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永遇乐》教案

ID:1114326

大小:53.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7第o二教Z育Q资源g网L《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永遇乐》教案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 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1.了解生活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三)、检查预习: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上音。⑴遥岑远目⑵玉簪螺髻⑶鲈鱼堪脍⑷揾英雄泪⑸舞榭歌台⑹封狼居胥2、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含义。⑴遥岑远目⑵断鸿声里⑶倩何人唤取⑷揾英雄泪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⑹寻常巷陌⑺元嘉草草⑻可堪回首 (四)、相关资料1、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关于《水龙吟》辛弃疾南渡归宋后,南宋政府对他大材小用、不予重视。但抱着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的辛弃疾还是不顾自己职位的低微,针对着南宋政府中主和派的不抵抗论,写成了《美芹十论》奏章,上奏皇帝。在这篇奏章中,辛弃疾分析了宋金形势,和战前途、民心向背,指出金统治者外强中干的情况,而且有隙可乘。他不仅痛斥了主和派的投降主义谬论,而且还详细论述了南宋应采取的自强之策和收复中原的具体部署。他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上奏朝廷,结果奉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宋史本传》)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辛弃疾回顾自己渡江南来以后,曾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忠心爱国的肺腑之言都陈奏给皇帝了。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好比是一个患了恐敌病的病人,任凭你怎样想用议论去鼓舞他们,把他们拔出于消沉畏缩的气氛之中,都是徒劳无功。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是可想而知的。这一切,就是他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词的背景。3、关于《永遇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五)、自主探究1、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诵读原词,把握大意。词的上片下片(2)、诵读思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