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唐山大地震》教案1

ID:1119742

大小: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5-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唐山大地震》教案【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人类重大问题进行的深入的哲学思考。2.分析作者强烈真挚的情感。3.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二、教学重点1.本文是如何体现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的?2.地震留给人们的启示和教训是什么?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联系背景)唐山,日历翻开到7月28日,历史凝固在凌晨3时42分56秒,一场人类史上堪为最惨烈的地震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短短的十几秒,房屋倒塌,烟囱折断,公路开裂,铁路弯形,地面喷水冒砂,正在酣睡中的人们来不及反应就被埋在了瓦砾之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被夷为一片废墟。242419人丧生,36万多人受重伤,70万多人受轻伤,158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了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3675位孤寡老人,4204个孤儿……这就是唐山大地震。二、感受地震的惨烈情景多媒体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的照片。三、自主探究1.在唐山大地震中广大军民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不可胜数,课文为什么节选了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明确】  报告文学一般分为三个种类:典型人物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和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本文属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重大事件报告文学,强调交代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穿全文,而人物刻画则服从于事件展示。写到的人物往往很多,对多个人物进行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往往要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写作时一般都采用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方法,也就是在交代事件和揭示问题的过程中,把镜头对准一个又一个的人,寥寥数笔,白描勾勒。当然,也要注意抓住人物的精神闪光点和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再现人物语言。常常用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要写好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犯人、盲人等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救灾中的表现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了。2.“大户”是怎样形成的,又因何而解体?【明确】 “大户”是在灾后自觉形成的,又因“当人们从废墟上扒回了自己家私有的财产,那私有财产在他们各自的‘铺位’前越堆越高的时候,那种休戚与共的感情上的维系开始解体了。充满生命活力的是顽强的‘私有’观念”而解体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报告文学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特殊宣传工具,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作为时代产物的报告文学,强烈地体现时代精神,把具体事实放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大局中衡量,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具体表现为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性语言。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建设时期,提倡公有制观念,反对私有制观念。尽管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正体现了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灵魂的特点。3.哪些地方运用了白描手法?哪些地方运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手法?【明确】 (1)报告文学反映和推动现实的功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读者阅读的目的是扩大认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对读者产生的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是重视虚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报告文学经常产生轰动效应、社会作用比较直接的根源。因此报告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最必不可少的手法为白描手法,即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例如:“铁门伏卧在灰土中,岗楼碎成一堆乱石”,寥寥几笔,灾难的破坏力可想而知;“他们一个抓着一个的衣角,走在被晒得滚烫的路上”,短短几句,盲人的执著与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2)融情于叙。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避免了直接的议论,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叙述之中,渗透到了素材的选择之中。例如:“整整一天啊,这支刺刀下的救险队伍,没有一刻停歇。囚犯们无言地苦干着……”等,能在读者心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四、合作探究1.地震给我们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明确】 震前预报、建筑物的防震设施、地震的应急准备、正确对待外援。2.怎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明确】 21世纪的人类对于战争带来的惨剧怀有深刻的记忆和高度的警觉,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纪念日,缅怀战争的死者,祈祷人类的和平。相形之下,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觉和理性的整体防御,还刚刚开始。我们应该重视能源、环保、防震等自然问题。五、小结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回忆是力量之源。”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回望37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凭吊死难者的同时,也让新生一代的你们了解那场灾难,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是如何战胜苦难、创造人间奇迹的!【期刊拔萃】1976年不可能写《唐山大地震》石剑峰听到“唐山大地震”的消息时,钱刚说他在上海,当时他在驻上海的部队里,并开始学习写作。“那个时候的新闻不是说唐山发生灾害,而是说党中央极为关怀。”钱刚说,他当时就决定去唐山,去组织诗歌的稿子。“8月1日我去虹桥,一架一架的飞机运的都是尸体袋,正飞向唐山。”钱刚没被允许上飞机,后来随上海防疫大队坐火车去了唐山。“当时救灾很简陋,部队赶过去,赤手空拳赶到唐山,没有带大型的设备,从废墟里边救人。我跟着上海医疗队防疫大队赶到唐山的时候正好碰到这样的场面,我们只看到一个活的人被救出来,看到的大量都是尸体。”在去唐山前,钱刚说他妈妈让他去唐山找一个姓蒋的老朋友,这个蒋叔叔当时正好在唐山做民政局局长,“因为蒋叔叔是民政局局长,所以他就给了我一些特别的机会,让我作为他的工作人员去参加护送孤儿出灾区,送到安全的地方。”钱刚说,他对于唐山整个经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火车站一幕,“当年的火车站成了一片废墟,从这个火车站里边我们送一批小孩。大清早,朦朦胧胧的在火车站广场乱石堆上你看到一片蓝色,所有小孩都穿上发给他们的新衣服,白布条在胸前,写某某名字,某某村,没有别的东西。”一路上,“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逗孩子们玩,避免他们情绪波动”。离开他们的时候,钱刚说他们都是偷偷走开的,“他们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把你当做亲人了”。“但是在1976年不可能写《唐山大地震》,完全不可能。”钱刚说,当时的政治环境还是批“四人帮”,之后又是对越反击战,“我就到了《解放军报》,做了记者。”钱刚说,那个年代印象最深的事情之一就是一批报告文学的出现,如《哥德巴赫猜想》《扬眉剑出鞘》,“ 一批作家发表了大批报告文学作品,呼唤人道主义、披露历史真相、揭露现实问题。这一报告文学运动的实质是另辟蹊径,争取人文自由”。“1984年我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他们对我说再过两年就是唐山大地震10周年,咱写一个报告文学,写《一座城市的毁灭和新生》。”于是,钱刚重新回到唐山采访,以记者的身份,“这个时候再回唐山,怎么都觉得写‘一座城市的毁灭和新生’不舒服,我就跟编辑说,新生就不写了,只写灾难”。而当时,钱刚写《唐山大地震》的目标就是《广岛浩劫》,“当时我心里想要写一本跟《广岛浩劫》一样的书,编辑思想也很开明,他说,‘你说的对,为什么不可以’”。1986年3月,《唐山大地震》第一次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发表,那一期只发表这一篇文章,在当时来说这是狂妄之举。“《唐山大地震》第一次披露了那么多的事实,很多灾难的事实,告别神话、假话,讲真话、说人话,这是最基本的。”不久单行本《唐山大地震》出版。钱刚说,《唐山大地震》在1986年的发表遇到了一个最佳的时间窗口,“那个时候的中宣部部长朱厚泽提出三宽政策:宽松、宽容、宽厚,我碰到了一个时间窗口,这个作品出来了”。钱刚这几年在香港工作,“唐山和香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我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命运里边有很多远远的在等着你的事情。1986年《唐山大地震》发表以后,很快被香港朋友注意到,有一天我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的信,是港英政府的教育署发来的,他们准备把我书里的序放进中学语文课本,问我是否同意。我很高兴,没有向领导报告就自己决定同意。”所以,从1988年至今22年间,22届的香港学生读过《唐山大地震》,“所以,汶川大地震后,香港人很清楚地震意味着什么”。因为电影的缘故,“唐山大地震”一事重新被人们关心,“很无奈今天很多人不看书,看网,我就在网上发微博《唐山大地震》给你们看。一条微博140个字,我发24条,将书里边内容摘出来,加在一起3000个字。”不过令钱刚担心的是,因为电影热映的缘故,在很多年后,年轻人知道的“唐山大地震”都将是电影中的。(摘自《东方早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