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ID:1114433

大小:4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江苏省《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这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两个方面:【教学目标】1、体会这首词的主旨。2、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我们说“词言志,诗缘情”,如何把握诗词中诗人的情感,在于通过对文本地研读,把握关键语句,而词中最后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这首词的关键,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为:【教学重、难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这是辛弃疾写的思想性兼文学性都很高的一首词,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叙事写景之中。教学这样的诗词,要引导学生循其形,入其境,体其情,深入领会诗词意境美;深入文本,发挥想像,换位思考,通晓文本的情理,让学生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强化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加深对诗歌的多方位的认识。教学过程【自学质疑】课前通过结合学案,预习这首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作者身世背景。(这对理解这首词把握词人情感很重要)2、反复诵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情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基础,因此应很好的诵读体会其情感)3、学生自己找出文本中不明白的地方,以便于课堂上进行讨论解决。5 【交流展示】1、展示自己对于诗人身世背景的了解情况;2、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互动探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点,教师经过整合后变成问题,并采用讨论的方法来逐一解答:)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东西,学生应该初步掌握,并且理解有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在这道题之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学过的典型意象。如芳草、孤雁、杨柳、落日、浮云、梅、兰、竹、菊……)(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意象—意境—情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学生明白,①意象构成了意境②通过意境能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感情)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3、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主要从手法入手,这既重点也是难点)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4、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这是一道探究题,在很多资料中都有,学生提出后在这里主要从感情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提示:①自怜②伤心人)5 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精讲点拨】(之所以设计这三个问题,因为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应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3、下片写了哪些形象?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延伸探究】(板书这三境界)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提示:①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5 ②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③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板书这三境界)①高瞻远瞩,选定目标-----“立志”②百折不挠,艰苦奋斗-----“追求”③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收获”【课堂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分析,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了辛弃疾所写的“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孤独、寂寞、清高、脱俗。这节课也同时教会了我们一种众星拱月的写作手法,也就是用不同的景致事物衬托所写重点。【迁移应用】(通过另一首辛弃疾的词来强化这节课学过的内容)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炼字)明确:①概括、包含着作者诸多复杂感受;②使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大转折;③领起“欲说还休”。2、全篇突出渲染了哪一个字?作者又是如何突出渲染的?(主旨、手法)突出渲染:字如何渲染:。明确:“愁”字;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3、俞平伯先生说本词“中间用叠字转折”,请任选上片或下片谈谈你的理解。(互动探究)明确:上片:“爱上层楼”叠句的运用,把根本不懂忧愁而喜欢登楼赏玩和因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勉强说些“愁闷”5 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下片:连用两句“欲说还休”,前句紧承“尽”字而来,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后句紧连下文,忧国伤时之愁在当时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课后自己可以找一些辛弃疾的词来鉴赏一下)【课后作业】背诵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