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加入VIP免费下载

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

ID:1112918

大小:157.9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2-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4年2月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Feb..2014第27卷第1期JournalofShanxiCoal-MiningAdministratorsCollegeVo1.27No.1·社会科学研究-旷达情怀超然心境——由《定风波》解读苏轼其人庄艳梅(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摘要】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而他处变不惊、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每个人。本文以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所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解读苏轼旷达的情怀和超然心境。【关键词】苏轼《定风波》旷达人生【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81(2014)01—0191—02苏轼多才多艺,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个领域都成就斐然,他的作品、思想与人格对后世“无官一身轻”。在上片结束时,作者用了这么一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仕途几经波折,他也能“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保持洒脱豁达的心态。表现出了作者旷达潇洒的情怀和气度。“任平生”三一、《定风波》创作背景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所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作。当时,苏轼与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政见不合,遂在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其诗中表达不满,故而激怒了新党,引发了“乌台诗词的上片从文本解读看,作者面对骤雨狂风,案”,朝廷将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诗就是写于胆不战,心不惊,反而是那样的沉着冷静,坚毅镇这一时期。定。联想到作者在官场上受到的排挤、打击,仍能保二、读其词,品其人持如此从容淡定的心态,乐观旷达的情怀,着实令定风波人佩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感悟。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在被贬黄州期间,苏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轼处境艰险、内心苦闷,经常借酒浇愁。可见,当时无风雨也无晴。他内心也是非常苦闷和愤懑的。“料峭春风吹酒醒,词的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微冷”是说经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之猛。暴雨突袭,却身时身上微微地感到有些寒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在赶路途中,没有雨具。“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句,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想到政治舞台上意,风雨突然来临,苏轼却能置之不顾,这是需要有的晴雨表不也是变化莫测嘛。昨日在朝为官,今日从容淡定的心态的。“何妨”更见他敢于迎接困难,却贬谪偏壤。苏轼虽然被贬村野,却也没有了繁杂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政务缠身,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欣赏美丽的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自然风光,去接触朴实的百姓,了解民风民情,这样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接下来的“竹静谧闲暇的时光使他苦闷的内心得到排解,使他的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句,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心灵得到净化,使他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了新的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认识。“料峭春风吹酒醒”蕴含着命运的多舛,仕途收稿日期:2013—10—23作者简介:庄艳梅(1979一),女,山西原平人,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191 的不济使苏轼更清醒地看清楚了官场险恶和社会活,兴趣广泛,喜爱交际。早年读《庄子》时曾喟然叹黑暗之意。虽然苏轼也曾一度苦闷消沉,但他能很日“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快调整自己,“山头斜照却相迎”,即便是晚霞余辉,也”,《庄子》逍遥纵恣的文风影响了苏轼日后的创也要“相迎”,这体现了作者向往美好事物,积极乐作。苏轼为人温和,诙谐风趣。林语堂在《苏东坡传》观的人生态度。“回首向来萧瑟处”,这里的“萧瑟中写到“显然他心中有一股性格的力量,谁也挡不处”,是指作者刚才遇雨的地方,其实是隐喻作者这了,这种力量由他出生那一刻就已存在,顺其自然,一路经历的人生磨难。最后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直到死亡逼他嘴巴不再谈笑为止。”晴”作结束。“风雨”意味着打击或逆境,“晴”意味着苏轼把文学创作乃至整个人生,作为获得快乐温暖或顺境,在苏轼看来,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能干的方式和过程,他曾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扰他的内心,都不能转移或改变他的意志。这是一皆有可乐”,自言“天底下无一不好人,上可陪玉皇种醒醉全无、胜败两忘的人生境界。大帝,下可陪田舍小儿”。他的一生虽遭很多小人的纵观全词,笔者认为,词的上片写途中风雨来陷害,但在他看来,世间众人依然是那样的善意和袭,苏轼却能镇定从容,悠然前行,联想到作者的人无心,这体现了他博大包容、乐观旷达的胸怀。苏轼生经历,这体现的是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词的下一生几遭算计,屡被贬谪,虽然也有苦闷和纠结的片写雨后转晴,作者由自然天气的瞬间变化发出了时候,但他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在苦难中反思,以人生感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道出积极乐观的心态重新面对生活,重新审视人生。被了作者无喜无悲,宁静超然的人生境界。人生不如贬黄州四年,他行走乡间,潜心创作,达到了文学创意十有八九,面对困难、挫折、逆境,能泰然处之并作的一个高峰。在40岁被贬惠州时,他没有埋怨处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这是一种洒脱;无论顺境逆境,境的艰难,而是临危若素,苦中取乐,写诗日:“日啖无论大喜大悲,都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这是一种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境界。而苏轼就具有这样的修养,这样的人生态度。“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优哉,聊复尔耳”《观三、苏轼旷达超然人生态度的原因探析棋》。他以幽默的笔调化解贬谪的痛苦,其乐观旷达苏轼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学儒,儒家仁人爱物,的性格可见一斑。经世济民的思想影响了他。历来文人士大夫壮志难苏轼笑对生活,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使平凡生活酬则恬退归隐,而苏轼面对黑暗现实,没有像魏晋艺术化,富有哲理。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名士那样追求适性放荡的生活,而最终意志消沉,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自嘲来排解痛才思枯竭,也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归耕田园,隐苦,用诙谐来淡化苦难。居山林,而是以苦为乐,积极为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傲视苦难,是一种无所畏惧、镇定从容的豪迈,他在被贬在黄州时,带领家人开荒辟地,“与田夫野无视苦难则更是一种洒脱旷达、超然物外的至高境老相从溪山间”;在惠州、儋州等地期间,帮助打凿界。读其诗,思其人,我们从品读苏轼的《定风波》,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喝水的问题;在被贬儋州时,看到的是一个至情至性、令人景仰的苏轼,他那无传学与海南学子。苏轼虽然仕途失意,屡遭排挤,但惧困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宠辱不惊、宁静超他没有逆来顺受,自怨自艾,而是尽己之力兼济爱然的处世哲学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的。民,而正是在儒家这样一种正视人生、积极人世思想的支配下,苏轼才会有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潇洒旷【参考文献】[1】徐季子,中国古代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达的性格。社.2009.虽然远离官场,但苏轼仍存忧国忧民之心,更【2】辛一江,大学语文辅导[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多地接触底层社会和民众,使他能更深人地了解民2006.生疾苦;更多地游走于祖国美好山川,使他对生活[3】赵勇,浅论苏轼人格魅力U1,郑州:河南商业高等专有了更深的体验。《定风波》就是一篇在描写平常小科学校学报,2000,(6).景中蕴含深邃哲理的佳作。【4】杨胜宽,苏轼幽默人生的文化个性U】,重庆:西南民族苏轼有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个性,他热爱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92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