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轼《临江仙》课件

ID:1113193

大小:2.2 MB

页数:61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轼《江城子》《临江仙·夜归临皋》 1、了解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词史的贡献。2、了解苏轼的政治遭遇与黄州期间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3、分析《临江仙》等词作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学习要点 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他出身于清寒的地主家庭。父亲苏洵大器晚成,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青年时代就学通经史,有远大的济世之志。 他一生分为四个时期1、王安石变法前(1037-1069)苏轼早年读书,以第二名科举高中,进入仕途。欧阳修又推荐他参加才识兼茂科考试,后又通过一些资格考试,正式进入仕途。 2、熙宁变法(1069-1085)苏轼出离中央,历任四川。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 元佑时期重返中央,历任要职,但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再次外放。 哲宗亲政新党重新起复,苏轼再次被贬到岭外海南(1093-1101) 苏轼的思想、人格及其政治态度基本思想苏轼出入儒道,濡染佛教。 政治观点政治上他是忧国忧民的良吏。 性格:苏轼的性格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耿介正直、坦率直爽、认真执着。一方面,他的性格非常随和、通脱旷达、幽默风趣。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他对词的认识上的突破。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拓展了词境,独辟蹊径的词风。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江城子Jiangchengzi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江城子》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乙卯即熙宁八年。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王弗,通晓诗书,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即使亡妻王弗逝去十多年了,仍让东坡耿耿不能忘怀,常常思念很深。这首词即为怀念而作。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 十年生死殊途,阴阳隔绝,两相渺茫,互不相知。“两茫茫”,既表达了诗人思念亡妻之情切,也暗示出其妻爱诗人之情深。 不然,他就不会有此设想了。“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下片是诗人思极入梦和梦中的情形。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以情动人的力量是巨大的。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皋:地名,在湖北黄州南长江边,苏轼的寓所在这里。 这首小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元丰四年,友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黄州城东荒地数十亩,让他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东坡”。 苏轼又在这里修建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此词就是记叙某一个深秋夜晚,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回临皋时的所见所感。 上片记事,下片抒怀。上片写词人借酒浇愁、喝醉归家的情景。夜饮醒而复醉,醉后归来恍惚已近三更。家童熟睡,敲门无人应,正可谛听江浪声,融自己于大自然怀抱之中。 “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出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点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词人已经回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营造了一个极其安静的恬淡境界。“倚杖听江声”这个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很自然引出下片的内容。 词的上片还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因为夜阑更深,万籁俱寂,所以伫立门外,能听到门里家童的鼾声;也正因为四周的极其静谧,所以词人在敲门不应的时候,能够悠悠然“倚仗听江声”。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是常用的诗家手法,从写家童“鼻息如雷”到进而写谛听江声,就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下片,词人用老庄哲学安慰自己,想归隐江湖,恬然自得,以此来表达自己豁达磊落的胸襟。 “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中“汝身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句。 “夜阑风静縠纹平”,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象征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象征词人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也恰恰是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思想发生了几度变化,他由积极用世转向消极低沉,又转而追求一种精神自由的、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写出苏轼贬谪后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 下片写江涛引发对自我存在的反思,遗恨不能生命自主,而陷入尘世为利禄功名奔走钻营。面对大江,顿生超拔羁绊而遁身江海之遐想。一叶小舟从此去,寄身江海了残身,何等悠游洒脱。 本词形神互补,熔铸出一个风韵潇洒的抒情主人公,表现出苏轼超人的旷达和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体现了他昂首尘外、恬然自适的生命哲学。 《定风波》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1082)春天在黄州所作。词由一次偶然的遭遇而生发议论,表现了词人襟怀坦荡、百折不挠的精神。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步,呼应小序中所说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用竹杖芒鞋,点明自己是世间的闲客。这个“轻”有更耐人寻味的含义。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作者在人生风雨中处之泰然的豁达态度。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是写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暗示宦途的险恶。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定风波》的思想内容: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便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1.说说苏轼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2.苏轼300多首词中,真正属于“豪放”的词很少,旷达、婉约的词却相当多,试问,我们还可不可以说苏轼词的风格是豪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