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身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与实录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探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身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与实录

ID:1114414

大小:28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探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身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与实录探寻"灯火阑珊处''的美丽身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与实录深圳市沙井中学李敏才一,课标,教材,学情分析【课标要求】''课标"的"选修课程"板块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品味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课标"还要求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教材要求】《青玉案?元夕》是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漫步宋词"中的辛弃疾的一首词.该单元导语指出:"通过对这些珍品(按:指宋词)的研习探究和欣赏,我们将感悟到其中的艺术妙趣,得到审美愉悦,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表现为构思新巧,语言工新,意蕴丰富.这也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价值之所在.【学情分析】通过初高中古诗鉴赏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课文的一些注解,学生也能把握词的基本意义;学生了解王国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三境界"说,但不理解其深刻用意. 二,目标,教法,重点设定【教学目标】①鉴赏作品的新巧构思;②品味其精美语言;③探究其丰富意蕴.【教学方法】①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象"之美,"意"之蕴,实现言与意的基本统一;②通过对词的艺术手法的鉴赏,品悟本词的精巧艺术构思;③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借助资料,探究本词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教学重点】鉴赏"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探究词中"那人"形象的丰富意蕴.三,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梳理内容【课堂实录片段】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辛弃疾的一首婉约词.词的题目是"元夕",谁来说一下"元夕"是一个什么El子?生1: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师:对,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灯火通明,有点灯,放烟花,吃汤圆,出户游玩等习俗活动.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节El的活动情况?生(齐):亮,明,动,盛,闹,圆……师:我也有同感!/,-4J']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嘛,八百年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这个元夕日看到的也是"闹".有谁知道他是从哪几个情景写元夕之"闹"的?生2:写了放烟花,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生3:写了人们的娱乐活动,如喝酒,欣赏歌舞.生4:写了人们坐车出门游玩,如"宝马雕车". 师:怎一个"闹"字了得!哪些词语是扣住"闹"字来写的?生5:"花千树""星如雨""香满路""一夜鱼龙舞""笑语盈盈"等都能扣住"闹"字来写,写得形象生动.师:非常好!"闹"是一个着力写程度的词.我们可以这样小结:词中写了元宵节的盛况——灯火之盛,游人之众,游玩之欢.可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词中"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等词句是写女子的,难道这天晚上只有女子才出门吗?(按:古代女子很少出门,而这一天可以结伴出游)生6:连女子都出门了,可见游人之多.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写元宵节的"闹".请同学们再次反复诵读,找到作者构思的用意所在.生7:一般诗文的主旨句在全篇的最后,就是老师所说的"卒章显志".所以我认为体现作者主要写作意图的句子是词的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师:说得很好.但词的开篇为什么要用三分之二的篇幅渲染元宵节的盛况?喧嚣的背景中,"那人"为什么要在"灯火阑珊处"?下面我们着重品味这个主旨句.(该环节相当于课堂之"序",用时约7分钟)(二)品味语言,言意统一1.品言——品读重要语句,把握"那人"形象的基本意义.【具体探点】品味句子"众里寻他千百度……那 人却在……",把握"那人"形象的第一层含义.【方法指导】学生先自主反复诵读咀嚼,品味涵咏,着力点放在"千百度"和"却"上;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品读体验.【课堂实录片段】师:从逻辑关系和手法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生:从逻辑关系看,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从手法上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拿"众人"和"那人"进行对比.师:你能分别找出写"众人"和"那人"的具体句子吗?生:写"众人"的,有"宝马雕车香满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等;写"那人"的,"却在,灯火阑珊处",是"闹"与"静"的对比.师:很好!你能解释一下"阑珊"是什么意思吗?生:"阑珊"指零落稀疏的样子.师:对."灯火阑珊"即"灯火稀疏",这跟前面的"花千树""星如雨"正好形成对比.看来前面写灯火之盛也不是闲来之笔,对不对?可这样的一个转折和对比,能写出作者寻觅"那人"怎样的情状?生:"寻他千百度"说明作者找得很辛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出作者找到后的"惊喜".师:很好.辛苦和惊喜的情状表明"那人"是作者苦苦寻觅的"意中人".(该环节用时约7分钟)2.悟意——鉴赏艺术构思,把握"那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具体探点】全词着意渲染元宵灯节盛况——灯 火之盛,游人之众,游玩之欢,其意图是为下文写"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作铺垫.这种对比反衬之法,可以突出"那人"形象的性格特征.【方法指导】思考问题——喧嚣的背景中,"那人"为什么要在"灯火阑珊处"?引导学生从艺术手法,艺术构思上,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抓住反衬的作用,从灯节盛况的反面思考"那人"的性格特点;分成两个阵营讨论,一组负责收集"众人"形象特征的词语,一组负责收集"那人"形象特征的词语.【课堂实录片段】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现在我们来看看两组同学讨论的结果.生("众人"组):喜欢热闹,注重打扮,家庭富有,性格外向,喜欢炫耀.生("那人"组):冷艳傲慢,孤芳自赏,寂寞孤独,独来独往,遗世独立,不同凡响,不肯随俗.师:我发现了一个特点,两组同学都能采用类似找反义词的相反相成的思维方法,很好!这个活动不但能锻炼同学们把握文意的能力,也能考查同学们的词语掌握量.小结一下:通过"花千树""星如雨""香满路""动""转""舞"等与"灯火阑珊"的对比反衬,通过从"宝马雕车""蛾儿雪柳""笑语盈盈"到"那人却在"的转折,即可抓住"那人"卓尔不群,不随流俗等性格特点.师:谁能用前面句子"那人是作者苦苦寻觅的……意中人"来补充成一个更复杂的含有"那人"性格特征的句子?生(多z-~l-充后):"那人"是作者苦苦寻觅的清逸脱俗,傲然不群,孤芳自赏,自甘寂寞,独来独往 的"意中人".(该环节用时约1O分钟)3.审美——类比联想,借助资料,探究"那人"形象的丰富意蕴.【具体探点】①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艳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寄托词,你认为呢?②有人认为"那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美女",也有人认为"那人"指傲然不群,遗世独立的"美男",还有人认为"那人"是指一种品质,一种理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你认为呢?【方法指导】①扣住文本,结合步骤1,步骤2得2010/03件安目子(学术综合版)—圈目一出的基本信息进行探究;②利用类比联想,结合作者背景,进行合理迁移,合理探究;③借助资料,在前人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探究;④用自主鉴赏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探究.【课堂实录片段】师:这首词的深层主旨何在,历来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这就是一首艳情词,表达作者追慕的是那种超凡脱俗的冷艳女子;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寄托词,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怀抱"可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你认为呢?对词本身的探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通过这个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合理推断的能力.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发言.(小组讨论)生1:我认为这就是一首艳词.刚才我们组讨论的时候有人说,辛弃疾是豪放词人,又正被闲置,哪有心情写艳词?我不同意.李清照是婉约词 人,但她也能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样的豪放语.辛弃疾是豪放词人,也写过"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样的婉约词.一个被闲置的人,难道就不能猎猎艳,放放松吗?(众笑)生2:我们组比较统一,认为这是一首寄托词.古人写美人不见得就是色情!(众笑)屈原《离骚》中有"美人香草"之语,杜甫在逃难时还有闲情写怀念汉美人王昭君的诗呢,苏轼也在《赤壁赋》中说"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在曲折地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个人怀抱.这首词也一样,作者立志收复家园,抗金报国,可是南宋当权者却把他闲置于后方.作者壮志难酬,牢骚满腹,只好借艳词曲折表达.师:你提到屈原,杜甫,让我想到这"孤傲高洁"的美人,跟中国历史上有些文人的人格特征相似.谁来说一下?生2:像历史上阮籍,陶渊明,李白等人的品格特征,都有"孤傲高洁"的一面.这是否可以说作者还有更深一层的寄托?师:读者有对艺术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权利,但我们不能无限制地升华作品的主题意义.生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请问老师对此—■圈●件生li(学术综合版)2010/03怎么看?师:这其实可以看作王国维先生对原诗进行了"二度创作".对主旨句的研究,专家学者有各种不 同的看法.请看下面资料:[展示资料——资料1:通过繁华景象,热闹气氛的描写,衬托出所思念的人是那样遗世独立,孤芳自赏,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可能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马群选注《辛弃疾词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资料2: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资料3:王国维则以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中的"第三种境界".意为经过漫长的孜孜以求,终于有所发现,获得事业和学问的成功.(朱德才选注《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师:下面我们对本课的学习作一总结.辛弃疾的这首词,三分之二的内容是铺写元宵灯节之盛况,但作者之"意"却不在此,而在反衬"那人"之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该词的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精巧的艺术构思上,还表现在"别有怀抱"的丰富意蕴上.我们通过鉴赏探究,终于揭开"那人"神秘的面纱,有幸目睹了"那人"在"灯火阑珊处"的倩影.(本环节用时约16分钟)四,教学反思本课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运用"言意统一"教学理念所作的尝试.真正的语言艺术精品是"言"与"意"高度统一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就是这样的艺术精品,语言运用(遣词造句,构思)精巧,意蕴丰厚."言"与"意"的关系上,笔者认为意可分为言 内之意与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更体现"言"的饱满和张力,本课学生在讨论言外之意的时候发言最热烈.由于预习得好,学生较快进入状态,只是"品言"的环节略显得"滞",其他环节都挺流畅.在"悟意"和"审美"方面学生表现最活跃.很多学生课后还积极探讨其他作品的"言意统一"问题,比如《赤壁赋》的"乐一悲一乐"的构思是不是跟作者的特殊心境完美结合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