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名师导学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导学

ID:1059832

大小:87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名师导学学科:语文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背景知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述甚丰,可以归类为:小说集三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散文诗集一部——《野草》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淮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诬蔑请愿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是“受人利用”等等。鲁迅怀着无比的悲愤,于4月1日写下本文,开篇即以“史家笔法”,揭露“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字词综合运用】词虐杀(nuè)残暴狠毒桀骜(jiéào)倔强不易服从黯然(àn)阴暗喋血(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尸骸(hái)骨,借指身体浸渍(zì)浸赁屋(lìn)不惮(dàn)怕不恤(xù)顾虑立仆(pū)向前跌倒绯红(fēi)红色噩耗(è)恶,不好的词正告:严正地告诉。踌躇: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这里是第①种,表示曾经认为刘和珍是自己的学生,但现在看来似乎自己应该向她学习。 噩耗:自己亲近的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消息。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攒,聚集。直面:愿意直接面对。此为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惨淡:①暗淡无色。②凄凉,萧条。③形容苦费心力。文中指第二种,指悲惨凄凉。偏安:原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指被迫离开原来的地方,暂居别处。近义词辨析正告告诉同:都是及物动词,可带宾语。都有向别人陈述,使人知道之意。异:“告诉”指在一般情况下向别人陈诉事情,使别人知道。例:请你告诉他今晚七点开会。“正告’”指严正地告诉,适用郑重的场合。例:我们要正告一切侵略者,玩火必自焚。竟会竟至竟能同:都是偏正词组,都突出了出乎意料之感。异:“竟会”、“竟至”,表示怀疑、诧异,包含对反对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竟能”,含对中国青年学生的赞许和钦佩。【重点难点讲解】作者两次提及“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为什么又说“我说不出话”呢?鲁迅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的思想家和革命家,“3·18”事件发生后,他自觉有责任去揭露事件的真相,悼念烈士,鞭挞凶残的杀人者及无耻文人,并且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使“苟活者”看到“微茫的希望”,激励“真的猛士”奋然前行,自然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但因为他对“3·18”事件的发生“出于意料之外”,为刘和珍等人惨遭虐杀感到悲痛欲绝,“出离愤怒”;同时,他也深知在当时“非人间”的社会里是无法用语言来分辩是非曲直的,所以“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正是对反动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控诉。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能深入一步理解课文。第3节重在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心、反抗性,这样的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欣然”前往去请愿是自然的事情。这就使第4节的“受人利用”的论调不值一驳。同时,通过“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以突出刘和珍的温和善良,所谓“暴徒”的诬蔑不攻自破。文章在前后的联系中,不但使反动政府的凶残暴行和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暴露无遗,而且也为第5节揭露段政府滥施暴行作了铺垫。关于惨案的意义,作者并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这体现了鲁迅作为一名思想导师的深刻之处。他看到了“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看清了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因而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方式。但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在作者看来,这一次死伤对于将来的意义,是让人们,包括“苟活者”和“真的猛士”,看到“中国女子的勇毅”并受到积极影响。【知识延伸检索】1.3·18惨案后鲁迅的有关文章《无花的蔷薇之二》(四至九则)、《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2.刘和珍简介刘和珍(1904-1926),江西省南昌市人。1918年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校刊编辑。课余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后发起创办“觉社” ,提倡白话文,并组织各校青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和反动军阀作斗争。1923年秋,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学校预科,后升入英文系。入校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女师大风潮期间,刘和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迫害进步学生、镇压学生运动的校长杨荫榆作斗争,终取得胜利。1926年3月18日,刘和珍不顾身患感冒,欣然组织女师学生参加集会、游行,不幸在段政府前英勇牺牲。3.陶潜陶潜(367一427),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著名作品。【课文阅读指导】《记念刘和珍君》旨在赞颂烈士们的崇高精神,控诉、抨击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的卑劣行径,唤起人们奋起斗争。作者以自己的悲愤感情为线索,把烈士生前的特点、死难的经过、反动政府的残忍手段、反动文人的无耻造谣等众多的材料组合起来,突出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首先必须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是文章的思路。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同时,作者始终进行着深沉的思索,对沉痛的教训进行了沉痛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综观全篇,作者悲和愤两股感情的烈焰,无处不在进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法抑制。学习这篇课文,还应注意文章的记叙部分,了解文章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这篇文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诗情,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意蕴深邃,感人至深。要抓住那些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去解读,真正做到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课文结构分析】1.课文思路第一层:(第1节~第2节)本文写作的缘起和目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1)沉痛的悼念死者。(2)痛斥反动派和无耻文人。(3)警醒庸人。第二层:(第3节~第5节)记述死难者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的经过。(1)介绍生平事迹(重点突出三个方面:死者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反抗性)。(2)记述遇难的经过,控诉反动派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三层:(第6节一第7节)总结共议论这次三·一人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2.课文结构图示 【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以痛恨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的阴险无耻,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课文写作特色】1.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兼以议论和抒情,使文章波澜起伏,字里行间渗透着思想感情。如:在叙述死难者遇害经过时,在淡淡的叙述中,把控诉和痛斥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2.成功地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反语”、“反复”、“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3.语言简炼,深刻有力,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感情色彩浓烈,悲、愤、赞、斥,字字鲜明。文中有很多警策性语句,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力量和艺术感染,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发人深省、启人深思。【词句品味鉴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西游记》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乱情迷错认家。”第六十一回:“道高一尺魔千丈,巧夺心猿用力降。”这里的“道”代表正统势力;“魔”代表叛逆者。现在引用这句话,“道”代表反动势力,“魔”代表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用来说明反动派的压迫愈甚,人民的反抗就愈烈。学科:语文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重点、难点: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记,与“纪”同义;君,对人的尊称。一、理解本文围绕“纪念刘和珍”这一中心,以感情发展为线索的写作结构与思路。全文分七部分,以序数表明,以下简要分析各部分内容。(一)说明写作本文的起因、意图,抒发悼念烈士、抨击敌人的悲愤感情。一开始,作者追忆自己参加为刘和珍、杨得群两烈士开追悼会那天的情形。文章以史家笔法点出“中华民国”,既保留了旧时祭文开头的格式,又暗含历史将永远记下这个日子的意思。“独在礼堂外徘徊”,设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表露了深沉、真切的悼念之情。接着叙述刘和珍预定《莽原》全年一事,证实了程君的话,表现了刘和珍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势力、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揭示了她敢于斗争的思想基础;同时又说明刘和珍和鲁迅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志同道合的反抗黑暗的战友。这样,鲁迅才“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点明了写作本文的重要原因。第3段作者将悲愤的感情推向了高峰。其中,“所谓学者文人”指林学衡、陈渊泉之流,“阴险的论调”指他们诬蔑死难青年受人“利用”等言论。“悲哀”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青年竟遭这样无耻的诬蔑,觉得悲哀;一是面对这样黑暗的现实(即非人间)的悲哀——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杀了人还说“谁叫你来送死”。而下文说的“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就是指这层含义,意思是超出了愤怒的极限程度。(二)颂扬猛士,批判庸人,进一步点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提醒人们牢记这次惨案,像“猛士”一样去战斗。这部分热情赞颂了革命者面对黑暗世界,敢于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既是对旧世界的诅咒,又是愤怒的呼号。为了唤起人们的觉悟,激励人们永记淋漓鲜血,踏着烈士血迹前行,句末用叹号表明作者期盼这样的世界快到尽头。第2段点明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人们奋起反抗、斗争,向反动统治者讨还血债,摧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三)追叙自己与刘和珍交往的经过,介绍刘和珍的为人及其斗争精神,表达对刘和珍的哀悼和崇敬。这部分从师生关系谈起,先给刘和珍作概括的崇高的评价。作者自谦为“苟活到现在的我”,表现了对刘和珍的尊敬,并以她的斗争精神鞭策自己,激励人们要为摧毁旧世界作英勇斗争。句末“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这一高度评价,表明鲁迅不把她当作学生而是把她当作反帝反封的中国青年先锋战士来哀悼的。第2段回忆刘和珍给自己的印象,把刘和珍的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同她爱憎分明、善良淳朴的性格特征糅合起来,用极省俭的笔描画出了刘和珍的精神面貌。这段在全篇的位置很重要,为下面几个部分作了很好的铺垫。(四)写听到噩耗后的愤慨心情,控诉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呼唤民众起来反抗斗争。第1、2段,先写怀疑,然后用事实否定怀疑,用欲擒先纵的手法,把反对派的下劣凶残揭露的淋漓尽致。第3、4段揭露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和造谣。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所以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面影,其用意是与军阀的凶残和诬蔑成为鲜明的对照,使之更有力地表达鲁迅对反动派的愤怒,更能激起人们对反动派的强烈仇恨。第5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把作者的愤怒感情推向顶点。 (五)记叙惨案发生的情景,赞扬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进一步揭露和痛斥反动派的凶残无耻。这部分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将“听说……”这个分句用三个逗号隔开,一是强调刘和珍君“欣然前往的真实性”,为突出下文的“不料”作好铺垫,二是以不连贯的语气表达作者激越的感情。“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一语再次反复,又一再出现“尸骸”,其用意是为了突出反动派的凶残,表示作者对反动派的最大愤怒。“文明人”、“伟绩”、“武功”等反语,对反对派进行了最辛辣的讽刺,最强烈的谴责。(六)评述请愿,指出惨案的社会影响。一方面,作者认为请愿的意义是微乎其微的,如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又认为青年的血不会白流,它对社会的影响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即使人们逐渐淡忘了,亲人们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因此,我们要记住这笔血债,讨还这笔血债。(七)总结全文,进一步说明烈士死难的意义,激励人们“更奋然地前行”。第1段回应全文,总结“三•一八”惨案出乎作者意料的三种情况:封建军阀的凶残,走狗文人的下劣,爱国青年的临难从容。接着热烈赞颂中国妇女,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最后作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大家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突出了中心意思。尤其是结尾一句,表达悲愤无尽,点明本文题意。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全文的中心意思是:通过对刘和珍烈士的悼念,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其走狗的凶残下劣,赞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激励人们起来斗争,讨还血债,摧毁“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学习散文记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本文运用简练的记叙、深刻的议论和强烈的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完美地表达了文章内容和中心意思。第一、二部分,首先记叙开追悼会时的情况和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在叙述的基础上,作者饱含血泪,抒发了深沉的悲痛和强烈的愤慨,在抒情中夹有议论。第三至五部分,主要是追述刘和珍的斗争事迹和英勇牺牲的实况。在叙述中插有抒情和议论。第六、七部分,主要是议论,是全文的总结。作者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上来总结斗争的经验教训,突出地阐明烈士死难的影响及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号召和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在内容上,虽然偏重于说理,但在表达上却显得生动、具体。总之,全文记叙、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二、体会本文犀利、凝重、抒情性极浓的语言特点。1.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收到了重叠咏叹的艺术效果。如“无话可说”、“要写一点东西”反复出现时具有的新的含义。描写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每次具有的独特的作用。2.排比句与对偶句的运用,使本文的语言有诗的节奏感,深化了作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以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学科:语文教学内容:记念刘和珍君【基础知识诱思】[文学常识]鲁迅的杂文创作:鲁迅先生是挞伐性杂文的创造者,杂文是他的高产作品。鲁迅共有杂文集17本,即《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词语整理]1.读音长歌当哭(dàng)祭品菲薄(bó)赁屋上课(lìn)攒射(cuán)惩创学生(chàng)浸渍(zì)干练坚决(gàn)山阿(ē)殒身不恤(yǔnxù)桀骜(ào)黯然(àn)喋血(dié)立仆(pū)2.解释攒射:集中射击。寥落:稀少,冷清。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微漠:依稀、淡薄。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羽翼,鸟的翅膀,这里指帮凶。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经典名题探究】例题(2004年全国Ⅳ,18~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痛哭和珍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1.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正确答出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就需要我们从文中找出作者对刘和珍评价性的语言,“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把这些评价性语言进行整合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2.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在文中作者写到自己时使用了以下语句,“烛光照看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可见,作者把自己定位于渺小,这和刘和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答案: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思想情感,同时抓住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如“爆发”与“悲哀”“爆发”和“沉默”进行具体阐释即可。 答案: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A项说“文章从追悼会……气氛烘托到极致”,实际情况是这里的描写只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引子,并非写作的高潮。文中“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从下文来看,既有愚昧的民众,更有残暴的反动政府的帮凶,因而C项错误。E项中“蕴涵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错误,因为从全文来看作者寄托的首先是哀思,再就是对前途的担忧与迷茫,如“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等句即可证明。答案:BD[训练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蓝、紫、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前欣赏起来。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的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了神彩。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不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成熟了的花蕾。 这新旧交替多么活跃,那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就是这样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呵!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1)因为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因为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第七自然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1)其“科学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公平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友爱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什么?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体太阳花而言,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B.文中加粗体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一段中的“闪”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六段中的“闪”字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C.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以自己“起初”关于太阳花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肯定的阐释,意在赞扬太阳花炎炎烈日下仍能保持其勃勃生机。D.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了个体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E.文中加横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的阳光下的太阳花。F.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的短暂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答案:1.(1)喜爱阳光,特别能承受烈日考验。(2)新陈交替十分活跃。(文章第三段对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受烈日考验”这一特点,给予肯定。下段开首“但……”则强调了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另一方面,第五段首句则是承上对第四段的总括。抓住这两点,即可概括出答案)2.(1)严格遵循着朝开夕谢的盛衰规律。(2)每朵花自开自谢只有一日的生命。(3)太阳花在完成开花之后,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3.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才是一个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世界。(本文借太阳花来给人以启示,这一启示也就是本文的主旨)4.BCE(A项不应排除“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D项中“伤感情绪”不合文意;F项对文章主旨概括不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