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离骚(节选) (2)

ID:1054431

大小:64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2-04-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对联颂屈原 一、圣君贤相屈原曾很受楚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的政治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任人唯才,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和种种特权。屈原在践行自己的“美政”理想过程中必然会触犯楚国旧贵族的利益,这可能是“众女”(群臣)诽谤屈原的根本原因。《史记》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原的“美政”理想 屈原的“美政”理想一、圣君贤相二、民本思想。他的作品中经常提到“民”的问题,如“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心忧百姓的屈原目睹民生多艰后内心的极度痛苦 本诗感情基调——幽怨、苦闷屈原因何而幽怨、苦闷?1.哀民生之多艰(同情百姓生活艰难)。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崇尚美德、约束自我,因进谏而遭贬)。 屈原受屈遭贬的具体原因有哪三个?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原因:①君王“不察”(灵修浩荡,不察民心);②群臣诽谤(众女遥诼,谓余善淫);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时俗工巧,周容为度,但是屈原却宁溘死流亡也不忍为此态,坚决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根本原因:屈原“美政思想”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怎么对待不公平待遇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屈原怎么对待不公平待遇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表明了自己誓死决不退缩、决不与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定态度。 苦闷的诗人如何去寻找他的人生出路呢?请用课文原句答明确:退隐修身,“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退修初服”就是洁身自好,主人公将自己幻化为一个美人,表明了自己崇尚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心志。 思考:“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从中看出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内心苦苦挣扎,犹豫彷徨、苦苦思索。 无奈的诗人最终选择了退隐修身,这是否就是一种妥协,是否意味着他将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傅雷 无奈的诗人最终选择了退隐修身,这是否就是一种妥协,是否意味着他将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呢?屈原就是这样:虽有短暂的仿徨与犹疑,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更加坚定了信念。所以,贯穿于诗中的这种“怨”情,确切地说应该是一股忠怨之情。诗人的情感经历了“自伤一自励一自省” 人物形象外在形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芳菲菲其弥章;长太息以掩涕兮唯美高洁忧郁探究衣着服饰——服饰华丽、色彩缤纷芳香四溢、高洁脱俗神情——忧郁、苦闷外在形象 内在品质——至善至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人物形象外在形象服饰华丽、色彩缤纷芳香四溢、高洁脱俗神情忧郁苦闷唯美高洁、忧郁内在品质坚持真理忠贞不移刚正不阿、疾恶如仇才华横溢、品行高洁热爱祖国、忧国忧民至善至美“可与日月争光”探究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课文小结节选部分,诗人自述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疾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拓展探究对屈原抱石沉江这一“忠贞”行为,你如何看待? 观点一:愚忠。郭沫若认为:“屈原念念不忘的是君。是当时的执政者,是自己的怀才不遇。十几年的一肚皮牢骚终只好让一死来爆发,他只认识在上的力量,而不认识在下的力量。这儿与其说是时代限制了他,毋宁说是资质限制了他。”(《郭沫若文集·屈原时代》)这里所说的“资质”,应该就是屈原“帝高阳之苗裔”的特殊社会地位和他的忠君思想,这正是套在屈原身上的枷锁。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这个时代虽然社会动荡,但也是人才流动的时代,如苏秦挂六国相印。在这个特定时代,不会有人认为一个诸侯国的人服务于另一诸侯国是一种叛国行为。因此,屈原忠于一个昏君是没有意义的。 观点二:坚守理想,挚爱祖国。当此“朝秦暮楚”之时,屈原忠于自己的理想的行为更显得难能可贵。后世众多用生命捍卫理想和信念的人(如汉末反宦官专权的范滂,宋代誓死不降元朝的文天祥,明末反燕王朱棣的方孝孺,近代为变法理想而死的谭嗣同)都备受追慕。屈原的痛苦不仅源于自己的遭谗被谤,更源于对楚国危险处境的认知,他一心为国家前途考虑,把百姓疾苦放在首位。因救国无门而产生怨愤之情却始终心系君国。屈原这种坚守理想、挚爱祖国的精神,当永垂不朽。 观点三:辩证看待。在屈原那里,君国实为一体。一方面屈原并不能背离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原则,所以,他有忠君的一面;另一方面屈原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以君主和国家的引路人自居。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至死不渝。他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留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