏艺术精品的机会,还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突破重点的动态课件。其次,突破了教师为中心。课堂上的教学由大量的静态化转变为大量的动态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再次,突破了课堂为中心。在课后小结时,教师不仅将有限的教材内容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内容,还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延伸到无限的课外探究时间。本次课改的最突出特点是为教师开发处理教材,为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为学生评价等都留有一定的创造空间。自主、探究、合作同样是适合教师学习的方法,勇于开拓创新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条件。 《面具》一课,已在市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讨会上展示、交流,效果完成了教学目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