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木假山记word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木假山记word学案

ID:1071587

大小:86.09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4-1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苏教版语文选修《木假山记》word学案一、课前预学案(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2、创作背景:这是一篇写木假山的记,作者先从木假山的形成过程写起。头段介绍树木生长成材很不容易,而且成材后还要遭受斧伐、风拔、水漂等无法预测的折磨。历经风化侵蚀而成的木假山,那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二段以复叠的手法来证明前段观点。三段渐显寓意,作者爱其家中所藏的三峰木假山,不只是因其似山可供人赏玩,更因其中峰意气端重,左右二峰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犹如他们苏氏父子的人格。本文在咏木假山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对人才问题的深沉的感喟与思考。树木的坎坷遭遇实际上是隐喻当时社会上人才遭受到的压抑与摧残。苏洵一生政治抱负未能得到施展,于是在文中托物寓意、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文中对三峰的爱敬,乃作者自颂三苏父子的人格。文章多用排比句,而又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描绘木假山之状随物赋形、具象生动、寄慨遥深、耐人寻味。(二)熟读课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或蘖而殇(niè)(2)或拱而夭  (gǒng)(3)而荒江之濆(fén)(4)而岌然决无阿附意(jí)(ē)二、课堂研学(一)内容解析1.树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许多不幸都遭遇到哪些幸与不幸?有何喻意?明确:1)不幸-----“或蘖而殇,或拱而夭”“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相比之下,2)幸运---“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而成为了木假山,被“好事者取去”,得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离险恶的环境。3)最大的不幸-----不被人们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了木柴,那又是“最幸者之中”的“不幸者”了。这样的不幸者,相比在生长过程中就遭遇不幸的树木,其不幸程度更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2.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家中那座木假山的“感”与“敬”。 说说分别是什么?“所感”的是由木假山联想到做人;“所敬”的是从木假山身上所看到值得敬重的“意气端重”、“服旁之二峰”、“无阿附意”等可贵的品格。(二)知识点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木之生,或孽而殇(未成年而死)(2)而有斧斤之患   (斧头)(3)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 (埋没)(4)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气数,命数)(5)何可胜数(数得完) (6)或拱而夭(虽然)(7)虽其势服于中峰(村野之人)(8)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意态、气概)(9)意气端重2.分析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则为人之所材(材,名作动)(2)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远,名作动)(3)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孽,拱,名作状)(4)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薪,名作动)(5)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服,使动)3.指出下列特殊句式。(1)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被动句(2)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被动句(3)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被动句(4)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状语后置句,被动句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树木的生长,有的还在幼苗时便死了,有的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侥幸长成可以用作栋梁,也就被砍伐了。(2)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3)然予之爱之,则非徒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然而,我的喜爱它们,就不只是喜爱它们像山,而且还有感触;不只喜爱它们,而且对它们又有敬意。(4)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5)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奉迎依附的意思。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之生,或孽而殇殇:未成年而死B、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汩:涌出的泉水C、而有斧斤之患斧斤:砍伐D、则非徒爱其似山徒:只是2、下列前后两个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则为人之所材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故木受绳则直D、而又有所敬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孽而殇或:有的 B.而其激射啮食之余啮:咬 C.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数:命运 D.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薪:木柴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之以为山斧斤以时人山林B.以及于斧斤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然予之爱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不幸而为风之所拔  不幸的是因为大风拔起了它  B.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  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远离斧砍刀削  C.予见中峰,魁岸踞肆  我看到中间的峰,魁梧奇伟,傲然蹲坐  D.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  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的两座峰倾服似的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一段尽述了树木或夭折,或被砍伐的种种不幸遭遇,目的是为了说明最后能被好事者拿去,加工成假山的,是树木中的幸运者。B、作者在文中咏物抒怀、借题发挥,以不幸中有大幸的木假山为喻,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而又不愿与世浮沉,力图自立的精神境界。C、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正不阿的精神。D、作者在最后一段里说:我喜欢它们,是因为它们的形状与山相似,特别是它们的“魁岸踞肆,意气端重”使人佩服。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木假山记”为题,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阐述事理。B.树木遭受斧伐、风拔、水漂之后而成为木假山,是不幸中的大幸。 C.作者对木假山的“爱”与“敬”,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而是心有所感。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议结合,使文章显得厚重,耐人寻味。译文: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我家有一座三个峰头的木假山。每当我想到它,总觉得在这中间似乎有命运在起作用。况且,它在发芽抽条时没有死,在长成两手合抱粗细时没有死,可用作栋梁而没有被砍伐,被风拔起,在水中漂浮而没有折断,没有腐烂,没有折断腐烂,却未被人当作材料,以至于遭受斧头的砍伐,从急流泥沙之中出来,也没有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然后才能来到这里,那么这里面的理数似乎不是偶然的啊。然而,我对木假山的喜爱,不光是喜爱它像山,而是还有感慨寄寓其间;不仅喜爱它,而且对它又有敬意。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虽然它们所处的地位是服从于中峰的,但那高耸挺立的神态,绝然没有丝毫逢迎依附的意思,啊!它们是令人敬佩的呀!它们是令人感慨的呀!1、B2、D 3.D(薪:名词做动词,砍木柴)4.C(c项都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把;按时。B项,介词,表被动;比。D项,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表修饰,可不译)  5.A(不幸被大风刮起)6、D 7.C(“不是因其外形像山”过于绝对)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