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加入VIP免费下载

《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

ID:1049275

大小:20.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最近,研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金岳霖先生》时,发现其中几处细节颇令人费解,不细读深究难尽其妙,很多同行也对这几处细节争议颇多。细读之后,笔者发现教学当中恰可以此为激发点,带领学生探幽发微,细品其中真情味,进一步感知作者丰厚的情感世界。一、“套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在回忆金先生独特的课堂提问方式时,作者提到了联大女生当时的穿着――“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有的老师把此处当作闲笔,如龚慧林老师在他的文章《闲笔隐主旨,细处显深情》一文中,写道:“红色,那是充满激情的色彩,联大的学生流行穿红色,充分展现出他们对读书救国、投身抗战的激情。”笔者觉得这种解读尚待商榷。第5页共5页 《金岳霖先生》一文的细节析疑最近,研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金岳霖先生》时,发现其中几处细节颇令人费解,不细读深究难尽其妙,很多同行也对这几处细节争议颇多。细读之后,笔者发现教学当中恰可以此为激发点,带领学生探幽发微,细品其中真情味,进一步感知作者丰厚的情感世界。一、“套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在回忆金先生独特的课堂提问方式时,作者提到了联大女生当时的穿着――“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有的老师把此处当作闲笔,如龚慧林老师在他的文章《闲笔隐主旨,细处显深情》一文中,写道:“红色,那是充满激情的色彩,联大的学生流行穿红色,充分展现出他们对读书救国、投身抗战的激情。”笔者觉得这种解读尚待商榷。第5页共5页 笔者并不认为这是一处“闲笔”。何谓“闲笔”?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老师在《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中指出:“所谓‘闲笔’是指叙事文学作品人物和事件主要线索外穿插进去的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调整叙述节奏、扩大叙述空间、延伸叙述时间。”那么,“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对于表现主要线索――金岳霖先生其人是否有直接的作用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因为当时上逻辑课的同学很多,金先生不能都叫得出名字,而联大又是没有点名册的,所以他有时会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以衣着颜色来定提问的学生范围,一方面充分表现出了金先生课堂教学时的幽默与随性。金先生的学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也曾回忆,“他随便得很,教授没有像他那么随便的,他有时候在讲坛上走来走去,这个不说了,有时候就坐在教桌上面对着大家,在那里讲课。”而另一方面,在他宣布之后,那些可能被提问到的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兴奋”,足以看出她们对金先生提问到自己甚至颇为期待,这一细节又可以看出金先生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那么,让人深思的是,金先生为何单单提问穿红毛衣的女同学,而非穿蓝毛衣、黄毛衣的呢?这真的仅仅是性至而起、随意而为吗?首先,从“有时”一词来看,他提问“穿红毛衣”的女同学绝非偶然,而是不止一次。其次,从课堂提问实效来看,毕竟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而在他宣布之后,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因为提问学生的所涉范围广,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思考的积极性势必大大增强,而课堂实效也必将随之提升。可见,在貌似随性的提问行为背后,其实是隐藏着金先生内在的独特教学机智的。而这一点,恰恰是通过“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这句话体现出来的。所以说,这一句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起到直接作用,绝非闲笔。二、“捉出了一个跳蚤”而“甚为得意”第5页共5页 文中有这样一处细节,金先生在探讨《红楼梦》与哲学的关系时,忽然停下来,从后脖颈捉出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而且还竟然“甚为得意”。有学生在课堂对此疑窦丛生,跳蚤毕竟是令人生厌的“小动物”,作者为何要选取金先生不讲个人卫生这个细节来写呢?作者在这里当然无意涉及个人卫生问题,生跳蚤这毕竟是当时物质生活环境所致,无可避免,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作者选此细节的目的究竟何在呢?毫无疑问,一方面,是为了表现金先生率真有趣的真性情。在学生面前,他并不矫揉造作,并非摆起师道尊严的庄重面孔,而是率真坦诚如心无城府的赤诚孩童。而另一方面,这一细节其实也恰恰是金先生“魏晋风度”的体现。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范,他们崇尚自然、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并遂渐成为风流名士们的一种审美理想和人格体现。这些名士们超然物外,率真随意,不拘时俗礼法,或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或致力于玄学清谈,他们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是很高雅的举动。金先生的好友、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评价道“金岳霖有魏晋风度,像大文学家嵇康。”而金先生的魏晋风度,由把玩跳蚤这一细节便可窥一二了。三、“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在提及金先生的得意门生王浩时,作者写到了他送给王浩的一幅画作,很多读者对此不解。汪先生为何要送王浩一幅画着青头菌、牛肝菌的书画?而王浩明明“说话带山东口音”,这幅画着云南火腿的书画又怎能慰其异国“乡情”呢?第5页共5页 汪先生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曾写到过青头菌、牛肝菌等云南的菌子。而且,他西南联大时期的校友巫宁坤写信向他要画时,他也是以青头菌和牛肝菌入画的。那么,汪先生为何如此钟情于云南的菌子呢?其实,这与联大当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那段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岁月里,联大师生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甚至到了食难保腹的境地。教授闻一多先生在联大微薄的工资仅够家里维持一周的生活费用,而朱自清先生则窘迫到连一件布棉衣也无力缝制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雨后漫山遍野、无论贫富皆可饕餮的菌子就成了上天恩赐的绝佳美味。汪先生说“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无论贫富,都能吃到菌子”,满山都是低头采菌的人。所以,联大师生对云南的菌子感情极为深厚。而所有的菌子中,味道最好的就要数青头菌和牛肝菌了,汪先生说“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又因为牛肝菌“有小毒,不可多吃,且须加大量的蒜,否则会昏倒”,所以,葱蒜就成了牛肝菌的必不可少的搭配佐料。至于云南最有名的宣威火腿,则是那段岁月里大家可望难及的最为奢侈的美味了。普显宏在《人间至味野生菌》中写到,炒菌子的时候如能“放点腊肉或火腿肉片炒一下”,那简直就是人间至味了。所以说,云南的菌子和火腿,是承载着汪先生和王浩等诸多联大学子们共同的美好回忆和深挚的怀念之情的,这应该就是汪先生以菌子入画的原因吧。而在那段食难饱腹、衣难避寒的日子里,联大的师生们却仍能不以物质条件的鄙陋为苦,固守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澎湃高昂的爱国激情,孜孜不倦地勤于治学,丰厚自己的精神世界。远渡重洋的王浩也曾在回忆录中说,自己是如此怀念着那段物质生活极为清贫,精神世界却无比充实的联大生活。汪先生单单选择作此画来告慰王浩的异国“乡情”,其实正传达了这样一种情感共识――在联大学子的心中,联大这块圣土早已成了他们共同的精神之乡。汪先生的散文语言隽永冲淡,情感含蓄内敛,粗读如行云流水,细品方知情味深长。一篇《金岳霖先生》言简情丰,我们品读到的不仅是品高学深、率真有趣的金先生的人物形象,更领略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淡于物质享受,谨于治学育人,重于品行节操的群体风骨,以及作者对于联大生活、联大教授的深切怀念。借用汪先生文中的一句话“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我想说的是,这篇文章的许多细节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品一品!(刘红丽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324000)第5页共5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