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7第二十七课 柳敬亭传
加入VIP免费下载

徐中玉制作全套配套课件大学语文第三版第四版共用27第二十七课 柳敬亭传

ID:1117983

大小:606.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2-05-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二十七课柳敬亭传黄宗羲 导入新课北方评书成熟于明代。其中柳敬亭就是一位说评书的佼佼者,他受到世人的推崇,其迥异庸流的说书风格固然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不降异邦,不依附汉奸的品行操守。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士铖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权委屈求和,他宁可埋之浮尘,决不投诸匪类,断然拒绝作阮士铖的门客,而是借说书抒发胸中的积郁和愤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柳敬亭 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 黄宗羲 柳敬亭柳敬亭(1587—1670?),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 柳敬亭 写作意图吴伟业 写作意图黄宗羲这篇传记是因为不满意吴伟业的《柳敬亭传》而写的,黄文却效法司马迁的《史记》笔法,在史实中渗透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以柳敬亭说书经历来寄寓亡国之恨。 结构层次第一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第二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第三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第四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 分析课文第一段,从回顾说书历史落笔,从而指出柳敬亭在说书史上的地位。作用:铺垫《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颇为兴盛的说书艺术的情况就给了柳敬亭在说书史上极高的地位 分析课文第二段,介绍柳敬亭的身世,侧重写他在说书方面的成长过程。写柳敬亭在说书技艺上的进步,脉络清晰写柳敬亭成名之后,“之扬,之杭,之金陵”,“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寥寥数语,柳敬亭说书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跃然纸上了。 分析课文写柳敬亭成名之后,“之扬,之杭,之金陵”,“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寥寥数语,柳敬亭说书名噪一时的盛况,就跃然纸上了。 分析课文第三段,写柳敬亭入宁南幕府的情况。作者强调了柳敬亭入宁南幕府后的身价百倍、富贵显赫。 分析课文柳敬亭这一段人生经历与他后来说书技艺的进一步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亲身见之……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军中久了,阅历丰富了,这正是作者企图从柳敬亭的人生大转折中所要寻求的他后来说书艺术更高的原因。所以说此段为下文做了铺垫。 分析课文第四段,直接写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及其原因。强调“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是后期柳敬亭说书艺术高超的根本原因。 写作特点全文紧紧围绕说书这条线选取材料按时间顺序组织成篇 黄宗羲与吴伟业《柳敬亭传》比较吴文是正面赞颂柳敬亭的政治活动及其才能,黄文却效法司马迁的《史记》笔法,在史实中渗透自己的观点和愿望,以柳敬亭说书经历来寄寓亡国之恨。 黄宗羲与吴伟业《柳敬亭传》比较黄宗羲这篇改作,是要“使后生知文章体式”,“体式”就是“规范”的意思。吴伟业的原作是把柳敬亭当作“乱世奇人”来写的,虽然也写了柳敬亭的说书成就,但着重写的是柳敬亭的政治才能。 启示首先是艺术创作要坚持从生活中来,从人性中来;其次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达到对艺术的透彻理解。 启示艺术离不开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谢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