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老王》案例

ID:1050647

大小:38.5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4-0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老王》教学案例——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的尊严解读一,案例背景:1,学生背景:这是一群八年级的普通学生,然而在一年多的习惯培养(读书、思考、自制、高效)和思维训练(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奖项:“中国好声音”,也就是无论答案正确与否,课堂上在课堂上必须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下,他们又不同于一般的八年级学生,一张张稚嫩的脸上,那黑色的眼眸里,闪耀着的是兴奋的火花,洋溢着渴望参与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倡导的是,不看教参书,而是深入地解读文本,纵情地释放思想。2,老师背景:这一届学生,是我教初中语文的第三遍,从第一遍的战战兢兢地摸着石头过河,到第二遍对资料的全面搜集,重点提取,到这第三届的深入思索,尝试着形成自己的特色,一路走来,也是既有颇多心酸也有颇多欣喜更有颇多收获。3,文本背景:八年级的这一单元,课本对这一单元的解读中心词是“爱”,而我的自我解读是“滚滚红尘中的小人物”,《阿长与》《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是我钟爱的文章,文章中的人物和我们身边来来往往的平凡人一样,所写的事也都是稀松平常,然而,就是在那些细微的平凡之中,却透着直达心灵的温暖。解读文章就是阅读生活,读懂了这些人,也就有了一颗细腻而善感的心。二,案例描述(一)个性导入。这个导入让我煞费苦心,看过以连词成句,缀词成话的形式来开篇,也看过以三轮车夫的图片导入的,还有拿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入文的,然而我总觉得不够,我用一个“素雅的灵魂”导入: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她说,我不过是一滴清水。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在她的《一百岁感言》中,她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这个美丽了100年,素雅了100年,淡定从容了100年的名叫杨绛的女子,又是因何不能淡定和从容,而在八十多岁的时候拿起了她那只生花的妙笔,给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写下了不俗的文字《老王》呢? 如此的导入,在师生的心目中不仅树立起了一个人格的雕塑,也通过一个刻意蓄成的反差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明白《老王》那浅近的文字里面蕴含了多少不曾意识到的韵味。 (二),深度解读1,解读老王的生存状态。抓关键,寻找描写老王形象词语和句子①人老了,没用了。②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③僵尸;骷髅上蒙着一层枯黄的干皮。2,细分析,剖析老王的生存状态(1)读句子,思考:他靠着活命的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非常深刻地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活命”    (在黑板上大大地板书这两个字)(2)“活命”的状态解读。走到人生的尽头时,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简直像是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滞笨地转过身;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师:用一个词形容这种状态,那就是——“行尸走肉”(生答)。★课堂小互动1:尝试着用恰当的语调怀着沉重的悲戚通过朗读来描述一下这个僵死生命的临终状态。 注:读第八段的相关内容。吴泽邦的朗读轻重舒缓感情恰到好处师:人走到生命的尽头是这样的状态,就是活命。(3)老王的生存状态①无依无靠——被社会抛弃★课堂小互动2:你现在的身份是老王,请你把他对杨绛说的这段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霍修楠: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唉,那时候“脑袋慢”“没转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唉……“活命”:被社会、被组织抛弃,四处躲躲藏藏,拉点散客赖以活命。师忆:霍修楠当时的语气特别悠长而迟缓,真的就像一个迟暮老人的哀哀长叹,简直是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同时我也感觉到,到此时,学生已经深深地沉浸到老王的悲哀当中,从而忘却了以往的羞怯,开始主动、迫切地想参与活动中,因此,接下来的第三个活动参与的程度便相当踊跃。②水中浮萍——无家无妻无子★课堂小互动3:老王的家庭状况呢?咱们不妨作一次对话,我问你答:师:老王啊,那是不是你的家啊?生:住在那儿多年了。师:家里还有什么人啊?生: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活命”:在老王,“家”只意味着一个“住”的地方,(体会“住”的准确性),人到暮年,家不成家,无妻无子,孤苦伶仃,寄身于这个社会,不过是“苟且偷生”而已——活着的状态。③践踏尊严——社会的恶习★课堂小互动4: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话看客关于“田螺眼”的猜测。生:……那一句句刺心的话,背后那幸灾乐祸的奚落,那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指指点点,那一声切割灵魂的“切”,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口中积德,不要以嘲笑别人的缺陷为乐,那是对一个人尊严的践踏! 师:一个人活到生命的晚年,没有家,没有妻子儿女,没有职业,甚至连起码的尊严都没有,一个人就沦落为了一种没有灵魂“物”态——活着。④,“活命”的状态还有很多。在文中还有太多的“只”,请找出来,并细细品读。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只好拖他同院的老李来传话他只说,我不吃。“只”——走投无路3,杨绛和老王老王很可怜,但同时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杨绛。(1)师生交流杨绛,钱钟书,钱媛一家为人及作品(2)这一家人给了老王哪些帮助?送鱼肝油,送冰,坐他的三轮……目的是什么?给老王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让老王能好好活下去。(3),老王回报的又是什么?冰价减半,送钱钟书去医院,大香油大鸡蛋(4),然而文章最后却说“没想起老王,便觉得心上不安”,作者为什么不安?她该不该心安?★师生大讨论5:作者为什么不安?她该不该心安?心安:力所能及的帮助:鱼肝油,坐车,给钱,谈话,关怀。不安:①老王走到生命的尽头,已经是僵死的“行尸走肉”的状态,作者却“没多问”,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冷漠。因为老王把作者当做人世间仅得的温暖,而作者却把老王当作了自己人生中一个小小的善行。这是一种爱的不对等。②文章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说着闲话”,字里行间也流露着一种不平等,“我”是坐车人,老王是拉车的,也是作者潜意识中的一种身份的不对等。(5)杨绛到底该不该心安?插入杨绛一家在文革中的生存状态——活命。有几本书《我们仨》《干校六记》《走到人生尽头》记述了杨绛一家文革生活得片段: 钱钟书在干校看守工具,杨绛在菜园劳动,夫妻被罚扫厕所,钱媛见爸妈必须贴大字报,女婿王得一因军宣队批斗而自杀。杨绛一家“活命”的状态结:心安是因为在当时自身不保仅为“活命”的局势下,为一个卑微的弱者做了一点力所能及事;不安的是自己朝不保夕,不能给老王以更多的关怀,而正是这份不安,让作者在八十岁之后还拿起自己的笔来,写下来自己“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来拷问自己的良心。5,在“恶”的世间所开出的“善”的花朵。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埃中,也依旧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在杨绛和老王的背后,折射着一个“恶”时代的影子。在那个时代里,不幸者各有各的不幸,老王作为挣扎在低层的劳动人民有自身遭遇的不幸,杨绛作为知识分子,也有家庭和尊严被践踏的不幸。“同是天涯沦落人”,杨绛和老王作为挣扎在“活命”线上的人,正是以“自己的善良”给了这个黑暗的世界以一点亮色,给了彼此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一点点温暖,而这点温暖足以温暖我们的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三),拓展延伸: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平凡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感受平凡人的良善,学会尊重并帮助身边那些滚滚红尘中的善良的小人物——那些都是我们的亲人。三,课后反思私自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三:一是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二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三是是否能引起学生深度思索。为了备好这堂课,我前前后后费时超过十小时,不可谓不用心;再看参与度,这堂课上,因为问题的提出和活动的设计都比较灵活,学生的参与度超过80%且没有雷同的答案;最后看效果,在杨绛的《老王》那浅近的文字里面,包含着那么多卑微的挣扎和人性的光芒,给了“人性的善良”以最平常、最细腻也是最高贵的展示,而最后的拓展延伸又将学生的眼光从文本拉近到自己的生活,然后可以让学生从此以一颗善良的心、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人、去体察身边的事。这堂课后,我在备课本的反思栏目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深度挖掘可以如此美丽因为爱,所以细研。我们的追求是,有自我的解读,绝不走寻常路。 不教这课,我永远不会知道这平淡的文字当中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韵味。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