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3)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2018年苏教版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3)

ID:1096498

大小:62.41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4-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报任安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1•学生自己查资料,交流后教师再补充。2.讨论法。3.比较阅读法。预习要求1•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2.回忆《史记》的有关知识。3•在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的前提下熟读全文,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大意,画出疑难的句子。4•自读本单元后的知识短文《司马迁与〈史记〉》,概括出《史记》在思想和文学方面的特点。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从一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在那首脍炙人口的短诗"生命城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屮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7面对 生死,孟子亳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収义7这样的选择历来为人们景仰、赞颂。但也有这样一些人,面对侮辱,他们没有舍生保节,而是隐忍苟活,这类人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和遭受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相比,死是容易的,但司马迁选择了前者,他到底是为什么要忍受当时人们的嘲笑唾骂?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他?等我们学完了《报任安书》就明白了。(板书课题)二、背景介绍(一)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1.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和《史记》的有关知识。2•教师总结并印发有关资料。(见"备课资料・(二)课前自学《司马迁与〈史记〉》,概括-《史记》的主要成就。学生回答后总结:①思想(四点);②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③影响。三、整体初读(一)结合注释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二)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咅,读准句读。2•教师范读课文。3•学生在读准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概括各段人意。全文共分四部分:笫一部分(笫1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复迟表示歉意。第二部分(第2~3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第三部分(第4~5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第四部分(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四、疏通并理解课文学习第一、第二部分。1•教师范读第1-3段2.字音:头抢地(qiang)定计于鲜(xian)暴肌肤(pu)鞭筵(chui) 圜墙(yuan)系(xi)狱占卜(bu)囹圄(yu)槛(jian)阱缰缎(lei)3•主要词句①不能与死节者比;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③用之所趋异也;④其次不辱理色;⑤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⑥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⑧恨私心有所不尽;⑨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4.思路分析这三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7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蛟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轻重的。命如喽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己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第二课时一、导入语上一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第一、二部分,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观并初步阐述了隐忍苟活的原因,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四部分。二、疏通并理解课文(一)学习第三部分1•教师范读1.学生齐读3•字音:愠色(yun)倜傥(titang)4.重点词句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I口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Z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人的人生价值。(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辱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熟读并背诵本段(二)学习第四部分1.学生齐读本段2•主要词句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笑;④身为闺NFEBB之臣,宇得自引深藏岩穴邪;⑤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3•再读本段,体会作考的情感4.思路分析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有所亡,出则不 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三、归纳提要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许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吋,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第三课时一、重点解读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解析: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一一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一一隐忍一一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一一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一一为了完成巨著《史记》。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惟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坏坏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吋,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喽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纟累缎之辱哉!〃 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乂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二、拓展延伸课堂讨论: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筆,幽于圜墙之屮。"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明确:①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屮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來,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惯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 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1.学习了《报任安书》,我们了解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还知道,面对侮辱、嘲笑、误解,司马迁的态度是一一忍辱负重。课堂讨论:①你同意司马迁的生死观吗?你赞成他的选择吗?如果同意,请你说说对"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理解。如不同意,谈谈你的观点。②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受到侮辱,你会如何对待?说明:这两道题呈开放状,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要给予鼓励。三、总结全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小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一一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鹫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四、比较阅读和《屈原列传》的第三段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司马迁的思想。问:司马迁对他所钟爱的历史人物从来都是褒扬有加的,女口,在《李将军列传》中对李广的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但那些评价都是在传记的最后"太史公曰〃中表现的。而在读这一段时,我们明显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喷泻的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为什么会这样为屈原立传?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在写这一段的时候,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史官,而成了屈原的代言人,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流淌着哀怨。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是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的,是借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 中之块垒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迁写《报任安书》和屈原写《离骚》都是“自怨生也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不也是司马迁的遭遇吗?而《报任安书》也就成了司马迁的“无韵之《离骚》(不必拘泥于一种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二段。2.完成全文翻译。板书设计报任安书司马迁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