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教案
《唐大地震》教案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慰藉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2、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学重点]1、本是如何体现报告学的体特点的?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时安排]一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联系背景)日历翻开到7月28日,时钟倒转回了31年前,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大地震。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多媒体播放几张有关唐大地震的照片。三、自主探究以组为单位,研究几个问题:1、在唐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指导:报告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学、重大事报告学和社会问题报告学。本属于重大事报告学。重大事报告学,强调交待事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本身及作者对事的态度体现主题思想,事贯穿全,而人物刻划则服从于事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待事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活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指导:“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
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
观念”而解体了。政论性是报告学的灵魂,报告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学,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时期,提倡公有制观念,反对私有制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正体现了政论性是报告学的灵魂的特点。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指导:(1)报告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捷的根。因此报告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2)融情于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叙述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四、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1、地震给们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2、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导: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我们应该重视能、环保、防震搞灾等自然问题。五、小结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回忆是力量之”,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回望31年前那场突如其的灾难,在凭吊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的你们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们人间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