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渔父》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楚辞《渔父》PPT课件

ID:1059333

大小:589.1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2-04-0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楚辞渔父主讲:韩山师院中文系刘文菊liuwenju68@163.com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文学表现手法和文体的特点。2.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3.了解传统诗词中的渔父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二、教学要点1.文章的文学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2.文中所体现的古人的人生态度。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屈原的生平概括为:“一个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两次流放”: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原遭受第一次流放,被放逐于汉北.怀王三十年,秦人诱骗怀王在武关盟会,屈原极力劝阻,但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极力怂恿,结果怀王被秦人扣留不得回国。怀王失陷秦国后,顷襄王即位,子兰执政,成为令尹。由于屈原曾怒斥子兰,子兰对他怀恨在心,结果屈原被再次流放于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都城郢,屈原怨愤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据传时为五月五日。“三种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四种忧愤”:“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邪曲之害公也” 主要作品屈原的作品大部分写于两次放逐的生活中,包括《九章》九篇,《九歌》十一篇,加上《离骚》、《天问》、《招魂》,共计二十三篇。他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浪漫主义伟大诗人。主要思想以美政为理想的儒家色彩以改革为追求的法治主张道家思想及其他 ↓宋朱熹『楚辞集注』明文征明书『离骚经』↑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书影 『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经全图』哀郢图 鄂君启节图 二、楚文化长江流域很早就孕育着古老的文化。楚民族兴起以后,成为这一地域文化的代表。至迟在殷商时期,楚人已经同北方政权发生关系;至春秋时代,楚国迅速发展壮大;战国时期,楚进而吞灭吴越,西抵汉中,东临大海,在战国诸雄中,版图最大,人口最多,一度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说法。最后楚为秦所灭。但楚地的反秦起义,又成为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汉王朝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楚人的胜利。秦、汉大一统,最终完成了南北文化的融汇,也由此形成了伟大的“汉族”。楚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但始终保持着自身强烈的特征,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因而楚人长期被中原国家看作野蛮的异族。而楚人自己,在不愿承认周王室权威的时候,也往往自称:“我蛮夷也。” 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制度不够成熟,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关于楚辞楚辞,既是楚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又代表了楚文化的辉煌成就。楚文化较强的个体意识、激烈动荡的情感、奇幻而华丽的表现形式等等,都呈现于楚辞中。“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刘向《说苑》所载《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不适宜歌唱。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楚辞摆脱了歌谣的形式,使用繁丽文辞,容纳复杂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楚地盛行的巫教,也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在屈原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祭神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表述自身情感时,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飘游于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离骚》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的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论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三、屈原与骚体流变 四、《渔父》赏析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一)文本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译文) (二)串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思考与练习名词解释风骚楚辞问答题1.如何理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2.请联系曾学过的屈原其他作品,谈谈你对屈原的人格魅力的理解。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