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设计

ID:1074502

大小:16.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头站乡明德小学教师李堪柱,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本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深入、不细致,本课中皮筋的对比观察,借助音叉进行观察都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三、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收集事实,提出假设;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四、拓展学习,思考延伸。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画、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先“扶”后“放”,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四、具体的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为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上课伊始,用课件播放各种声音,引领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无论何时何地,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 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二)收集事实,提出假设。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3)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指导学生“用力按压锣鼓,弯曲钢尺,拉伸皮筋”,观察到物体同样也受了力,也会产生运动,却并没有发出声音的事实,与先前学生形成的认识产生了强烈冲突。(5)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和质疑:物体同样也受到了力,也产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2)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探讨: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共同点。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1﹚ 指导学生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产生变化的原因。﹙2﹚观察木架上栓着的两根皮筋,拨动一根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根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让学生观察发声的皮筋与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学生同样发现由于皮筋的振动产生了声音。﹙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学生利用皮筋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结论。(四)拓展学习,思考延伸(1)体验说话时声带的振动(2)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六、教学评价认为你们小组中谁的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哪个方面表现的好(或不好)?这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产生的问题,那么大家认为老师的表现怎么样?还有很多同学也很想评价自己或者评价你的小伙伴。所以,老师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一张成长卡,可以继续评价自己或同伴,然后将这张成长卡装进你的成长记录袋中。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