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含13-16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含13-16答案)

ID:1084887

大小:7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2-04-1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十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知识链接】1、 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 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自主学习】1、注音搽()   玄虚() 省悟() 渺茫()   脊梁(  ) 诓骗( )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渺茫: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合作探究】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5、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6、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7、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精读精练】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1)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_____________意思.“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b.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A.捏造事实B.以偏概全C.不明真相D.以小见大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讽刺B.赞颂C.自豪D.愤慨(1)我们从古以来┅┅()(2)所谓"正史"()(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4)那简直是诬蔑()【主题阅读】16、朗读并体会鲁迅的自嘲诗,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旧帽遮颜过闹市,破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是鲁迅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鲁迅写此诗时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之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又于1932年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却连年发动内战,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残酷围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长天列战云,花树已萧森”之忧,在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鲁迅时刻都有遇害的危险情况下,鲁迅出于爱祖国、爱人民的挚情,面对敌人的迫害,不畏强暴,沉着应付,不屈不挠,写下了此首自嘲诗,集中地反映了作者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是鲁迅旧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首。【拓展提升】17、你知道哪些关于“自信”的名言,写在下面。18、你知道哪些因自信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同学之间交流一下。【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题(90分钟100分)一、积累运用(20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4分)      狡黠(  )    味同嚼蜡(     )      脊梁(    )根深蒂固(   )zhì碍(   )    吹毛求cī(     )      kuāng骗(  )jí取(    )2、根据课文原句填空:(10分)(1)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瑞脑消金兽。(3)《醉花阴》一词中表达作者因情思难寄以至于万分憔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底黄鹂一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8)《望岳》中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你在课内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格言、警句,请按以下提示各写出两条并注明出处:A、珍惜时间:B、珍重友谊:3、某中学图书馆要制作“名著推荐卡”。请你从下列名著中自选一部,帮助填写一张卡片。(3分)      《水浒》     《傅雷家书》     《培根随笔》                        名著推荐卡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是几则义务献血的宣传标语,你最欣赏哪一条?说说你的理由。(1分)(1)民族在奉献中崛起,生命在热血里绵延。(2)献出的血有限,献出的爱无限。(3)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4)我们爱心的一小部分却是他们生命的全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联补全上联内容。(2分)上联:译著尚未成荫,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二、阅读(40分)(一)  读书三境界(12分)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6、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3分)    “吞”:                                                         “啃”:                                                        “品”:                                                       7、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分)答:                                                                                                                                              8、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 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9、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答:(二)光的污染(13分)每每谈到环境污染。人们首先会想到水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等,却很少察觉身边潜在的威胁――光污染。在大城市中,耀眼的路灯、建筑照明、灯箱广告等造成的光污染已成为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的又一环境杀手。有时人们借用“噪音”的叫法,把那些对人体有害的光叫“噪光”.。光污染也被称为“噪光污染”。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不少高档商店和建筑物用大块镜面式铝合金装饰的外墙、玻璃幕墙等形成的光污染属于白亮污染;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红灯、设计不合理的夜景照明等,强光直刺天空。使夜间如同白日,这属于人工白昼;现代舞厅、歌厅安装的黑色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则构成了彩色光污染。光污染被称作是视力杀手。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近60%,居世界第二位。有关卫生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并非单纯用眼习惯所致,而是视觉环境受到噪光污染。其中不仅包括上面所提到的白亮、彩光等,甚至室内光源、墙面瓷砖以及书写使用的书薄纸张都是视觉环境的噪光污染。据科学测定,一般白粉墙的光反射率为69%-80%,镜面玻璃的光反射率为82%-88%,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洁白的书薄纸张的光反射率为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这个数值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光辐射适应范围。如果人长期在这种反光条件下工作或生活,视网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感光细胞功能受到抑制,造成视力急剧下降。光污染干扰着生态。数百万年来,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在自然光的作用下生长繁殖的,现在的照明对自然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干预。科学家发现,一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杀死约35万只昆虫。长此下去,很可能会严重危及昆虫世界的多样性。因为昆虫是大自然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说鸟类和蝙蝠,就是以昆虫为主要食物的。许多植物是靠昆虫传授花粉的。如果没有了昆虫,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人工灯光的光点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之外。不少动物虽然远离光源,却也受到光的作用。鸟类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有时候鸟类还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最后撞死在大楼上。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每年平均有400万只鸟因撞上高楼上的广告灯而死去。(选自《百科知识》2003年第10期,有删改)10、引起高中生近视的噪光污染源有哪些?(3分)11、鸟类为什么在迁徙期最容易受人工光源的干扰?(3分)12、文章第4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13、你能提出一个减少光污染危害的方法吗?请简要介绍说明。(4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5分)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的时候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答案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乃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工匠把一张桌子椅子做到了最完善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整个社会都能摒弃了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乃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继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品牌泛滥的原因。有些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一般人心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些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法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了的从大贪官到小流氓,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于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风格与求好精神的表现。14、文中“生活品质”的含义是指:(不超过20字)(3分)15、文中的三个“如果说”是从三方面来假设生活品质的,它的内涵分别是什么?(4分)16、文中以工匠、农夫、穷人、家庭主妇为例,意在说明什么?(4分)17、文章说“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忧虑”什么?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4分)三、写作(40分)根据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这是一则禅宗故事。从前,有一位少年,渴望练就一身超群的剑术,便千里迢迢来到一座仙山求教于一位世外高人。这位少年一心想早日成名,跪拜之后,便说:“我决心勤学苦练,请问师傅需要多久才能学成下山?”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嫌太长,就说:“假如我全力以赴,夜以继日,需要多长时间?”师父说:“这样大概要三十年。”少年大吃一惊: “为什么全力以赴反而要三十年呢?”师父不答。少年又说:“我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拼死拼活修练,争取早日成功。”师父说:“那么,你就得跟我学至少七十年。”少年冥思苦想,良久,终于大悟。参考答案第十三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略2、略 3、结构:总——分——总。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5、第一问:第三段中“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第二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6、①举例论证。如作者在论述“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事例典型,有代表性,具体确凿地阐明了事理。②道理论证法。如第10自然段。7、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8、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和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是否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9、前者进行自我压制;后者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从而获得灵感10、富有创造力的人灵感产生的过程11、例如《斜塔上的实验》中,伽利略从教堂里挂灯链条的嘀嗒声中,发现了自然地节奏原则。12、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13、种上庄稼用美德14、无论是从表面上除去杂草,还是连根挖出杂草,都只是暂时性的,而不能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15、要彻底永久地除掉这些杂草,就要把它改变成良田,种上庄稼。16、是哲学家用一年时间把荒地开垦成农田种上的谷子。17、因为哲学家把旷野改造成农田,已用行动和事实给学生们作了回答,所以他不必再赴约作口头回答了。18、要除掉头脑中错误的、肮脏的思想,只有用正确的、美善的思想去武装。19、略 20、略第十四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注音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2、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四部分(第13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3、《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4、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7、⑴ 引用论证: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⑵ 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⑶ 对比论证: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8、[甲]怎样鼓励创新  [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   9、A   10、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式学习,而中国学生需要按部就班的训练。11、证明与美国学生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12、进行有规则的训练   敢于挑战权威   13、须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14、略第十五课短文两篇1、(1)yí (2)jiénàn (3)zhì (4)cī2、(1)英 作 《随笔》《新工具》(2)邓拓《燕山夜话》3、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4、消遣 装潢 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5、一般的书                  只读一部分粗糙的书                  只知梗概好   书                  精读,细读,反复读6、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7、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1)“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马克思著作。”(2)“诸葛亮能够不求甚解,所以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另外,还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来佐证。8、文中的“观其大略”、“未晓处且放过”跟“不求甚解”很相似。9、(1)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2)“野生的花草”未经过人工培育,用来比喻“人的天性”,是恰当的;“修剪移栽”是人有目的的行为,用来比喻“求知学习”也很恰切。“野生的花”是可以“修剪移栽”成美丽的盆景的,那么同样的,“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是比喻论证。10、(1)求知能塑造人的性格;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对于第一点,作者先列举六种特殊的学科知识的作用,然后得出一般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叫归纳论证。对于第二点,作者主要用类比论证。拿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的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陌生为熟悉。11、课文先不急忙反驳对方,而是从解释“不求甚解”的意思开始,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事实说明“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反驳对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说法的错误。达到反驳的目的。12、C13、D14、A、B 15、(1)有一双敏锐的眼睛。(2)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3)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16、解决了疑难,找到了答案。第十六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略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诓骗:用谎话骗人。怀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3、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4、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5、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6、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7、“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8、表示对正史的否定9、(1)"这一类"指"进而头苦干的人"等(2)"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10、支柱(中坚,栋梁,支撑)"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11、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b、全体中国人1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工人失掉了自信力13、B14、有确信不自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5、(1)C(2)A(3)D16、略17、(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3)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莎士比亚18、略第四单元水平测试题答案一、积累运用(20分)1、xiá   jiáo     jǐ  dì   滞       疵       诓    汲2、(1)日高人渴漫思茶   (2)薄雾浓云愁永昼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背灼炎天光        (5)虫声新透绿窗纱     (6) 零落成泥碾作尘(7)池上碧苔三四点    日长飞絮轻。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如:时间就是生命。——鲁迅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8题各1分,9题2分)3、答案略。推荐理由可从名著内容、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方面着笔(不少于两点)。4、示例:我最欣赏第一句,它把民族大义与献血光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5、呐喊二、阅读(40分)6、“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品”: 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7、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8、A  9、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10、白亮、彩光;室内光源、墙面磁砖、书簿纸张都是引起高中生近视的噪光污染源。11、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却常常使它们迷失方向。12、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了镜面玻璃、特别光滑的白粉墙和洁白的书薄纸张的光反射率高,会对人眼睛造成伤害。13、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表述要清楚)14、“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或“是自己人格、风格与求好精神的表现。”15、①生活品质与物质条件无关;②生活品质与受教育程度无关;③生活品质与所处地区无关。16、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17、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联系实际(略)。 三、写作(40分)略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