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社戏》教学设计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看社戏》教学设计2

ID:1092660

大小:2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4-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看社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英琦和河南豫剧。把握本文的主题。把握本文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把握本文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唤醒自己积淀于内心的美好往事,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主题。教学难点熟读课文,把握本文的主题和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学习目标了解作者王英琦和河南豫剧把握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结构以及第一部分的主体内容鉴赏作者对戏剧角色的精彩描写简介王英琦,检查字词按时间顺序梳理文脉1——13:第一天晚上侧重自己对豫剧的认识14——37:次日傍晚侧重豫剧的生命力和艺人生活38——40:第三天晚上侧重对艺人的同情自学指导(一)快速浏览1——8节,从文中找出:1.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气氛2.作者对豫剧的认识有何变化每年阴历九月十五河南岗河村,豫剧,商贾密集,百戏相随,四乡八方涌来看戏的人 热闹得不得了作者对豫剧的认识有何变化?就客观条件而言,这样的社戏,简陋、寒碜,带着浓郁乡间俚俗味儿。在某些城里人眼里,是“野戏”,是不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艺。 作者一开始对这种土掉牙的的土梆子戏不怀好意,认为其精神实质便是一吼三叫——后来“日复一日地听”,竟听顺了,入门了,觉得出它的好,它的土、俗之韵。通过写自己对豫剧认识的变化,作者道出了自己的情感认知,道出了审美层面上“俗”与“雅”的认知标准问题,“雅”并不取决于它的外在条件以及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形式。对于所谓的“末流杂艺”,入门前对其不屑一顾是浅薄的表现。自学指导(二)读9——13节,作者因为对戏名“估不透”,所以将笔墨集中在戏剧角色上了,作者写了哪些角色,对这些角色作者分别持什么态度和情感?原因是什么?青衣花旦:行头美、举止美、唱腔美——喜欢武丑:技艺高超——佩服老生老旦:磨蹭——心烦武旦:行动利索、漂亮——欣慰兰花指过于粗大,缺少美感——遗憾(几乎所有的旦角):手指粗大——可悲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过程设计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认为“几乎所有的旦角的手都粗大”是件“可悲的事”呢?第一天晚上上演的剧目是“大刀王怀女”,作者看到“大刀王怀女”的主角“刚才指鼻大骂老生时,兰花指过于粗大了,实在少点美感。”这是一个细节描写。这一偶然发现,使得作者在后来,老爱盯着旦角的手看,并无法不承认一个可悲的事实: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这一“可悲的事实”。兰花指应该是细长柔美的,对于旦角来讲,兰花指应该是他们最应重视的,一个倾心于戏剧的艺人,因为手是他们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对于经常翘起兰花指来表现美感的旦角来讲更是如此。王琦英笔下的旦角们“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尤其是云起手来,真能遮住半个天。”——不是这些旦角们不注重对手的保养,更不是艺人们对戏剧表演不够虔诚,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演员们都是在很卖力的演出,这也是“社戏”这种“草台野戏” 赢得观众认可、得以长久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个蒲扇这一“可悲的事实“究其深层,原因是艺人的生活太艰辛,他们的双手不得不被生的艰辛和活的穷酸磨砺得粗糙,粗大的兰花指实际上正是他们艰苦生活的缩影——寄予了作者无限的同情。教学过程及方法课堂小结尽管兰花指粗大但是台下的观众却不理会什么兰花指,他们全部的审美情趣审美热忱都集中在戏情上热闹上,集中在花花绿绿的行头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个身怀技的武丑,收场大吉时一气翻了三十八个筋头,简直疯狂了台下的每一个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于是次日,锣鼓家伙响起得更早。太早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由此可见人们对豫剧的巨大热情,大众真正的心理渴求与淳朴的审美趣味!课后作业1、分析第二部分,阐述豫剧何以有些顽强的生命力,了解艺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2.分析第三部分,把握作者对艺人的深切同情。板书设计看社戏王英琦河南豫剧土、俗之韵热闹细节描写艺人生活艰辛同情课堂反思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