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专题文似看山不喜平教案苏教版选修(写作)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第六专题文似看山不喜平教案苏教版选修(写作)

ID:1069894

大小:55.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六专题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一、【课标解析】1、《新课标》重视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结合叙事特点,要求写出事情的波澜,正是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提高,而“发展创造性思维”更是明确地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去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高中语文课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叙事贵曲”正体现了一种审美追求。写作记叙文需要捕捉曲折生动的生活事件,运用联想和想像对写作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故事曲折有致,婉转含蓄,意趣盎然,使文章波澜起伏。二、【文本导读】1、《刘玄德三顾茅庐(节选)》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谒孔明的经过,情节曲折。一波四折。首先,刘备“欲再往访之”,便遭到张飞的再三反对,鲁莽之言倍增紧张。此一曲折。三人好容易到了隆中,得知孔明“昨暮方归”,刘备发出“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之时,却因孔明“昼寝未醒”、“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等,让刘备一等再等,几个时辰。在这其中,张飞的一再粗鲁又让读者倍加紧张。此二曲折。刘备向孔明下拜讨教,虚心致极,可孔明却以“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一再推辞,不肯赐教,使情节顿起波澜。此三曲折。听孔明一席言语,刘备茅塞顿开,他拜请孔明下山,可是孔明的一句“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让刘备如遇当头棒喝,不禁潸然泪下,直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此情此景,可谓四曲折也。一波四折,写出故事情节之波澜,如实地反映生活的面貌,也通过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诸葛亮再三地避而不见,刘玄德三顾茅庐,写出了诸葛亮的矜持、老练、沉着、精于谋略等性格特点,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有诚意、有耐心的性情,同时,也写出了张飞的粗鲁、莽撞,关羽的稳重、宽厚等。第三,增加了阅读的趣味,小说愈是曲折多变,就愈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观此一节,如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美不胜收。2《雨夜》写的是“我”的一段心灵历程。作者把自己的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开头“雨一直在下,下个不停,似乎想洗尽人间的杂尘”一句,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雨夜”的氛围,也是对文章主题的一种暗示。雨,冲洗的不仅是自然世界中的“杂尘”,也是人的心灵深处的“杂尘”。开头这一句,为全文的叙事和主题的表现奠定了基调。为了使之明朗,小说还分别以“明天,窗外的一切一定是新的,新的天,新的地,新的空气……”“雨,明天会停的,只留下彩虹,在清新的人间。”两句呼应,成为全篇的线索,烘托了“雨夜”的氛围,营造出了作品独特的意境。      小说还紧扣“雨衣”写出许多细节,把心灵的选择外化成对雨的不同感受和雨衣的穿脱,以具体的艺术描写和形象可感的画面来寓示、象征“心灵选择”的过程和内心深处的波澜——是形成隔膜还是敞开自己,是包裹自己还是接受洗礼。焦点始终凝聚在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上,从不平、失落、嫉妒到回想互相安慰的情景,再到逐渐平静的反思,及至终于打出了祝贺的电话,心灵历程的演进清晰可见。“雨”和“雨衣”实际上是心灵的外化和象征。3《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求生不能,求死不得”9专心爱心用心 的悲剧情节,是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的。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灾荒之年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中河豚子“因煮烧多时,毒性丧失”的情况也是有生活依据的。这样的情节设计正是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高度浓缩能反映,它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行文分为两根线索,一是主人公“我”,因家庭穷困难忍,选择全家饱食河豚自尽的方法来摆脱贫困痛苦,情调消沉;接着写“我”十分揪心的弄回毒鱼,回家看到孩子们盼“我”归来时的兴高采烈,气氛热烈而辛酸;又写“我”因怕见惨象而出外,轻松之中流露悲痛。二是妻儿们在家等待“我”带回食物,期待中饱含焦躁。见父亲带回美味而欢欣,气氛轻松而又紧张。闻着鱼香等待父亲归来同享美味,大喜之中含着大悲。两根线索均写得一波三折,最后两线交织在一起,把情节推向高潮:父亲归来,一家人争吃“美味”,家人“分外感到鲜甜”,却正是父亲预期中的悲剧的高潮;一家人吃完河豚子,预期中的死神并未降临,照理应是转悲为喜,然而,死不成仍要饱受饥饿之苦,对这一家人来说,这却是一曲更大的求死不得的悲剧。在这里,两条线索先分后合,一张一弛,悲喜交织,互相转化,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波澜起伏,荡气回肠。4《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文章无论在章法和句法上都写得曲折多变,丰富多彩。在章法上,文章以“我”的视点移动和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作者写秋夜的景物,层次丰富,曲折多变,第一段点明枣树,为下文赞美枣树韧战精神作准备。第二段便描写枣树上面的夜空;写它高远,冷漠,险恶。星星的冷眼而自以为大有深意,并给大地降下繁霜。象征着黑暗势力、黑暗社会。第三段对小粉红花的描写。写它弱小,受害,纯真,盲目乐观。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写夜游的恶鸟:它恐怖、孤立。它象征着破坏黑暗统治秩序的孤独斗士。接着从室外向室内的过渡。先写回到室内旋亮灯火,于是有了扑灯的小青虫;它在玻璃窗户上乱撞,投奔光亮,弱小,莽撞,可爱,可怜,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写小青虫,便有了“敬奠”之情。全文看似很散,实则感情一线贯之,孤独而愤懑的、不与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是它把散乱的景物有机地组成一体。在句法上,本文采用了一种“自语”、“独语”的方式,其话语常常“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随意道出,句法反常多变,诡异奇崛。例如:“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不仅仅是表现一点语言的谐趣。作者为了表明枣树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突出在各种景物中的地位。指出了当时富有战斗精神的除了枣树,还是枣树,隐含着当时北平的革命形势。同时,这种句式给人感觉如此单调,隐约反映鲁迅先生内心的孤独。含意丰富,耐人寻味。三、【范文欣赏】(一)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吸取营养。古典小说中的“三迭式”情节特别注意犯中见避,同中见异。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一骗”唐僧,是变作花容月貌的女子,用色相和斋饭诱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看穿。白骨精“二骗”唐僧,是变作瘦骨伶仃的老妪,企图用母女之情来打动人;孙悟空理性思考,发现“那女子十八九岁,这老妇有八十多岁,怎么六十多岁还能生产”的破绽,于是“举棒照头便打”。白骨精“三骗”唐僧,变为“手拄龙头拐”的老翁,想用宗教情感来感化人;孙悟空吃了前两番唐僧念紧箍咒的痛苦,于是改单人独斗为联合作战,他请来土地老爷作证,一棒打得白骨精现出了“粉骷髅”的原形。情节的曲折多变,不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和可读性,它还是丰富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一变再变而三变,有力地刻画了妖精阴险狡诈的本性;孙悟空的一打再打而三打,显示了其善辨真假、机智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本色。9专心爱心用心 妈妈喜欢吃鱼头陈运松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妈妈,您吃鱼头。”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点评:为母爱子,把最好吃的鱼肉夹给孩子吃,自己留下最差的鱼头,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陈运松写出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生活经,写出三代人四则吃鱼头的生活细节,在叙事方式上犯中见避,曲折多变。第一次写“我”的妈妈让“我”吃鱼肚子上的肉,妈妈自己吃鱼头,先交待“妈妈喜欢吃鱼头”,再交待自己的偷偷品尝鱼头。第二次写自己的外婆吃鱼时,让她对母亲说这番话:“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第三次写女儿吵着要吃鱼头时,妻子又这样表述:“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三句朴素的语言,三种句式,却表达出同样挚爱的舐犊之情。(二)“有人敲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构思的时候可以这样考虑:有人敲门……来者何人?为何而来?如何应对?结果怎样?等等。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换元法”多构思几个方案。只要变换“谁在屋内”、“来者何人”这两个重点“元素”,就可以写出许多花样来。有人敲门    早晨起床,屋外便成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雪姑娘为大地新织了一件白色的毛衣,看那毛衣多干净、多纯洁,朴素的大地格外美丽。    9专心爱心用心 全家人都变得懒洋洋的,幼时调皮的我此时也安定下来,躲在被窝里,享受着那少许的温暖。“该起床了!”妈妈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我没什么反应,如没听到一样继续在被子下享受。爸妈都起来了,早餐也准备好了,就差我去把它们消灭了。我被母亲狠心地拖出被窝,开始了新的一天。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热腾腾的早餐溜进我的胃中,顿时全身舒畅,三人边吃边笑,其乐融融,双手捧着热的饭碗,尽量吸取些热能。窗外的雪更大了,不知为何却感到那雪花在霎那间变得残酷,像是雪姑娘在向大地投诉一年以来的辛酸事,显得凄凉,孤寂。  正当我们吃得兴奋时,“咚咚咚”,有人敲门,母亲放下手中碗筷,惊奇地看着我和爸爸,“谁会来呢?大冷的天,还那么早?”幼稚的我急忙回答:“可能是敲错了吧!”接着继续向我的早餐进攻。一个劲地吃,不时说一句:“好吃!”爸爸瞪着眼睛,满心疑惑,大脑里肯定大部分是问号;接头说道:“快去看看,别让人等,听那敲门声很沉重,好像是年长些的人。”    经过那短暂的揣测后,答案终于揭晓,“外公”我惊奇地看着,他手里拎着一个包裹,另一只手还拎着一只黑袋,里面装着一只鸡,“外公,你……就这样走来的?”“嗯”外公还高兴地看着我,说:“我给我的乖外孙女送吃的来了!”外公一身雪花,头发上也沾满了雪珠,脸上通红,嘴唇有些紫,两手也冻得通红,看着瘦弱的外公如此状况,心里真是有些酸楚和感动,赶忙拉他坐下,端来一杯热牛奶,让他趁热喝了,他摸了摸我的头,嘻嘻地说:“真乖!”接着,对爸爸、妈妈说:“这是今年我养的最好的鸡,自家的,营养好,给孩子补补,你们工作也那么辛苦,也该吃点好的。”外公认真地说着,千叮咛万嘱咐,我们都看着他,为他那份关心而感动。    他站起来,我们都奇怪地看着,母亲说:“在这吃饭吧,那么冷的天,不要走了。”父亲连忙接着说:“我这就去杀鸡,我们都好好吃一顿。”我看着爸妈兴致那么高,连忙拍手叫道:“好啊!”外公却推辞说:“我还要回去,家里还有活干,你妈还在等我呢!”说完,笑着看看我,又说:“多吃点,快点长大,你也可以来看外公啊!记住要好好学习啊!”“嗯”,我平静地答道。外公出去,全家人不约而同地坐下,望着那两袋东西,相互笑了,为了那真挚的亲情,我们舒心地笑了。    没过一分钟,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又传来,我们仍惊奇看着对方,我一跃而起,打开门,仍是外公,他笑着说:“你外婆给你织的手套落在我兜里了,给你,要戴啊!”说完,向我们挥挥手,急忙走了。   全家人望着那手套,一声不发,我戴起它,握住那份来自别一方的祝福与关爱,深埋在心里。点评:飞雪封路,有人敲门,实在奇特。开门一看,原来是外公,想念小的,贸然而来送吃的,也算情有可原。既然来了,一家人该团团圆圆吃顿饭,可是,老人却以“家里还有活干,你妈还在等我呢”为由拒绝了。至此,一个疼爱后辈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外公走了,门又一次被敲响,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外公送回手套,让人联想到外公刚进门时“两手也冻得通红”的细节,使已经很丰满的“外公”形象又重重地添上一笔,另外还补写出外婆同样可亲可爱的形象,真是一举三得。两次敲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四、【写作常识】阅读文章如入名山,引人处常在山之起伏,水之连绵;写文章也求一波三折、九曲回肠。如何才能达到尺水兴波,逶迤跌宕呢?(一)改变常规叙述方式。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写事的文章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善于改变常规的叙述方式,独辟蹊径,创造性地叙述。1、倒叙。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再细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从而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祥林嫂》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对祥林嫂一生的强烈关注。2、插叙。鲁迅在《故乡》中插叙了对少年闰土和“豆腐西施”的描写,以形成与眼前的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人民日趋贫困的旧中国农村的黑暗的社会现实。9专心爱心用心 3、虚实。正面直接写是实写,侧面间接写是虚写,虚写为实写服务。文章要以实带虚,虚中见实,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又一个波澜。如((荷花淀》,实写水生嫂和水生的对话,虚写水生报名参加“地区队”;实写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翻身跳下水的紧张场景,虚写参军的战士们紧张迎敌的表现。这样,以实显虚,以虚映实,青年妇女与青年男子的各自生活得到充分展现。(二)改变结构方式。文章结构不能按照一个模子铸造,否则呆板,陷入到一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困境。若灵活地改变文章的结构方式,便能使文章思路活起来。1、小标题式结构。  运用小标题,能使文章线索清楚,层次明晰,且呈现匀称醒目的外在结构美。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喜”、“怒”、“哀”、“乐”四种情绪,也可以直接列出“一”、“二”、“三”、“四”、“五”等行文,使文章层次明晰、匀称醒目。   2、日记式结构。 “日记式结构”是指以日记为载体,通过对比,巧妙地突出人与事的变化,凸现出文章的意旨。采用日记体,实际上是撷取几个关键的片断来写。值得注意的是,撷取的日记一定要对表现中心有用,并按日期的先后顺序来组合,每则日记不宜过长等。 3、书信式结构。 “书信式结构”是指以书信的形式,来写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书信是作者与对象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常用第一、二人称;所以,书信便于直接抒情。(三)情节曲折方式。1、一波三折法。即善于利用故事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形成波澜。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有层次地展开矛盾冲突,就能使文章有起有落,富于变化,平中见奇。蒲松龄的《促织》叙事别有波澜:成名无法寻找到蟋蟀,惟思自尽,忽得巫师指点,抓得俊健促织;谁知儿子发盆毁虫,惊悚假死,一家人“如被冰雪”;子化促织,轻捷善斗,战败“蟹壳青”大雄鸡等……这是从大处说,如凝眸微观,大曲折中套着若干小曲折,如翻腾的激流,飞迸出点点浪花,景中有景,奇中生奇。2、设置悬念法“悬念”在心理学上就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在作文中,设置一个个悬念,使内容回旋推进,能够造成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切的心理状态,使读者欲罢不能。悬念迭出,险象丛生。《你的丈夫真好》就是范例。文章开篇写怀孕的奇奇,独自一人去参加妈妈生日宴会途中的奇遇,在车站台上,在公交车上,在拥挤的车厢里,或有人让座,或众人让路,并都向他称赞“你丈夫真好!”此情此景,让奇奇百思不解。小说最后才揭开谜底:“到家了,小妹忽然在奇奇后面哇地大叫一声,原来奇奇的背后用透明胶贴着一张纸片,上写‘请给我妻子让一个坐,谢谢!’”3、抑扬顿挫法。抑就是压低、否定,扬就是振发、褒奖。欲扬先抑就是为了赞扬某人或某物,先予以贬低,然后提高的手法。抑的目的是为了扬得更高,给读者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形象。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赞美刘和珍有思想、有爱心,始终微笑的和美性格,开头却叙说她桀骜不驯的一面,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4、误会法。生活中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5、突变收尾法。即欧•亨利式结尾。常在文章结尾处,笔锋陡转,结局出人意料,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项链》中主人公路瓦栽夫人,为赔项链含辛菇苦,十年艰辛。到最后,才知道当年丢失的项链竟是假的。这真是神来之笔,令读者惊愕万分,拍案叫绝。9专心爱心用心 6、巧合法。“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人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巧合”要贴近生活,巧得合理,合乎逻辑;还要巧得新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巧得使人心酸落泪。五、【知识宝库】(一)名人名句“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文似看山不喜平”、“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为人贵直,而作诗文者贵曲”。            (袁枚《随园诗话》)“文似看山不喜平。如若井田方罫(huà),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李觉出身传评语》)“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起。”(姜夔《白石道人诗话》)“优秀的人物,有时候是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没有别人,即无以显出这一面之优,所谓”相反而实相承”者,就是这。”(鲁迅《论俗人应避雅人》)“丑在美的旁边,畸形接近着优美,丑恶滑稽”藏在典雅高尚”的底面,恶与善相共,阴影与光明相伴。”(雨果《序》)(二)精彩片断林冲棒打洪教头     柴进亲自举杯,把子三巡,坐下,叫道:“且将汤来吃!”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教师来也。”9专心爱心用心 柴进道:“就请来一处相会也好。”快抬一张桌子。”林冲起身看时,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肚子,来到后堂。林冲寻思道:“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急急躬身行礼道:“林冲拜见师父。”那人全不睬着,也不还礼。林冲不敢抬头。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道:“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那洪教头说道:“休拜。起来。”却不躬身答礼。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走去上座便坐。柴进看了,又不喜欢。林冲只得挨着坐了。洪教头便问道:“大官人今日为何厚礼管待一个囚犯?”柴进道:“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头,来投庄上骗些酒食钱米。大官人如何这么认真!”林冲听了,并不做声。柴进便道:“凡人不可貌相,休小瞧他。”洪教头怪这柴进说“休小瞧他,”便跳起身来,道:“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道:“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道:“小人却是不敢。”洪教头心中想道:“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胆怯了。”因此,越要来惹林冲使棒。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比武。”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柴进起身道:“二位教头,较量一棒。”林冲自肚里寻思道:“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我若一棒打翻了他,柴大官人面上须不好看。”柴进见林冲踌躇,便道:“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要推辞。小的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说这话,原来只怕林冲碍柴进的面皮,不肯使出本事来。林冲见柴进说开就里,方才放心。只见洪教头先起身道:“来,来,来!叫你使一棒看!”一齐都哄出堂后空地上。庄客拿来枪棒放在地下。洪教头先脱衣裳,拽起裙子,掣条棒,使个旗鼓,喝道:“来,来,来!”柴进道:“林武师,请较量一棒。”林冲道:“大官人休要笑话。”就地也拿了一条棒起来,道:“师父,请教。”洪教头看了,恨不得一口水吞了他。林冲拿着棒使出山东大擂打将入来。洪教头把棒就地下鞭了一棒,来抢林冲。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使了四五回合。只见林冲忽然跳出圈子外来,叫一声“少歇。”柴进道:“教头如何不使本事?”林冲道:“小人输了。”柴进道∶未见二位较量,怎么就输了?”林冲道:“小人只多这具枷锁,因此权当输了。”柴进道:“是我一时大意。”大笑道:“这个容易。”便叫庄客取十两银子来。柴进对两个公人道:“小的大胆,相烦二位下顾,权把林教头枷锁开了。明日牢城营内,但有事务,都在小的身上。白银十两相送。”董超,薛霸,见了柴进人物轩昂,不敢违他;落得做人情,又得了十两银子,亦不怕他走了,薛霸随即把林冲护身枷锁开了。柴进大喜道:“今番两位教师再试一棒。”洪教头见他却才棒法怯了,肚里平欺他,便提起棒,却待要使。柴进叫道:“且住。”叫庄客取出十锭银来,重二十五两。无一时,至面前。柴进乃道:“二位教头比试,非比其他。这锭银子权为利物。若还赢的,便将此银子去。”柴进心中只要林冲把出本事来,故意将银子丢在地下。洪教头深怪林冲来,又要争这个大银子,又怕输了锐气,把棒来尽心使个旗鼓,吐个门户,唤做“把火烧天势。”林冲想道:“柴大官人心里只要我赢他。”也横着棒,使个门户,吐个势,唤做“拨草寻蛇势。”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己乱了,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惭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点评:一开始先写柴进、林冲、洪教头三人饮酒,由洪教头的傲慢而提出要与林冲比武,并得到柴进的许可,渲染了这场比武势在必行的强烈气氛。读者正眼巴巴地急等着看到比武的场面,不料文章却宕开一笔写道:“柴进道:‘且把酒来吃着,待月上来也罢。’”“当下又吃了五七杯酒,却月早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这时柴进才教两位教头比武。当真写比武过程了,也是比比停停,洪教头脱衣拽裙来势汹汹,林冲却戴着木枷交手主动认输。终于柴进叫解差开枷,并用大锭银子作注,这样才促成真比。整个过程写得疏密有致,缓急相济,努力激起读者感情和心理的波澜。六、【我来尝试】1、文题:试采用“悬念法”完成一篇作文,材料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提示:把握好情节发展的阶段,巧妙设置一个个“关子”“疑点”,以调人胃口,然后突起波澜,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范文:三张钞票再过三天,小英一个月的试用期就到了。女主人对她的总体印象颇佳。不过,在最后的三天中,女主人还想对她进行一项测试。清早,小英起床要去做饭了,在房门口拾到十元钱。她想,准是女主人掉下的,就随手把它放在厅中茶几上。第二天早晨,小英又在房门口拾到一张钞票,是二十元钱,她好生奇怪,女主人为何连续两天丢钱?她是个精细主妇,怎么会这样丢三落四呢?咦,会不会是在试探,在怀疑我的诚实?小英想到这儿,翘起了嘴巴,她越想越生气,准备找女主人论理。然而,她仔细一想,女主人刚从科长位置上退下来,富态中透出几分威严,待人接物很有风度。这样体面的人,怎么会玩这种游戏?晚上睡觉前,小英趴在卧室窗口前拵厅中的动静。不出所料,女主人果然悄悄来到厅中,在茶几上趴下,把手伸到茶几下……9专心爱心用心 小英看呆了。女主人在小英的心目中被敬重的位置轰然坍塌了,刹时变成了一个粗鄙的恶婆婆。她狠狠地咬了一下嘴唇,暗暗下定了一个决心。第三天清早,小英又在房门口见到一张钞票,是五十元钱。她的嘴角泛起了一丝冷笑,便把钱捡了起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里……当晚,女主人找小英谈话,像当年找科员个别谈话一样,严肃、婉转、采用启发式:“你在试用期的表现是不错的,这应该充分肯定。可是,唉!诚实是顶要紧的。你如果能记住这一点,痛改前非,我还是想留下你的!”“你是不是说我捡了五十元钱的事?”“是呀!难道你还不觉得自己有错吗?”我已经把五十元钱还给您了!”“咦,你啥时还给我的?”“早上七点,公共楼梯上!”女主人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还想开口回驳,但“楼梯”两个字,却让她触电一样,浑身一颤。她一时脸红语塞。原来,主人每天早上七点钟都要下楼去练习香功,小英就把捡到的五十元钱悄悄放到了楼梯上。女主人下楼时看到了楼梯上的五十元钱,眼睛一亮,便左右张望,看没有人在场时,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怀里。点评:这是一篇中学生习作。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三天时间,三张钞票,两个人物,两种心灵,但作者深谙“尺水兴波”的道理,把故事演绎得悬念迭起,曲折回环。首先,精细的女主人为何两天丢钱,怎么这样丢三落四呢?第三天清早,小英明知是主人试探自己而故意丢下钞票,怎么还要装入自己的口袋呢?在女主人跟她谈心时,小英说“我已经把五十元钱还给你了!”这又是为什么?短短一文,三设悬念,让读者的心不由自主地随之起伏。等我们读到“女主人下楼时看到了五十元钱,眼睛一亮,便左右张望,看没人在场,便赶忙捡起钞票,匆匆揣进怀里”时,两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女主人地位高中,风度威严,但灵魂委琐;小英地位卑贱,却淳朴机智,心灵正直高尚,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不仅如此,故事还给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测试的应该是别人还是自己?总之故事之美,尽在曲折。2、文题:运用“欧亨利式”结尾写一篇文章,材料自选,题目自拟。提示:生活发展的轨迹是无法预知的,许多故事的结局也是出人意料。在精彩的故事结局前,既要通过情节把故事引向相反的发展方向,为结尾徒然转折作铺垫,又要预设伏笔,使故事的结局成为合乎情理的必然,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范文:雪夜[日]星新一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9专心爱心用心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有人敲门。”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谁啊?”“别问是准。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你要千什么?”“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滚开!”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7)》,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点评]静谧的雪夜。一对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在一边烤火,一边念叨着在楼上学习的儿子。这是多么熟悉而充满温馨的生活情景呀。第一个关子。突然,有人敲门!来者竟是为了抢劫。情节陡然直下。这对老夫妇如何应对?只求来人不要伤害他们的儿子。第二个关子。抢劫者上楼去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还摔伤了腿。老人说是儿子打倒的,使儿子的存在更为可信。第三个关子。结果,警察搜遍全楼,楼上空无一人。原来,老夫妇“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陡然一转,让人心中一酸,惟一的却早已死去的儿子在这对老夫妇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楼上无人,意料之外;如此深沉,情理之中!9专心爱心用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