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ID:1028560

大小:81.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课型:综合应用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118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2)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掌握确定邮资的2个因素。2.能力目标:(1)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2)培养同学们的组合意识。(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们的审美意识,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掌握不同邮件的资费办法,理解确定邮资的2大因素。教学难点:不同邮件的资费的标准。教学方法:调查法、探究法、活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与邮票相关的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利州区邮政局准备举办一个大型的邮政营业员招聘会,同学们想参加吗?想成为一个合格的邮政营业员,必须要闯过一下几关: 二、闯关活动:第一关:考考你对邮票的认识1.展示自己收集的邮票。2.观察PPT出示精美的邮票。3.谈谈你对邮票的认识、邮票有什么作用。(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4.揭示课题: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第二关:了解邮政资费情况1.出示邮政资费表(一)。业务种类计费单位资费标准/元本埠资费外埠资费  信函首重100克内,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0.81.2续重101-xx克每重100克(不足100克按100克计算)1.22.02.认真观察表。理解计费单位、资费标准、首重、续重、本埠、外部、、外埠的含义。根据上面的邮政资费表,你能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1)如果一位客户将一封18克的信函邮寄给本市的好朋友,请问他该付多少钱的邮资?如果是56克呢? (2)如果你的朋友想把一封重88克的信函从外地邮寄给你,请问他该张贴多少钱的邮票?独立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3.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4.探讨邮政资费表的意义,掌握确定邮资的2大因素:质量和目的地。5.合作完成邮政资费表(二) 1-202-4041-5061-8081-100101-200201-300301-400本埠        外埠        第三关:设计大比拼1.如果邮寄的信函不足100克,在邮寄的时候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满足需要,请你找出是哪些资费?  1-2021-4041-6061-8081-100本埠资费     怎样贴邮票     外埠资费     怎样贴邮票     2.通过分析:4.00元、4.8元、6.00元不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满足。小组探究各自的粘贴方法,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多少面值的邮票?3 .小结:支付邮资费,虽然满足的条件的邮票组合很多,但是国家邮政部门在发行邮票时,还要从经济、合理、方便、实用等角度考虑,我们在设计邮票时也是如此,从而确定合理的邮票面值组合。第四关:拓展提高1.如果一位客户邮寄给外地亲戚的信函是388克,在邮寄的时候最多只能贴4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0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独立探索:看看有哪些方案?)2.给你的好朋友或亲戚邮寄一封信。三、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闯关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你能不能胜任邮政营业员呢?说说理由。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量的计量1教案人教版教学内容: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总复习P88-89。教材分析:本内容的复习,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整理”,二是“改写”,教师首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想:我们学过那些量?它们有哪些计量单位?引导学生分小组整理。在此基础上,再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量的改写,从而引导学生回想、再现、巩固积雪的改写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质量、时间、人民币单位,结合具体情景感受不同的单位,能够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掌握相邻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意识到单位即数量中的“量”。2.让同学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整理常见的量及量的单位,体会各个量的具体意义和大小;不断向同学们渗透反思的意识,培养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培养同学们收集回顾整理知识的意识。3 :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网络,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小组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挂图:奥运福娃迎迎师:见过吗?你们认识它吗?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福娃迎迎灵感来源于哪一种动物?师:想了解它吗?师:李老师收集有关藏羚羊的知识,请看大屏幕。出示藏羚羊的知识:藏羚羊又名藏羚、一角兽,是偶蹄目、牛科、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羚羊,为青藏高原所特产。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300米到51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半沙漠的高寒荒漠上,以各种牧草和野草为食。平均寿命约为8年。成年雌性藏羚羊身高约75厘米、体重约25-30千克。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有少数种群不迁徙。藏羚羊因过度盗猎而被列入濒危动物名单。盗猎者的主要目的是藏羚羊毛。这种羊毛也叫做沙图什,通常被认为是世上最优良最保暖的羊毛,只有在藏羚羊被射杀后才能获取。藏羚羊的数量已经从20世纪初的近100万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7万5千只,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每年持续减少。指名学生读一读。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能找到哪些计量单位?生1:米、厘米生2:年,月生3:千克师: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用到哪些计量单位? 生1:......生2:......师:今天这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量板书课题:常见的量二、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师:刚才我们虽然回顾了有关计量单位的知识,但是既没有一定顺序,也没有一定的类别,很杂乱无章,这样的复习有效果吗?生口述师:所以复习也需要合理的方法,可不能脚采西瓜皮——滑到哪能里算哪里。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复习。小黑板出示问题:1. 回忆在小学阶段我们主要学过哪几类计量单位?2.每一类里面有哪些单位?3. 计量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4. 用图、表或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它们整理出来,并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教师提出要求:1.先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在草稿本上。2.以四人一组为单位,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哪些计量单位别人整理出来了,而自己没发现。3.最后看哪一位同学整理得最完整、最全面,而且采用的整理形式更清楚,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全班内展示。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长度单位:千米→1000米→分米→厘米→毫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相邻单位之间进率10010000100100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相邻单位之间进率:1000容积单位:升→毫升相邻单位之间进率100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时间单位:世纪→年→月→日→时→分→秒相邻单位之间进率:1001230246060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相邻单位之间进率:10三、汇报结果,查漏补缺、梳理知识。师:同学觉得还有哪些计量单位还没有整理完整?指名学生补充。师:1分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学生用手比化一下1分米的长度师: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师总结:除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外,其余的都是10,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师:1平方分米指的是多大的面积?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什么特点?生: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师:1立方分米指的是多大的体积?一个粉笔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继续追问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特点。指名学生介绍其他单位之间的进率及实际的大小。估一估从上课开始到现在大约过了多长时间?(了解什么时候上课)四、联系生活、括展应用。师:看来同学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现在根据今天所复习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一)选择合适的单位填一填。1.北京至上海的铁路大约长1463()2.足球场的面积7500()3.东北虎的体重可达320()4.一瓶可口可乐的容积有2.5()5.刘翔110米栏成绩约13()6.1()=10()1()=100()1()=1000()1()=10000()师:还记得单位之间这样进行换算吗?(二)算一算。5650米=()千米52公顷=()平方米3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6.3千克=()克2.4时=()时()分 9元4角=()元师小结:讲评时强调三点:一要注意:什么单位之间的改写。二要注意: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三要注意:单位之间换算的方法。把高级单位换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五、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复习课对我们学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10页共10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