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ID:1096983

大小:1.39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鲁周公世家放言(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说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谮(zèn)   大钺(yuè)   箕子(jī)笃仁(dǔ)商纣(zhòu)践阼(zuò) 开籥(yuè)有瘳(chōu)吐哺(bǔ)逋逃(bū)糗粮(qiǔ)召公奭(shì)昃不暇食(zè)敷佑四方(fū)鸱鸮(chī)(xiāo)刍茭(chú)(jiāo)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太公、召公乃缪卜(“缪”同“穆”,虔诚)(2)旦巧能,多材多艺(“材”同“才”,才能)(3)无坠天之降葆命(“葆”同“宝”,宝贵的)(4)我以其璧与圭归(“归”同“馈”,奉送)(5)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匮”同“柜”)(6)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强葆”同“襁褓”)(7)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畔”同“叛”,背叛)(8)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辟”同“避”,逃避、躲避)(9)武王蚤终,成王少(“蚤”同“早”)(10)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11)周公乃自其蚤沉之河(“蚤”同“爪”,指甲)(12)乃泣,反周公(“反”同“返”,召回)(13)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飨”同“享”,享有)(14)诞淫厥佚(“佚”同“逸”,安乐)(15)百姓说(“说”同“悦”,愉快、高兴)(16)周公在丰,病,将没(“没”同“殁”,死)(17)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训 (2)归(3)傅(4)相(5)于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王朝步自周,至丰(名词用作动词)步行(2)遂国之(名词用作动词)建都(3)周之官政未次序(名词用作动词)安排得当(4)王出郊,天乃雨(名词作动词)下雨(5)东伐至盟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6)北面就臣位(名词作状语)面向北(7)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8)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9)诸侯咸服宗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主 (10)不义惟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不义(11)乃泣,反周公(动词的使动用法)同“返”,使……回,召回(1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14)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5)至于小大无怨(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16)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17)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18)宁淮夷东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平定(19)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忧愁,劳苦(20)昔周公勤劳王家(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辛勤,劳苦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用事居多古义:主持朝廷政事。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2)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3)久为小人于外古义:平民。今义:人格卑鄙的人。(4)周公北面立古义:面向北。今义:方位词,北边。(5)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古义:简便易行。今义:(性情或态度)谦逊和蔼或(文章)浅近易懂。(6)未可以戚我先王古义:能够用(它)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许可。(7)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8)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古义:现在上天。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天或现在。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判断句)译文: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2)奸神命者乃旦也。(判断句)译文:冒犯神灵的是旦。(3)是为鲁公。(判断句)译文:这就是鲁公。(4)禾尽偃,大木尽拔。(被动句)译文:禾稼倒伏,大树被连根拔起。(5)维长终是图。(宾语前置句)译文:只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6)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状语后置句)译文: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之罪状。(7)鲁人三郊三隧,歭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定语后置句)译文: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的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8)伐纣,至牧野。(省略句)译文:讨伐殷纣,(军)至牧野。(9)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省略句)译文: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10)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固定句式)译文: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常识·速览]中华先圣——周公旦周公旦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制定的“礼乐行政” ,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至今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世 家《史记》中的“世家”实际上就是为诸侯作的传记,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所以把他们的传记叫作“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算是一种例外。司马迁将孔子列入“世家”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将陈涉列入“世家”,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世家共有30篇。[整体·探究]1.周公旦在历史上建立了怎样的功绩?                                                                                                            【答案】 2.周公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他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楷模,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伟岸君子形象。(2)影响:①以伟岸君子形象,感动着后世的有识之士,成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②他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数百年后孔孟儒家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我国“文明礼仪”之邦的思想文化基础。3.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在《太史公自序》中, 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的嘱托:“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但是本文中提到,当武王患病之时,他却在祷词中极力夸赞自己,这一做法是否有损周公那“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形象?                                                                                                                                                                                    【答案】 武王患病之时,周公虔诚地向上天祈祷,在祷词中夸赞自己的灵巧能干,其目的是希望上天允许自己代替周王去死,去侍奉神灵。周公以自身为质,足见其对武王的虔敬,愿代替武王去死,是他为国家的安定着想。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以国家社稷为重、关键时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谦虚谨慎、光明磊落、无私无畏的忠臣形象,周公在祷词中对自己的褒扬,不但无损周公那“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形象,而且成为塑造这一形象不可多得的事例。4.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塑造周公这一伟大人物形象的?                                                                                                                                                                                    【答案】(1)将幼时的周公与群子对比,表现他的笃仁纯孝。(2)将周公与管叔、蔡叔对比,表现其光明磊落的情怀。同为武王的弟弟,周公一心为国,忠心耿耿,凡事不计安危名利,而管蔡二人却汲汲于个人私利,甚至率众谋反。周公的形象在这些反面人物的衬托下更为鲜活。(3)将周公与儿子伯禽治国做对比,表现了周公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为政理想,也显示出周公的远见卓识。[局部·探究]阅读课文倒数第三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本段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手法:对比。效果:通过太公与伯禽不同的治国理念的对比,表现了太公高瞻远瞩,暗示了以后鲁国的衰微,同时表达了简易为政、与民安乐的道理。2.“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一句之中使用了两个“之”字,说说它们在含义和用法上的差异。                                                                         【答案】 前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后者为动词,到……去。“之”字用法小结“之”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便可容易地掌握。1.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形如“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形如“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4.形如“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马之千里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5.形如“定语+之+名词”时,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如: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6.形如“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7.形如“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如:顷之,烟炎张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忠心耿耿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武王生病,他祈祷上天让自己代替武王去死。他帮助成王平定叛乱、制礼作乐,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使天下大治。【应用角度】  可用于以“忠心”“尽职”“无私”“价值”“人生的意义”“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失与得”等为话题或内容的作文写作中。莫振高:化作光明烛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突发心脏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了。【媒评文摘】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伟大的周公(一)孔圣人心中的“圣人”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是,孔子的心中也有他的圣人。孔子心中的圣人是谁?周公。确切地说,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圣人。孔子反复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周公,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 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和智慧都体现在他的身上。周公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历朝历代,人们对于周公的尊崇从来没有改变过。非常遗憾,现代人对周公所知甚少,知道的一点皮毛大致就是“周公解梦”或者“梦见周公”。周公是中国文化的先圣、至圣,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最高峰。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孔子一生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倡导周公的政治理想和周礼文化,老子的《道德经》不过是对周公整理编写的《周易》的读后感。总结五千年的中国历史,第一个重要的人物是黄帝,实现了天下归一,带领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是人文初祖。第二个便是周公,开创了中华文化,将中华文明推向了极高境界,是先圣、至圣。不夸张地说,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就是耻辱和愚昧。(二)韩非子心中的始祖周公治国,制定了大量的制度,使中国历史上的政府第一次有了成文法,有法可依。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公务员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礼乐制度等等,他曾经先后亲自写下《毋逸》《康诰》《酒诰》《梓材》等制度性文件,指导成王以及诸侯的治国方略。周公为周朝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狩猎制度等,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譬如,至今我们仍把婚礼称为“行周公之礼”,因为最早的婚礼礼仪是周公设计的。再譬如,汶川地震七天之后被定为全国哀悼日,那是因为周公当初确定“天子逝世后停丧七天”。周公甚至还制定环境保护法,据《逸周书·大聚解第三十》记载:“周公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桑],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周公根据大禹时期就有的各种禁伐禁渔令,制定了周朝的环境保护法,而我们直到近年才开始重新启用休渔期的办法,与三千年前的老祖宗相比,真是应该惭愧。正因为周公制定了太多的制度,因此后世有了许多附会,许多行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定为周公,什么算命的、看风水的、茶道的、办婚礼的,等等,都把自己的根往周公身上靠。荀子称周公的制度在于“以类分”。这样说来,周公是最早的法家。 (三)周公主义——中国文化的源头按照我们固有的评价体系,最早的基础的东西是主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是思想,而具体的做法是理论。譬如,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华文化中,能够站在最高端俯视后人的无疑就是周公,所以,我们把周公的治国思想、哲学理论和设立的各种制度合称为周公主义。伟大的周公,伟大的周公主义。周公之后,将他的主义全面发扬光大的是管仲,因此我们把管仲的各种思想理论和制度称为管子思想;而在管仲之后,又有了老子、孔子、荀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达到学说的水准,也就是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等,孙子、商鞅、韩非子、墨子等人,他们的思想可以称为理论。周公主义——管子思想——老子学说、孔子学说、荀子学说——诸子理论,中华文化的脉络实际上是非常清楚的。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框架已经牢牢地搭建起来,后人不过是在这个框架里拆拆补补而已,不是吗?没有周公,行吗?周公说了许多,就此打住吧。陕西咸阳岐山周原,有周公庙。山东曲阜,有周公庙。但是,周公的香火实在令人汗颜,即便去磕头烧香的,多半也是求签算命之徒。《易经》里面讲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绵延五千年不衰的民族,就是因为祖宗的德厚,能庇荫到如今。可惜的是,我们对祖宗实在是太怠慢了。日本人喜欢参拜靖国神社,并且常常因此引起中国人的愤慨。其实,回过头来想想,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连祖先都不参拜,连我们的至圣周公都不知道,我们是一群数典忘祖之徒。韩国人喜欢抢我们的文化,甚至想抢我们的祖宗,这也令我们愤慨。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尊重自己的文化了吗?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宗了吗?多少年了,我们的端午节成了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孔夫子成了孔老二。好的东西,你不要,别人自然要来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们不仅不能梦见周公,我们甚至连周公是谁都不知道。愤慨吧,对我们自己愤慨吧。【精要赏析】 文章从三个方面讲了周公的伟大。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只是对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一。一个中国人如果不知道周公那就是数典忘祖,就是我们的耻辱,周公制定了各方面的制度,至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周公的伟大之二。一个中国人如果只知周公是看风水、算命的祖师爷,那就是我们的耻辱。周公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周公搭建了中华文化的框架,这是周公的 伟大之三。一个中国人如果仅仅在做梦时想到周公,那就是我们的耻辱。尊重我们伟大的周公,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基本的做人准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08】A.武王有疾,不豫     豫:安适,快乐B.未可以戚我先王戚:忧愁,悲伤C.发书视之,信吉发:拿出D.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集:集中【解析】 B项,戚:感动;C项,发:翻开;D项,集:安定。【答案】 A2.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C.无坠天之降葆命D.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解析】 A项,“归”同“馈”;B项,“飨”同“享”;C项,“葆”同“宝”。【答案】 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09】①告纣之罪于天②使管叔、蔡叔傅之③以旦代王发之身④子孙骄奢忘之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⑥发书视之,信吉⑦子之鲁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⑨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A.①③/②④⑥⑧⑨/⑤/⑦ B.①③/②④⑥⑧/⑤/⑦⑨C.①③⑦/②④⑥⑧/⑤/⑨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解析】 ①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⑨句中的“之”为代词,并且都是作前面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⑦句中的“之”是动词,到。【答案】 A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10】A.王朝步自周,至丰B.至于小大无怨C.南面倍依以朝诸侯D.诸侯咸服宗周【解析】 A项,步,名词用作动词,步行。B项,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答案】 D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导学号:09592011】A.告纣之罪于天B.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C.维长终是图D.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解析】 C项,宾语前置句;A、B、D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导学号:09592012】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武王曰:“善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B.敢问其目目:条目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次:次序D.白刃始合合:交锋【解析】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B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C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D项,“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交锋”,正确。【答案】 C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 D.【解析】 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则”,均为连词,就。B项,“为”,第一个为介词,相当于“给”“替”;第二个为动词,给予。C项,“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均为副词,第一个意为“才”;第二个意为“于是,就”。【答案】 A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答案】 C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解析】 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答案】 B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1)“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2)“……也”表判断。“审”,清楚。【答案】(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物,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对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 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样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三、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阅读课文开头至“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完成11~14题。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乃屏璧与圭屏:藏而不给B.慎无以国骄人国:国土,封地C.成王亦让让:答应D.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行政:临时代行王政【解析】 C项,让:谦让,表示尊敬。【答案】 C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B.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C.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D.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解析】 A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B项,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C项,勤劳:辛勤劳苦。古今义同。D项,流言:古义,散布流言;今义,谣言。【答案】 C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及武王即位及诸河,则在舟中矣B.诸侯咸服宗周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无以告我先王D.葬周公于毕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解析】 A项,及:介词,到;动词,追赶上。B项,成:均为“都”之意。C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与“无”连用表凭借,没有……的办法。D项,于:介词,在;介词,对。【答案】 B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译文: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译文:                                                                        【答案】(1)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2)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