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节日,探寻传统——端午节
加入VIP免费下载

品味节日,探寻传统——端午节

ID:1135202

大小:6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设计内容要求教学案例基本信息对应信息技术主题T12T13T14开始时间上课开始结束时间下课学科语文学段初中年级八年级案例名称品味节日,探寻传统——端午节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年1月教学案例设计参与人员分工(可修改)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张丽娟通州区台湖学校13366730299实施者张丽娟学科指导者韩斐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信息技术指导者高劲松通州区台湖学校61536208--8341课件制作者高劲松课程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方言土语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初中阶段,以增强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3.《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21条改进意见》中写道初中语文教学要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练习。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现实生活需要的实用类文章的写作能力。4.《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信息技术环境软硬件要求及搭建环境情况 硬件:多媒体展示系统,可以上网的计算机。软件: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10,暴风影音视频播放器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端午节是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本课是以端午节的起源、别称和习俗为主要内容,通过直观的图片对端午习俗的产生进行考证,感受端午节悠久的历史,体验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求知欲望,增强传承、振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认同感。本课教学内容是为适应语文教学改革对教材的资源补充。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安排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情况:1.初二(4)班同学普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表示认同,认为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可同学们对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就知之甚少了。可喜的是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很感兴趣,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2.本班同学在阅读中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还需提高,在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方面,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交流的能力还需加强。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积极采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认识端午节中必不可少的实物,如艾蒿、菖蒲、雄黄等中药材;还有香囊、龙舟等北方不太常见的端午习俗用品。同时,对所学内容采用先进行自主阅读探究,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课上交流评价,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读写和表达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别称,掌握端午节的时间和广为流传的习俗。2.提高学生整合信息、语言运用和口语表达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及求知欲望,增强传承、振兴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认同感。能正确认识、知行合一,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掌握端午节的时间和主要习俗。教学难点:根据创设的情景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介绍端午节。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品味节日,探寻传统” 一、导入二、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来品味端午节。一)主题阅读交流1.端午节的时间出示日历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端午节时间准备学习材料说出端午节的具体时间,指出农历在日历上的具体位置交流归纳明确学习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浏览Ppt浏览ppt及学案2分钟2.端午节的起源和别称3.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及其产生的原因(1)插艾蒿(2)挂菖蒲防疫祛病(3)喝雄黄酒全民健身(4)画额驱邪气(5)挂香囊纪念屈原(6)吃粽子(8)赛龙舟······(二)以读带写,展示分享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端午节有了怎样的认识?2.假如有几位外国客人来我校参观交流,你作为学生代表要向客人们介绍端午节,让他们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你会怎么说呢?交流讨论结合图片中植物的药用价值和材料,探寻习俗产生的原因写作交流小组交流互评代表发言针对问题修改培养学生提取整合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提高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浏览ppt及学案38分钟三、小结同学们,我们要关注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的节日习俗,厚重的内涵都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的结晶。认真听思考激发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浏览ppt及学案5分钟 四、作业清明节就要到了,请你搜集材料写一份向外国客人介绍清明节的发言,不少于300字按要求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搜集、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学习效果评价评价方式1.教师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时表现,给出评价,含口头评价和得分记录。2.小组互评。依据小组互评表中的项目对组内同伴进行评价,填写互评表。3.个人自评。学生依据个人评价表中的项目对自己进行评价,填写互评表。4.教师总结评价结果,对于本课中表现优秀的和需要改进的学生进行当面或课下的表扬、引导。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课堂教学生动而直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的教学设计得以充实,更趋合理,给教师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资源的配置、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安排怎样的教学结构以及信息反馈等多个教学环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都有了很大的变革。革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新知识的自我意义建构和意义重组,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通过利用电脑网络,让学生在预习环节中,读书,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有助于节省课堂时间,提高了效率。课上借助PPT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逐步深入,最终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借助图片,环节紧扣,一气呵成,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内涵。媒体手段的使用,将难点转化,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品味节日,探寻传统”主题阅读课的第四课。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把端午节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符合《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篇以“端午节”为主题且适合初二学生阅读的文章,一并下发任务单,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完成学习任务。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练习的安排是由易到难的顺序。就课上表现看,一至五题直接提取信息的练习完成较好。在学习端午习俗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一些图片讲解了部分习俗产生的原因,加深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体会到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华名族的智慧。第六题,意在学生认识端午节文化常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能对端午节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深入的认识。同时通过以读代写,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在解答问题之初,同学们基本上回答的内容都局限于端午节的时间、别称、习俗的层面,我适时地加以引导,后来同学们从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角度谈了自己的认识,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为了解决课上出现的问题,我随机布置了一项作业:完善这道题,从多个层面谈自己对端午节的认识。接下来是创设情境,学生活动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以读代写,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活动的过程也是由易到难的顺序,学生展示点评的过程课堂气氛活跃,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认识到在创设的情境中要注意讲话的礼节,介绍内容的选择,表达的层次等问题,提高了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最后,要求脱稿上台介绍端午节的环节,难度较大,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展现。第一个同学,落落大方,考虑到所设情境中听众为外国友人,她选用英语问好,是一个亮点,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体现,同时展现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第二个同学,写作能力强,但表达不够顺畅,还需在口语表达方面加强练习。最后的教师寄语,进一步让同学们认识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自己的使命是将其传承下去!本节课,照顾到了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课堂表现看大家都有所收获,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显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有些地方教师语言不够简洁,学生的口语表达不流畅,汉字书写不规范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