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兵车行》01

ID:1105420

大小:54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22-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杜甫兵车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一生可分四个阶段1.读书和壮游期(712—745),35岁前。这个时期是大唐王朝最兴盛的时期,也是杜甫生活无忧无虑的时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忆年十五心尚骇,健如黄牛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二十岁开始他的游历生涯。这一时期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望岳》,充满豪情壮志,但他还未接触到更多的社会现实,因此这一时期是他创作高峰的准备阶段。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安求仕期。(746—755)35岁—44岁,他怀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长安求仕,因李林甫作梗,困守长安少陵西达十年,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期间写下了为人民呼喊,控诉统治阶级的作品《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丽人行》等。 3.陷贼与为官期。(756—759)45—48岁。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被扣长安,后逃出投奔新帝,被任命为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后称杜拾遗、杜工部),后被贬。这时期写了著名的《春望》,《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杜甫这时居无定所四处漂泊。最后病死于一条船上。写有这样一些著名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写照,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或称《杜少陵集》)。 “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顿挫”来源于杜甫的《进雕赋表》,严羽《沧浪诗话》说杜甫诗歌“沉郁”,李白诗歌“飘逸”。清朝翁方纲把“沉郁顿挫”作为杜诗的基本风格。沉郁,指感情深厚、浓郁、忧愤、蕴藉。简单解释为深沉浓郁。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等。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靦(tiǎn)颜,岂可久在王侯间”。一飘逸一浓郁,很明显。顿挫,情感、语势的高低、停顿与转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兵车行》是一首歌行体诗。但杜甫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解题 唐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年(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但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而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命进攻南诏(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吏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由于两次战事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兵车行》就是诗人见到这样情景而写下的。写作背景: 车辚辚(lín)耶(yé)娘干(gān)云霄通“爷”通“垄”还戍边(huán)流血(xuè)荆杞(qǐ)陇(lŏng)亩声啾啾(jiū)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词语解释】1、妻子:妻子和子女。2、干:冲。3、点行频:频繁地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频:频繁。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函谷关)东”。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9、县官:指官府。 重点字词1、耶娘妻子走相送:2、哭声直上干云霄:3、或从十五北防河:耶——爷,指父亲。妻子:妻子儿女;走:跑;相: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他们,即征夫;干:冲(动词)。有的。 4、役夫敢伸恨5、信知生男恶低眉信手续续弹言必信,行必果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烟涛微茫信难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怎敢,不敢确实(副)随意(副)讲信用(动)真实的(形)媒人(名)确实诚实(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战车隆隆,战马嘶鸣;出征士兵个个弓箭背在腰。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拉着衣服抱住腿,拦路顿脚放声哭,悲惨哭声直冲九重霄。课文解读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路边过客问征人,壮丁只说点名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就去北边驻守黄河边,有的人四十岁还编入西部军营去种田。出发需村长替他扎头巾,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守边界。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 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边境上战士的鲜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你没听说吗?汉朝华山以东二百多个州,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虽然有健壮妇女把锄犁地,但是田野的庄稼杂芜难辨东西。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如今被人驱赶竟与狗鸡一般无差异。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你老人家虽然想问究竟,但我怎么敢诉说心中的怨恨?就说今年冬天吧,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可是县官衙役依然急匆匆追逼租税,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反倒不如生女孩好。生女孩还可以嫁给隔壁邻居,生男孩就只有尸骨埋在战场草地。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那边,从古以来白骨成山没人埋,新鬼含冤烦恼旧鬼哭,阴天雨天到处可听见众鬼在啾啾哭泣。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带着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儿女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震天动地,在云霄里回荡。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送别图,请发挥想象,用恰当的文字描述这幅画面。赏析 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走”字,刻画出了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的情景。征夫出征,为何“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送行者怎样的情感?“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体现了送行者眷恋、绝望、愤恨、悲痛的复杂情感。 视听结合:“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场景描写动作细节:“走”,表明心情万分急切,却又无奈。“牵衣”而泣,写出了亲人之间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不舍和无奈。“顿足”而呼,“拦道而哭”这些动作描写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表达了人们彻心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强烈怨愤。修辞手法:夸张 诗人开篇就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惨别图,把感情寓于记叙之中。那么,这种场面描写在诗中还有,请大家找找是哪几句。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通过对农村荒芜景象的描写,揭示战争对生产造成的危害,缺乏劳动力,使得生产凋敝。“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古战场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些场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点行频-----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在第二部分中,为表现唐王朝征兵的罪恶,除了对全国田亩荒芜情景的描写之外,作者还叙述了一个“行人”的具体事例.“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头发渐白的人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年龄的跨度中可以看出壮士们无期限地超期服役,控诉了统治者的残忍和罪恶。 这种写法有何好处?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点面结合,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只能“埋没于百草”;生女为“好”,尚能“比邻”。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这样的反语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是作者对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所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思想内容诗人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无休止的征战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因此,作者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可见,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 人民苦难的根源——武皇开边意未已为此,诗人感慨道:“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本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被迫从军,战死沙场,尸骨无存,在这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社会心理发生巨大改变,这一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 最后,诗人用悲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横陈,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结尾写古战场的含义诗人描写青海古战场的阴森景象,不是为了宣扬战争的恐怖,而是为说明必须停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战争,即“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之意。关于“新鬼旧鬼”的描写,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段,跟杜甫同期的散文家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天地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何依”等。 后人评价《兵车行》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唐·元稹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悲怆震撼的出征图震人心弦的送别图悲愤交加的控诉图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1、重墨铺染三幅图:写作赏析 送别场面—诀别图诗歌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 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征夫诉苦—抓兵图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诗人自己。征夫与家人诀别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征夫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15岁出征,40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写到这里,诗人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征夫诉苦—逼租图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前文的凄惨场面 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 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2、巧妙构思通过设问,引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全诗内容多处相互照应:如:“古来白骨无人收”与前面的“边庭流血成海水”相照应;“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诗中多处使用照应有何好处?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深重灾难。3、章法严密 层层递进(逐层深入):这篇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接着用“十五北防河”“四十西营田”为例加以证明,又以“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频繁征兵的原因,揭示了事情的本质,使意境加深一层。再以“君不闻”翻出一层新意,揭露“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地无人耕种,荆杞遍野;意境又深了一层。再顺势说到战争怎样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心理,最后更以“君不见”翻出又一层新意,描绘了古战场的阴森景象,将满腔的怨愤一齐宣泄出来,也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 对比阅读: 试将《兵车行》与李白的《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古风·其十九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此诗写于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之后,首先描绘了一个神奇美妙的神仙世界:“我”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山时,远远就看见了明星仙女,她纤纤玉手拿着粉红的芙蓉,穿着云霓样的衣裙,拖着宽大的彩带,迎风飘举,升向天际。她热情地邀请“我”到华山的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卫叔卿欣然带着“我”要飞向仙宫去。瞧,这是多么快意的神仙世界!高蹈尘外,洁净美好,令人神往。诗歌写到这里,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正当“我”跟着卫叔卿恍恍惚惚地飞向太空的时候,“我”俯视人间,看到洛阳一带正被叛军肆虐蹂躏,生灵涂炭,血流遍野,而那些豺狼虎豹一般的安史叛军正趾高气扬,把持朝政。 李诗写人民的苦难,是诗人想像在遨游太空时俯视所见,而且写得很概括;杜诗写人民的苦难,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行人”)形象实现的,十分具体。处理题材方式的不同,是风格不同具体表现的一个方面。此外,李白让仙人跟他一道看到人民的苦难,也表现了他的飘逸风格;杜甫的伤时忧国,表现了他的沉郁风格。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古风·其三十四李白 第一层(开头四句):边城军情紧急,派人飞马传递文书,要求增兵。第二层(“白日”以下四句):京城里却是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第三层(“借问”至“岂全生”):先写征兵缘由,次叙应征战士告别亲人时的惨状 ,后写出征云南无异送死。第四层(最后两句):诗人提出“修文德”以消灭战争的主张。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 行,日月无光。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 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 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将 二者作一比较。(1)杜甫的诗通过征失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 了 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 过了李诗。(2)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 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 十分看重现 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再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