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汉语基础知识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汉语基础知识

ID:1023726

大小:70.5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3-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明确:遍、染、争、击、翔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七、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客观   主观   主观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四、作业:课外阅读: 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板书: 汉语基础知识汉语的音节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3部分。打头的音是声母,其余的部分是韵母,声调是整个音节的音高。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手│洗│民│失)。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马+路→马路│开+关→开关)。有的语素本身就是词(手、洗),有的语素本身不是词,只能跟别的语素一起组成复合词(民→人民│失→丧失)。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占的比重最大。大部分双音词都是按照上面提到的复合方式造成的。 这些只做一下了解,下面我们分三个方面来复习:(一)词类  (二)句子成分(三)词组,又称短语。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还有一种说法,把名词、代词分为实词,其他的都是虚词)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汽车、计算机"。A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B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C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A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B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C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D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来,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E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A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B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C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A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 B 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句子成分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和宾语多是名词或代词,谓语多是动词。现在只举例来说明:老师讲课。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包含了主谓宾 三种成分。“老师”是主语;“讲”是谓语;“课”是宾语。那么我们现在把这个句子做简单地扩充:柳三老师讲课。这里“柳三”就属于定语。再来看:老师细心地讲课。这里“细心地”就是状语。再来看:老师讲课很认真。这里的“很认真”就是补语。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定语是修饰主语的,状语是给谓语表达状态的,补语是用来补充宾语程度的。具体的概念请同学们自己去百度搜索。当然,也可以这样扩充:老师认真地讲课。大家看,现在我把“认真”放在了谓语“讲”前面了,那么这个“认真”就成了状语。因此说,一个词的成分取决于放在什么位置上,而不是这个词就固定的是什么成分。 总之,句子的成分不是难点,只要我们多注意练习,就能够分清楚。 (三)词组,又称短语。 词组(短语)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词组分类有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并列词组、偏正词组、补充词组、介宾词组、的字词组、所字词组。区分词组的类型要注意掌握三点:1、词性;2、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3、词的位置。主谓词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如“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心情激动、花鲜艳”。 动宾词组:动词+名词(代词)。如“买菜、打他、写小说、看电视、修理汽车、收购药材、发现问题、讲究卫生”。并列词组:由词性相当的词组成的词组。如“老师同学、调查研究、雄伟壮丽、又白又胖、我和你”、半斤八两;偏正词组:定语+名词;状语+动词。中心词在后边,去掉前边的修饰词,词的基本含义不变;两词中间可用“的”“地”表示偏正关系。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例如“新社会,小地主、坏学生、好老师、仔细分析、高兴地唱、美好的时光、特别大、最优秀”;的字结构:这是一种省略中心词的短语,性质功能相当于名词短语,即在句中作名词。词组以“的”结尾。如:开车的(司机)、候车的(旅客)、唱歌的(演员);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群里的;所字结构:所+名词(动词),在句子中作为名词。 如:所思、所想、所见。(英雄所见略同)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短语,我们在学习中也经常遇到。 比如连动短语,也称连谓短语(开门走出去、低下头看书、有凤来仪); 联合短语(联合短语与并列词组区别是,联合短语不只包含两部分,可以更多,如:小张小王小李,哥哥弟弟妹妹);兼语短语(如:他派你去,意思是句子中的两个动词“派”“去”两个动词的主体不是一个人);同位短语(由两个或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共同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上海这座城市,首都北京,星期六那天); 方位短语【由方位词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方位词可分为单纯方位词和复合方位词。  如: 1、单纯方位词+边、面、方、头:上边 东面 左方 上头;  2、单纯方位词彼此互相组合而成:东南、中间、上下、前后; 3、之、以+单纯方位词:之上 之内 以东 以下; 4、全成方位+边、面:西南面、东西两边 ; 5、附着在实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如:桌子上面 大树下 村子里 操场上 大楼东面(表处所方位)   比赛前 开学后 工作前 解放以后   去教室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表示时间)   里头 以内 以上 当中 中间(表示范围,处所和范围不太容易区分);量词短语(由量词和数词或指示代词等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名词或动词等。如:一个 两张 五把 三次 七八回   这个 那次 上次 两遍 一下) 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般”、“一样”等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其句法作用相当于形容词。如:蝴蝶似的(花瓣儿) 雷鸣般(的掌声)   老虎一样(凶猛) 苹果似的(脸蛋儿)】 再介绍几个汉语语法名词:句型:句子的结构类型。根据构成句子的语词的不同类别、序列、搭配方式等等,汉语的句子类型可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句、被动句、意动句、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兼语句、连动句等。复句:复合型的句子;并列关系(他一边跑,一边叫); 承接关系(他走过去,轻轻吻了她的额头) ;递进关系(这种西瓜不仅个儿大,而且很好吃); 选择关系(要么是你记错了,要么是我忘记了);总分关系(人死的意义不同,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轻如鸿毛) ;转折关系(文章虽然不长,内容却丰富) ;假设关系(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的前进步伐) ;条件关系(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才能把情况弄清楚) ;因果关系(因为您教我知道许多道理,所以我十分感谢您) ;目的关系(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就要不断加强学习)。词根和词缀:“老虎”虎是词根,老是词缀 “科学家”科学是词根,家是词缀。加在前面的叫前缀,夹在中间的叫中缀,加在后面的叫后缀。 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这个不说了。 连绵词(寂寞、浪漫)、双声词(黄河)、叠韵词(飘渺),外来词(沙发)、新生词(给力、养眼、旺才)。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