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江南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2课时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科Fh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20周星期五年1月12日单元(章节)课题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本节课题游褒禅山记(共三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屮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筛选文中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屮的观点态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教材分析本文作者叙述了他和儿位同学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収“深思而慎収”的态度。学情分析・不能从基础翻译中领略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淸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教学难点:1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2“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提炼的课题“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教学手段运用PPT、新新学案 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过程教师个性化修改第二课吋【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二小组读完第二段,第三\四小组接着第三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二、预习检查方法:每人翻译两句话,解决重点词句。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一)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儿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冋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一一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其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己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岀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 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6.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学 生思考后冋答。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课堂检测内容朗读为主,对应文言练习课后作业布置重点翻译1,2,3自然段;完成新新学案练习。预习内容布置重点翻译4,5自然段,将疑难重点勾画下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