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雨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教案《雨巷》

ID:1047617

大小:80.2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3-3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诗两青(其一丿《雨卷》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行文思路,体味诗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2.认真揣摩诗中的意彖,进而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丁香姑娘”的彖征意义及其作用。3.了解新诗的发展简史及其特点,了解戴望舒等现代诗人的简历和他们的诗歌风格。教学重点:把握《雨巷》中“雨巷”“丁香”等意象的特点;引导同学分析诗歌首尾回环的结构,进而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学习象征的用法,探究“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2.本诗是凄美朦胧的,对于诗歌的意境、主题学生可有屈于自己的不同理解,因此本诗的教授在课件屮不打算使用过多的图片和视频,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教案也是对整首诗的具体把握,会按照所设计的基本环节进行,但具体环节的引导视课堂情况而定。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儿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二、作者简介:提问:戴望舒大家非常熟悉了吧?哪位同学回顾一下我们过去所了解的:教师参考:戴望舒,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32年赴法留学,1935年回国。在《现代》上发表诗作,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二著有:《我思想》、《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偶成》、《雨巷》等。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补充: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屮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口,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有同学课余跟老师聊天说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喜好幻想。戴望舒的性格看来是有些类似的。三、诗歌赏析: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配乐诗朗诵2•整体把握: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的忧伤。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这首诗带给我们的一种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但又显得很美,我们很容易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3.寻找主要意象 鉴赏诗歌也是有方法的,我们可以先从意象入手,进而理解诗歌的意境。在学习《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已经知道,上片的寒秋、湘江、万山、霜天、飞鹰、游鱼等就是“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屮有哪些意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边板书)要点小结:主要意象有: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雨、太息一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等。活动设计:提问:请结合本诗,把这些意象组合起來说一段话。要求语言流畅。示例: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屮,“掠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乂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她虽然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姑娘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在相遇的刹那,看到了一丝“太息一般的眼光”,但是很快她就“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消失在颓圮的篱墙处,走尽这寂寥的雨巷。1.理解主要意象提问:“雨巷、油纸伞、丁香”是这首诗屮重要的意象,请联系诗歌的整体内容,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谈谈你们对这些意象的理解。1.雨巷。特点:在雨屮,悠氏、悠氏又寂寥,颓圮的篱墙等。解说: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朝朝暮暮所走过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一条又一条,一程复一程的江南雨巷,为诗人灵感的得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厚实的生活基础。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那小巷在让人感到幽深,寂静之时,再加上蒙蒙的细雨,其意境便更充满了朦胧美。同吋,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而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而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坏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解说:丁香花常见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在屮国古典诗词中,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们的愁心、郁结的愁思,是中国古代诗词屮一个传统意象。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补充资料:《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屮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此诗直抒胸臆,清俊宛转。前两句自为开合。卷帘本想观赏景物,借抒怀抱,然而卷帘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花落无主,人去亦无主,那么,何处是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于是,不禁引起悠悠遐思。换头,承“思悠悠”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i句远,一句近,两句也自为开合,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所思的是什么,云外之人也,云外之人既然不至,云外之信也不至,其哀伤就可想而知了。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屮另外的意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闱。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彖一起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我们这些分析,都是从独立的意象角度來分析的,但组合起來,它们之间就形成某种联系,來共同表达诗人想表达的某些东西。在这朦胧的意象中,诗人究竟想要说什么?为了准确地把握意境,我们还是从诗人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来了解吧。5、知人论诗,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抒情主人公“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由于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便在痛苦屮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屮,在孤寂屮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嚼味着“在这个吋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屈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屮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看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听不到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6、从象征主义的特征来理解诗歌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强调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强调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來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提问: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作品中“丁香”“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要点小结:1.前面已经讲过,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把丁香想像了一个如醇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2.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彖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屮“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乂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彫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吋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这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虚无、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在这里,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这样丁香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象征诗人心屮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7、概括主题: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彳亍着的彷徨者,但“我”在孤寂屮仍怀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茫然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潮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的主题具有朦胧性的特征,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8、艺术特色(1)・《雨巷》的音节特色总体节奏:舒缓悠扬。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2).诗歌的押韵特色《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昭”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3).修辞特色在修辞上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儿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吋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4)•诗歌的用词特色《雨巷》用了大量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 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9、欣赏:歌曲《雨巷》 诗两育(其二丿再别康林徐志摩本课学习打算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目的:1、体会诗人向读者展现的康桥秀丽的风光,体会诗人空灵、飘逸意境的笔触;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3、知诗意美一一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Z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3、本课打算以学生运用所讲的赏析方法自行探究为主。课时安排:2课时笫一课时重在朗读、背诵、自行探究第二课时分析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來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來”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看诗歌朗诵flash,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介绍段落也用flave播出)三、吟诵诗作。重读诗歌(欣赏flash)定下基调后,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从诗歌的意彖,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给学生以下专题:1、内容赏析:结合意象谈每节诗带给你的审美感受。2、结构赏析: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3、整体把握:独特构思。环节设计:课堂讨论后,若有时I'可可按顺序学生开始发言,老师随时点拨总结。建议合作学校面授教师也自行组织。可能涉及的儿个问题: 问题1・《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1)绘画美(色彩与意境),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荐,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2)音乐美(语言),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问题2.本文在意彖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彖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存,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彖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止是本诗意彖选择的独具特色Z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枚曲,让人如痴如醉。问题3.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找到?明确:①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开头的三个“轻轻二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F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尚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可谓真爱无声。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口rti而获取口己心灵上的更大口由。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一一大美无形。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美悠闲的西方油画。加上整齐的诗行,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起來,声调舒缓有致,参差错落,就像一支动听的小提琴乐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让人陶醉了!每节的换韵,又使得我们听出了旋律的流动之美。首尾的呼应,乂使得乐章的冋环严密。而这一切的造化了无痕迹,得益于诗人那颗敏感纤细的心,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康桥是美丽的,康河的河畔是美丽的,而最美丽的当时诗人那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四、结合学生回答,组织学生具体赏析1、内容赏析:板书见课件教师参考: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 悄来到和离开康桥吋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于是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又定下了全诗哀而不伤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阳屮的新娘,对康桥的爱何等浓烈,又何等温柔。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大约是回国儿年所见所闻粉碎了他初别康桥时的理想,现在再返康桥,重新寻梦来了。(“梦”给人的感觉一般是轻盈的、飘渺的,然而诗人的康桥Z梦居然下了“沉淀”一词,可见诗人对康桥记忆之深重。)这首诗从思想内容上來说,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然而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英次此诗语言清新,富于咅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一发都宛如流水一样口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Z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髙歌。于是诗人缅怀起昔日畅游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星辉”,在星空中“放歌”,是冋忆,也是憧憬,诗人不能白已,感情达到了沸点……然而毕竟是梦,星辉终究不能长存于天际,离别是注定了的。(从上节的寻梦,冋到离别的现实屮,一个但字表现出心绪的转折与起伏,在缓缓的总体情调屮又造成一种变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顾的首段和尾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阿成的效果。)第6节,现实使诗人的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诗人由幻想冋到现实。悄悄吹奏別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別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难舍难分,愈是潇洒轻飘,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桥的天质。诗中没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没有一声动情的放歌。一切倾诉都是轻悄俏的,象自言自语,乂象面对情人的呢喃。离别在今晩,今晚的康桥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离愁别绪的人,才会领悟出沉默的分量。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荐,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 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f肖”中表现了出来。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來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毫不犹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明明是那样浓烈的惜别之情,诗人却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挥一挥衣袖,轻轻悄悄的走了,就彖轻轻悄悄的来。多么洒脱、飘逸!在这种人情、景致两心相知的境界屮,我们感悟到一种悠远淡陌但又执着坚沉的意念:人不能与景永在,但情却能永与景同存;人世总有别离,但情致性灵却天反地久。大概正是有了这种心境,徐志摩才被人们称为“诗仙”的吧!2、结构赏析: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儿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复,任何美好的诗句都无法截住诗人尽情流泻的思绪。在重复当中,全诗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读者的情致调动起来,又拉回到开头,让诗屮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那种难以言状的惜别之情,在读者心中再三萦绕,回荡不息!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迢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屮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3、独特构思:告别对象: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特殊氛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Z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辜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荐”“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择用一个适当的意象可以唤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来”。(朱光潜)五、结束语:胡适曾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 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诗人的本领就在见出常人之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也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所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让我们因为爱诗而更加地热爱生活,因为爱诗而更深地审视世界,因为爱诗而更好地规范自己。“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着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附录: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为诗句燃断想彖长须的徐志摩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彖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岀就标岀了自己的分量。1931年11月19H,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白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一一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茅盾说他既是屮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浊、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一有风格,陈西潼、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巩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 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屮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川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Z感。他爱做梦,梦是唯美的,又是飘摇的,如乡间小溪汩汩流动,她会很跳跃,如美丽的天使与你玩捉迷藏,会吋不吋俯下微笑着的脸膛,与你耳语,然后又迅即飘飞离去,却留下一绢幽幽灵动的轻纱。志摩就是个寻梦、追梦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时曾伤感的说:一生中有太多的梦从指缝中溜走了,也许就只能用诗来网住梦的残影。“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的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对爱的注解吧。寻访,寻访,是在追梦,追梦……不可能错过的三个女人,爱或者不爱,快乐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别离。他仍习惯于那样的全身心的沉浸在梦里。作为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真是无可挑剔了,贤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顺父母。但志摩爱过她吗?从未。有的恐怕也仅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啬自己的爱,而是他无法左右,梦中他们擦身而过,相遇却不曾相识。幼仪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时,她留下来照顾他,他要离开她时,她不给他丝毫的羁畔。志摩的《笑解烦恼结》是给她的,这笑的背后蕴涵了幼仪多少的泪和苦痛,而这仅仅源白一个理由,没有理由的理由一一志摩不爱她。当人们都在为徐志摩的浪漫、热诚、痴心和执著着“摩”吋,回看当年,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他的原配夫人张幼仪是无情而残酷的。由于是包办婚姻,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样鄙弃张幼仪。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从没有正看张幼仪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义务Z外,对她不理不睬。就连履行婚姻义务这种事,他也只是遵从父母抱孙子的愿望罢了。在英国伦敦、沙士顿,以及后来在徳国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对待张幼仪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惨酷。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此时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无暇顾及张幼仪,一听便说:“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幼仪给二哥张君励写信求救,來到巴黎,后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林徽因是志摩的挚爱,却始终没能和志摩在一起。林徽咅,一个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进士,父亲林长民,堂叔林觉民。培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赴英国留学,1924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1925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于温哥华结婚。与此同时,她和徐志摩Z间的那段情,却仍然藕断丝连。连徐志摩最终发生的意外,也是为了要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与徐志摩的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成为後世一直不解的悬谜。连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谜:梁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冋北京让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後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林徽音,这个徐志摩穷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终究没有许给徐 志摩一个未来。或许,只有两个人爱到极至,才会达到林徽音对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注定相爱却不曾相守……遇见陆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虽然那光亮遥远微弱得像远空的寒星,虚幻缥缈若海市蜃楼,但他们共同努力着。志摩为爱所苦,远走英国;小曼为情所困,心脏病复发;志摩恩师梁启超公开批评他们。这么多的困难阻挠,他们一同走过,企盼着完整的一份爱,终于他们的苦心撼动了上帝,通向婚纱之路的大门开启了,一切都变得美好。但生活毕竟是现实的,小曼留恋于交际圈,宴游,打牌、应酬,不但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在生活上给徐志摩带來了许多困难,甚至染上了烟瘾,一掷千金,为了维持生计,志摩不得不身兼数职。最终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却离不开上海的浮华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两地跑,他的心底渗着一片冰凉。在这来来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冋,他搭乘免费的邮政专机遭遇了空难(为了去北平听林徽因的一次演讲),刹那间从这世界消失,没有告别,没有遗嘱,什么也没有,除了他的诗留了下來,使我们这些拜读他的诗的人不得不为诗中那种浪漫,超乎现实的浪漫所感动和流泪。徐志摩:为爱为美为诗歌而生活的人。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一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毎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口《新月》月刊第1卷笫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