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加入VIP免费下载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ID:1068733

大小:209 KB

页数:47页

时间:2022-04-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要求与计划单元说明:本单元共五课,以成长为主题,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单元要求: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2用心揣摩和理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并尽可能地积累下来,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3积累文学常识和字词。4正确地看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痛苦,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健康的成长。单元重点课:12单元难点课2一文,应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5一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字词障碍,通其大意,并强化背诵;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説理的写法,理解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教学内容及课时(共计16课时):13课时23课时32课时42课时53课时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1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47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积累词语;体会课文写景的精妙;把握作品主题。㈡过程和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联系自我实际,思考自己如何走好成长途中的每一步。教学重点:1.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内容的理解困难;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拓展延伸、作业练习)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他46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47 二、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1、解题:我们一起来看到这个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想一想,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明确: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2、理清结构: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3、口语表达:形式:一个的童年(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形容词,并阐明理由)4、思考与交流:⑴、百草园在我心中是什么地位呢?最关键的是哪一个句子?(“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那时”指什么时候?(在百草园学习的时候)⑵、“乐园”乐在何处呢?明确:A、有趣的景物;B、有趣的故事——美女蛇故事;C、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品味感悟:㈠、有趣的景物:⒈、我们共同来朗读第二段,请大家思考:你认为百草园里哪些景物写得最生动?为什么?47 ⒉、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要点:词语方面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角度方面形、声、色俱全;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⒊、分析:⑴.这一段写了这么多的景物,重点是写哪个地方的景物?(泥墙根一带)⑵.用了一个怎样的句式把它们连缀起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⑶.“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静物)⑷.“也不必说”之后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鸣蝉、叫天子、黄蜂;写的都是动物)⑸.“不必说……也不必说……”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景物到动物)大家再仔细观察观察,从菜畦到桑葚,在空间高度上有什么变化呢(从低到高)“也不必说”后,鸣蝉到叫天子呢(从高到低)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中,哪个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单是……就有……”的内容是作者强调的重点。)我们来看,泥墙根一带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呢?(从动物到静物)⑺.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体现有趣的景物很多)⑻.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⑼.百草园中还有什么值得“我”“乐”的呢?明确:冬天雪地捕鸟、美女蛇的故事⑽.齐读课文第7节,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⑾.大家想想,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三、总结: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这么有声、有色、有趣、有味,而实际上百草园只是一个只有野草的荒园,作者把它看作是“乐园”,很怀念在百草园的生活,这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回忆是美好四、拓展:(口语表达)47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童年时美好的记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肯定也勾起了同学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能否说说你心中的那个“百草园“那些趣事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作业布置:写一篇随笔《童年趣事》板书设计:景物百草园捕鸟乐园美女蛇的故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那么在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又如何呢?这节课我们来研讨三味书屋的部分。二、默读10-24段,思考:1、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点拨:第10段的描写。第17段的描写。)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从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他吗?(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三、讨论交流:1、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对于生活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知识的追求,天真幼稚,欢乐,细致的观察生活,好奇心)2、这时的“我”与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的“我”和“我”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生活比较枯燥,学习内容引不起兴趣,老师不允许问课外的知识,原来的贪玩到现在的用心学习,有趣的故事到听不懂的文章。对长妈妈的依恋到对老师的尊敬。)三、讨论文章的主题47 从文中看来,作者觉得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四、拓展延伸:你喜欢百草园还是更喜欢三味书屋?说明理由。课堂小结:2、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识记并运用肿胀、叮嘱、恐惧等词;2、找出插叙部分,理解伏笔的暗示作用,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4、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情感与德育:5、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父女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2、4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目标1,夯实基础2、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教学步骤:一、导入:4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但也有的童年因不幸而令人伤神。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林海音的记忆,缅怀她的童年心情。二、初步感知1、从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可以想象这篇文章是写趣事呢还伤神的?2、从注释中可知本文选自《城南旧事》,有谁看过这部分电视剧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3、快速浏览全文,印证你刚才的想法,完成本文的生字词过关,试着复述课文。三、夯实基础(一)字词过关(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四、文本学习(一)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题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你从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2、快速阅读课文,请同学有自己的话概述课文。3、分析文章结构从复述中,同学们发觉到作者是不是只叙述了眼前事呢?那还运用了什么呢?(插叙)五、本堂小结在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童年既有欢快的,也有哀伤的,但本文作者所叙哀而不伤,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同时也表现亲情的浓厚,下一节课我们就将具体的段落来分析这份亲情,请同学们课后再读一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研读课文重点段落2、完成余下目标及练习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文本学习47 研读重点段落1、研读学习爸爸逼“我”去上学部分(1)抽生朗读“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指导与思考:①这件事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②这件事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从哪些语句要可以看出?③由这段回忆联系全文回忆部分,并结合爸爸的语言说说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转入爸爸的语言描写及情感流露,完成下表爸爸的语言流露的感情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希望女儿勇敢、坚强,不被困难吓倒。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希望女儿自强、自立,并且要自己长大成人。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希望女儿不断锻炼自己,早日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对女儿要求很严格,希望女儿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2、研读学习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部分(1)齐读“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指导与思考:①文段写花实际是为了写爸爸,暗示了爸爸的生命是不可换回的。请把这句话找出来。②文段中哪些地方直接刻画了爸爸的花儿落了?③文段中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分析其作用是什么?(表示话还没说完。)④文段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⑤文中描写弟妹们顽皮天真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侧面烘托我的懂事、我的长大)⑥从文段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47 ⑦文段中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深入探究讨论: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你能找出伏笔并分析吗?三、课文小结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丑小鸭安徒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运用“丑陋、讪笑、嫉妒、来势汹汹”等词;2、介绍安徒生的生活经历,理解丑小鸭的形象就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过程与方法:3、合作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童话的思想意义。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想,体会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情感与德育:5、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速读法、小组自学练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很多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比如说《皇帝的新装》讲述了一个爱虚荣又愚蠢的皇帝受骗上当、当众出丑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话言简意赅地说说你所喜爱的安徒生童话吗?如果你认为同学说的不够精彩,也可以用更出色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最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追寻丑小鸭的成长足迹。二、夯实基础47 (一)字词过关(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一个多么伟大而知名的人呀,但,你知道他当初多么……,我们暂且不谈,还是先看看课文。三、文本学习(一)整体感知从题目我们就知道本文肯定讲的就是丑小鸭,那么,请同学们以较快的速度浏览本文吧。进行小组研究性学习:①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②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③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知内容)沼泽地:(同情、歧视)——老太婆家:(被嘲笑)——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老农家:(被追打)——花园里:(被赞美)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当变成天鹅后也不骄傲。④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⑤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关键句子:⑥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二)研读重点段落研读“要是只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完”部分学生练习,稍作点拨:1.选段第①段写丑小鸭“认出这些美丽的动物”时,为什么“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2.丑小鸭为什么拼死拼活也要飞向美丽的天鹅?47 3.选段第①段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找出选段第②段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在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句话?6.丑小鸭变成天鹅后,处境有怎样的变化?7.面对赞誉,丑小鸭表现如何?8.面对丑小鸭的生活经历,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四、课文小结五、作业练习板书设计丑小鸭理想、追求丑小鸭歧视、打击白天鹅不屈、抗争教学后记4、外国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7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我会说。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并导入新课:二、我会读。师生共同赏读诗歌,整体把握:.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教师和学生一起明确朗读节奏:三、我会品。品读诗歌,合作探讨: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道出人生体验中极为普遍的一种感觉。诗人强调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应该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最宝贵的财富,有利于把握人生。)四、我会背。学生背诵全诗。《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㈡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47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简介作者背景,导入新课:二、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2、点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思考(1)、这首诗是写什么,他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讨论。(2)、《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问: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三、合作探究,交流领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1、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47 1、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应怎样选好我们的人生道路。试列举你曾作出的一次选择。2、读了这两首诗后,请回答,你最喜欢那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小记五、伤仲永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家作品简介:1、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2.题解: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47 三、整体感知: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4.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5、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6、说你的人才观。四、小结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课后小记47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大胆言说自己成长中的烦恼。(2)与别人交谈努力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说话不要带口头禅,不重复。 2、能力目标:(1)通过了解成人对成长时期烦恼的认识,审视自己的所谓烦恼,重新评价自我,也要为朋友、同学排忧解难。(2)写作要围绕中心,有主题。写自己要能写出独特的认识,写别人要注意本人的审视和评论,帮朋友解忧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3、情感目标: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等。教学时间:三课时一、片断播放,设场导入播放故事片《成长的烦恼》,学生畅所欲言谈感想。二、联系生活,倾诉烦恼 1、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过哪些烦恼?2、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烦恼?三、课外调查,了解烦恼某报社要开展一次讨论,话题是“回首成长的烦恼”。现在请你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如妈妈、爸爸、老师等。采访内容:你在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烦恼吗?是怎么对待那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如果可能,你也可以找一找当地有名望的人或你仰慕的人,通过采访,就这个问题与他们作些交流,然后写成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四、认识烦恼,化解烦恼:你如何看待这些烦恼?五、格言表达,高声诵读1、让学生用名言警句的形式写出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2、让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名言警句,让所有的同学大声的朗读全班推选上来的六、总结存储,体验拓展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作文,记下自己成长的烦恼或快乐。47 第二单元教学要求与计划单元说明本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单元要求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2重视朗读训练,仔细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充分体会汉语言的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单元重点课710单元难点课8的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10的理解、背诵和默写。单元教学内容和课时(共计15课时)62课时73课时82课时92课时103课时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1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47 6《黄河颂》【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3、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2、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4、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1、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播放音乐)2、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介绍抗战背景和作者、作品)二、朗读诗歌,整体感悟1、展示黄河景色图片,欣赏黄河,听《黄河颂》配乐范读。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解题)即黄河颂的“颂”2、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3、老师范读朗诵词47 思考: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三、内容研讨,赏析词语(一)主体:望黄河1、师问: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2、师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3、师问:要用声音把气势体现出来,你认为那些关键词应该加强语气重读,读出气势?(二)主体:颂黄河1、师:接下来请大家再快速阅读,找出诗人直接赞颂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并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2、师问:三个“啊!黄河!”读得可否不一样?小组合作交流(舒缓—坚定—激昂)3、分角色试着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的感情的变化。四、问题研究,理解主题(三)尾声1、结尾四句并没有写黄河,可否删去为什么?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2、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总结课文,强化主题。(不是。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激励学生以黄河为榜样,学习他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把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五、课外延伸:话说黄河师: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河、民族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让我们热爱黄河吧。今天的黄河对我们有意味着什么呢?你对我们的母亲河有了解多少?你又能为黄河做些什么呢?现在让我们话说黄河。(以《龙的传人》配乐烘托气氛)1、说说黄河的文化、历史、流程、灾难、污染等2、以“啊,黄河!你是---------我要为你----------”的句式说话,表达你对黄河的感情六、作业:47 1将收集的资料以手抄报的形式表现出来。2、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七、板书设计:歌颂黄河巨大贡献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了中华民族课后反思:7《最后一课》【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3、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听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3、通过对重要语句的探讨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突出小说的主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中心;2、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47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二、作者作品简介1、走进都德: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2、走进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3、介绍小说常识: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C、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情节: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47 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上课前、上课中1、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学生活动】根据上面所学小说的知识,学生先自己思考,之后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6)序幕。第二个阶段(7—10)开端。课前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课上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下课3、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提问答疑,归纳主旨。教学过程:一、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把学生分为两大组,一、二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三、四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关于小弗郎士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关于韩麦尔先生47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饵萨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了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精辟见解,表现出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表现了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教师总结引申: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反映了沦陷区法国人民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二、美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深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揣摩语言,理解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就文中最难理解文句展开讨论,交流看法,必要时,教师可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四、赏读课文,领略文章的美教师提问“这一篇文章为什么能跨越国界、跨越时间,健步行进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丛林中,长存不衰?学生自由思考,并自由发言。五、激活思维,创新写作教师要求学生: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主题,一《〈最后一课〉之后》为题,续写一段话,要求想象要合理,结构要完整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六、课堂小结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19世纪黑非洲身上最深的伤痕,也许不是来自帝国的入侵和掠夺,而是语言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残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不愿重演历史悲剧。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捍卫祖国一样,捍卫汉语就是爱国的最高体现。七、布置作业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日本人的奴役这段历史,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请以“《最后一课》带给我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八、板书设计47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2、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3、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3、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教学重点】1、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2、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教学难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诗句中,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心怀政治理想,以拯救社稷民众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语言诠释自己,用行动证明自己,这其中就有李大钊,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美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二、走进李大钊1、李大钊李大钊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课文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47 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三、自渎感知,整体把握: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学生大声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并自由发言,其余学生评议。四、品读课文,对文章进行美点寻踪,赏析文章的美1、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表看法。2、品位文章的语言美(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用“本文语言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并摘录各自喜欢的句子,把它推荐给大家。(2)教师引导学生揣摩文句,着重欣赏文章语言的含蓄美、修辞美、哲理美。a提问: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明确:包括两个方面: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b提问:“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明确:雄健的精神: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c提问: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d提问: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明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自然:逼狭,崎岖,险阻。第二,国运:处境艰难(帝国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e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李先生的人生观,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最有趣味、最有意义呢?明确:战斗的欢乐、奋斗的欢乐、奉献的欢乐、超越的欢乐等。五、体验反思,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47 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小记9《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过程和方法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教学难点】1、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2、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47 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介绍“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情况,通过事实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二、作者作品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鴜鹭湖的忧郁》,是反应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2、学生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思考:两段文字在内容结构上有何异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不同的景物?抒发了作者这样的情感?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文章的语言美1、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就感受最深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为鉴赏定向。47 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于感情,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被深深的感染了。综合分析同学们的阅读体验,我们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美在手法,美在生动。下面就让我们尽情地品味。(1)美在意象(2)美在情感提问:a文中奔涌着丰沛的、激越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把它定位为思乡之情,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单一的思乡之情显出了几许悲壮的意味、几许深广的内涵,从而拓展了文章的主题。)b如果把情感的抒发比作水流,有小河、湖泊、大江、瀑布之别,你认为本文属于哪一类?(第一段有如湖泊般,平静、深广中潜藏着急流;第二段铮铮誓言,有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c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请找出来,把它们推荐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受。(3)美在手法(4)美在生动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小记47 10、木兰诗教学目标: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并背诵,理清故事基本脉络。2、掌握“互文”“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总结本文特色。3、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2、理解文章中的多种修辞手法。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自查资料,了解乐府及乐府诗。准备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2、查字典,读准字音,并熟读诗歌。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三、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47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3、检查预习:(1)字词注音及解释(2)翻译下列句子并理解句意,认识互文修辞手法。互文:上下句意思互相交错、补充。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解释句子含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4、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1)、在学生充分复述的基础上,老师归纳理清故事情节: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辨,隐喻作结(2)、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3)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四、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探究课文内容;分析木兰形象;揣摩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检查旧课:1、注音2、解释加点的词3、检查背诵情况。47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一)、分析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始怎样引出木兰停机叹息,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在结构上引起了读者的悬念,使文章简洁。2、你从木兰的答话中读出了什么?从中可看出木兰怎样特点?表现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是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3、第三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这些战具?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作者这样写原因有四:一是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二是表明战事紧迫,三是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四是这是乐府诗常用的写法。(二)、分析第二部分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你从中又想象到什么?既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又过渡到下文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2、后四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你从中又读出了什么?表现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三)、分析第三部分从“木兰朝见天子,辞官还乡”这一部分中你又读出了什么?结合你对封建社会的了解谈谈你对木兰辞官还乡的看法?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四)、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三、朗诵全诗,教师点拨,总结木兰的形象。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四、课外延伸探讨。47 1、假如你是木兰十年征战时的战友,请写出你眼里的和你心里的木兰的形象。1、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47 活动目标: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德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活动准备: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承担一项任务。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与检查工作,主持人写串连词。活动内容:主持人解说词一、导入: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二、探寻黄河文明1、黄河知识问答,每组出一个代表抢答,答对给组内积一分。问题设计:(1)请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2)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3)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4)黄河有多长?流经那几个省区?2讲黄河故事,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小组汇报成果。3收集黄河俗语,谚语,成语的小组汇报成果。要求领会意义,并且造句。三、歌唱黄河朗诵组学生展示成果。(1)吟黄河诗词(2)听黄河民谣(3)品黄河歌词四、保护黄河1小组汇报黄河现状,并分析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2组织学生设计公益广告。五、综合写作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第三单元教学要求与计划47 单元说明:本单元以名人为主题。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单元要求:1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名人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治学方法。3揣摩、感悟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单元重点课:1112单元难点课:15单元内容及课时(共计14课时)113课时122课时132课时142课时152课时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1课时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单元总结11、邓稼先47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邓稼先及背景。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4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速读,初步感知课文,然后抓住人物性格及所在环境来理解人物形象,再分析其写法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培养高效阅读能力,了解文章选材和结构上的特点。【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描写的用意,理解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语介绍“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二、资料汇总、交流【设计说明】教师要求学生把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公开展示交流。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字词的学习47 2、学生自主交流阅读感受,并集体评议,教师归纳讨论意见。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心情。四、深层探究,理解课文㈠思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六个部分之间的联系。1、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大意,并想一想全文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2、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的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3、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文章第四部分为什么写“我”?4、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㈡悟读课文,对文章进行深层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1、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三部分,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⑵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解围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的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⑶“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⑷钱三强选聘邓稼先,葛罗夫选聘奥本·海默,其实这样的“伯乐”还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明确:⑴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老实,从不骄人。⑵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⑶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⑷如熊庆来选聘华罗庚,华罗庚选聘陈景润。2、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一部分品味研究,并提出一个最想得到解决的问题,请求同学或老师解答。五、课堂小结第二课时47 一、揣摩语言,发现美点,展示美点1、揣摩精妙词语【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妙的词语用﹏﹏标出来,然后用“我觉得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发言。2、揣摩精妙语句【活动设计】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把你认为精妙的句子或段落标出来,然后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精彩发言。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然后自由发言。3、赏析文章的修辞、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活动设计】同学们在修辞手法、句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审美发现,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①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②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二、体验反思,畅谈学习感受【活动设计】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针对内容来谈,也可以针对形式来谈。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以“邓稼先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作文(我的成长日记)五、板书设计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47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通过仿写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叙述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全班共同交流,互动互学,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2、臧克家47 臧克家,现代诗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表情朗读。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注意过渡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47 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因为他具有美,体现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13、音乐巨人贝多芬47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2、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3、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掌握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学习作者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通过语言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4、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待厄运的态度和感受过程和方法目标: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解决他们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真正做到“我思考,我释疑”,努力体现课堂教学学学堂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人人争做生活中的强者。【教学重难点】1、学习肖像描写的技巧,理解贝多芬的精神世界。2、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理解“心里的音乐”的深刻内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语“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人的魅力往往和磨难成正比”“磨难能使人优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看来,对个人而言,经历一些磨难,的确不算是坏事,况且,磨难的来临与否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勇士、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贝多芬。二、资料汇总(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收集到的贝多芬的有关资料,教师出示贝多芬画像。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1、同桌间相互合作完成字词的考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畅谈阅读课文的感受。47 3、学生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提问:“客人”是这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四、研读课文,揣摩文中难句,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活动设计】学生思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感触最深的句子,用笔画出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理解句子含义,畅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全班,酌情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1、教师再次播放《命运交响曲》,学生复听,再次感受贝多芬的精神世界。2、就“我心目中的贝多芬”这个话题,畅谈对贝多芬的认识、评价,更深切地感受贝多芬不屈的斗争精神。3、请学生自由质疑问难,请同学解答,或请教老师。学生针对文中贝多芬的慨叹:“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提出疑问:写贝多芬低沉的情绪,是否会削弱贝多芬的精神力量?教师提示:这样写,更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使全文弥漫着一种悲壮的美,从而使笔下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能打动人心。五、品读课文,赏析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文章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我们了解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但仍对他“对面应不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贝多芬会是什么样子呢?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多芬相貌的段落,指名学生朗读。2、学生精读6、7、8、9段,勾画出关于贝多芬外貌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内心世界。(贝多芬是一位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艺术家)。3、教师总结: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其貌不扬、极不讲究,可作者在描绘时,以形传神,显示了人物独有的个性和精神气质。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脸谱化。4、教师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文中肖像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的外貌六、体验反思47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在座的学生,请他们用一句话谈一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七、课堂小结八、布置作业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给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400字。九、板书设计课后小记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本文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方法;积累文中的词语。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拓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名人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准确优美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47 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二、作者作品简介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弄清生字、新词的字音、词义。2、学生速读课文,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组材的技巧。(1)请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3)简要概括课文的内容。(4)本文在组材方面有什么特点?三、研读探究,分析人物形象1、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考虑这几位作家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2、熟读课文,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四、品味与赏析品味语句,并用“我发现用的好,好在”的句式说话。五、课堂小结课文精心组材的艺术、描写人物的技巧、准确生动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这些伟大的作家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艺术宝藏,是他们,撑起了人类文明的晴空,让我们诚挚的说一声:谢谢你们!六、体验反思(布置作业)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技巧,尝试描写语文老师。先个别发言,然后集体评议,看谁写的最有特色。七、板书设计课后小记47 15、《孙权劝学》【教学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教学方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教学时数】: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二、简介作者作品。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三、课文学习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47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4.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5.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7.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3.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现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六、拓展延伸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七、课堂小结八、背诵课文。板书设计课后小记47 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了解和认识名人,对“追星”现象加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通过搜集整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拓读书视野。3、通过口语活动,培养合作探究精神,锻炼表达能力。4、通过写作训练,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写作水平。活动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首歌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当红歌星周杰伦的“菊花台”。如果没说错的话,周杰伦是大部分同学的偶像。今天,我们的活动就与“追星”有关。二.说追星。说到追星,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偶像,追星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审美体现。那么,请问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呢?你为什么崇拜他(她)?你是如何追星的?三.议追星。1.各抒己见2.案例分析兰州女孩杨丽娟不顾家长死活狂追刘德华,你如何看待?3.一点建议四、追明星狭义的明星指的是娱乐明星、体坛明星,广义的明星应还指政界伟人、科学先锋、文学巨匠,亦指默默奉献的英雄人物,他可能鲜为人知,他可能声名显赫,只是我们没有把他定格在光荣榜里。现在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明星的照片,看你知道他多少。如:丰功伟绩、轶闻趣事、名言警句。古人说:“见贤思齐焉。”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敬佩名人,崇拜英雄,我们会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五、作小结4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