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课件2
加入VIP免费下载

《妈祖》课件2

ID:1022401

大小:6.76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2-03-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千年女神(妈祖) 清代南学一为国子监在学肄业者之机构一为地域上的南方之学术 一妈祖其人与成神妈祖传说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宋元时代,盛行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清时代。妈祖(福建话中娘妈的意思)名林默,自宋徽宗年间宣和五年(1123),徐兢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首先提及妈祖,后来的《夷坚志》《莆阳比事》《咸淳临安志》《仙溪志》《四明续志》《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兴化府莆阳县志》都有记载,元明清记载已趋神化,可信度不高,宋代《莆阳比事》和《咸淳临安志》最具参考价值。 《莆阳比事》卷七,说道了妈祖:“湄州神女林氏,生尔神灵,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意思是湄州这个地方,有一个姓林的女子,出生就有神奇的能力,能够预知人们的祸福,死了以后,被建庙祭祀。不仅如此,丁伯桂还对宋代妈祖传说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涉及军事、外交、海上救护、社会动乱、自然灾害、朝廷封赐及妈祖信仰的缘起和传播。从而,为妈祖形象和妈祖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合各代史籍,妈祖出生普通民家,善水性,经常去海上救人,她死后,人们感念她,为她立庙,传颂她的事迹。这是民间纪念她,后来,宋徽宗时代,使者出使高丽,遇风浪,八艘大船只剩一艘回来,使者上奏称是神的护佑,而这神就是林氏女,于是,朝廷多次予以褒封,乃至清代,妈祖多次显圣,妈祖也多次被封爵,最高被封为天妃。天妃什么概念?西王母是什么人,她是众女神之首,而天妃也是这么一个职位。 二妈祖文化的发展从丁伯桂《庙记》所知,自元祐丙寅(1086)妈祖民间信仰开始形成,至宣和五年(1123)“赐庙额曰顺济”,表明官方对妈祖信仰的认可。官方的认可,对民间信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终有宋一代,妈祖六次被加封。元代,江浙地区的岁粮收入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江南大批粮食和物资都要由漕运输往北方,而漕运路线是沿海而行,随着海运的兴起,妈祖信仰也更加盛行。妈祖信仰随海运传至直沽,从此确立了天津成为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的地位,掀开妈祖文化史新的一页。 明代进入永乐、宣德年间,妈祖信仰已趋高潮。永乐七年朱棣对妈祖的褒封以及其后不久《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的出现,都表示了明代妈祖信仰高潮的到来。但是推动这一高潮的到来,还是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密不可分。郑和首次下西洋,奏请建立南京龙江天妃宫,回航后,向明成祖奏报:“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是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明成祖听郑和在海上多次遇险,屡求天妃救助,化险为夷的奏报后,立即遣使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 明《正统道藏》有一篇《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这是一篇以道教救世论观点,通过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命天妃降世,赐以封号,辅助帝王,传经符咒,解救于民,从而再塑妈祖形象的经文。道教是多神教,往往通过造神运动,把民间信仰之神纳入其神仙谱系。该经是妈祖信仰日趋兴盛的表现,为明清天妃宫基本理清了道教宫观的管理体制,并为宫观及民间花会、艺术创作的妈祖形象提供了依据。 台湾妈祖文化兴起,郑成功和施琅功不可没。郑成功和他的部下大都是闽南人,是妈祖信众。它们出征时船上都供奉妈祖像,称作“船头妈”,是从福建湄州妈祖庙“分灵”而来。而施琅驻军之地,淡水稀少,只有一口干涸的古井,他就井向妈祖祈求泉水,语落水出,这就是“甘泉济师”的传说。另有“澎湖助战”的故事。 三妈祖的神格海神,这是妈祖神格的核心内容,从其存在的大量传说中可得知,她的神迹主要表现在保护航海者的安全上,徐兢第一次记载了妈祖的护佑,此后,妈祖海上救难的传说形成和发展,有宋代一直延伸到清末,历经八个世纪个不衰。 战神,这是妈祖神格的另一重要内容。从宋至清,作为战神的妈祖出现在许多战争,如抵御外族入侵的战斗;促进友好邦交,与国际敌对势力的斗争;维护领土完整,抗拒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斗争;助涨潮水,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斗争;完成祖国统一,台海助战的斗争;以及维护百姓安全,抓捕盗贼海寇的斗争等。 生育神,妈祖司孕嗣是后来添加的,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首先赋予妈祖这一神格内容的是明代《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其中说道:“扶持难产,母子安全。”保护神,这是妈祖同其他神祈所共有的职能,如捍灾御患,降雨开霁,排忧解难,造福百姓,充当人间的保护神。综上所述,妈祖的神格内容具有多重性,但海神为其神格的核心内容未变。 四妈祖信仰湄州祖庙,湄洲是妈祖出生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所在地。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妈祖庙之“祖”,是天下妈祖信众向往的地方。他们每年不远千山万水前来寻根谒祖,朝拜进香,以祈求妈祖保佑。 从元代开始,天津将观音堂与妈祖庙联结在一起。在传统生殖观念的重压下,在天后宫同堂供奉妈祖和菩萨的基础上,开始是实现她们职权的融合。于是在天津的妈祖庙里,天妃像旁逐渐多了几位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千子娘娘,引母娘娘,乳母娘娘,百子娘娘,眼光娘娘,耳光娘娘,斑疹娘娘。这九位娘娘都为妈祖属下,也可视作妈祖的化身,多职多权。天津妈祖庙的十大娘娘,闻名遐迩。但分工过细,后来将案件精简重组,形成后来的五位娘娘:天妃娘娘,子孙娘娘,送子娘娘,眼光娘娘,斑疹娘娘。 香港位临南海,又属于深水港和和优良港湾,不但福建渔民多来此捕捞和定居,东南沿海地区的大批商船也经此停泊和贸易,从而带来了妈祖信仰。明郑和下西洋时,在新安县南山赤湾,开始立庙,史载“永乐八年钦差中贵张源使暹罗,始立庙。”这便是赤湾天妃庙。赤湾天后宫从明永乐八年至清嘉庆二十二年四百余年,历经大的修葺就有七次之多,殿宇规模之大,地位之重要,为新安县之最,也是明清时期香港地区的妈祖信仰中心。一直到1949年前,每年都有大批香港信众到赤湾天后宫朝拜。其余还有佛堂门天后庙,铜锣湾天后庙,荃湾天后宫,大树下天后庙,林村天后庙,总之,明清以来香港的妈祖信仰长久不衰。 澳门在明代已经开发为渔村,渔民多来自粤,闽,信仰妈祖。澳门有一“洋船石”,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目前澳门半岛、danzidao、路环岛为澳门著名三大妈祖庙所在地。澎湖天后宫,位于澎湖县城马公镇,是荷兰殖民者入侵的历史见证。相传为明郑芝龙所建。郑芝龙明清之际福建南安人,系郑成功之父,初起兵海上,是游走于台湾海峡,穿梭于日本、中国台湾和泉闽沿海之间的著名海盗,从事走私贸易。 妈祖信俗社会文化意义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该信俗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文化纽带。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融合以及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妈祖信俗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华人在侨居国建妈祖庙,并以此来践行妈祖精神,与所在国居民友好相处,共创新家园。 妈祖信仰台湾民众社会心理的一大组成部分,这可以从台湾信众“热衷于前往湄洲祖庙进香”可见一斑。台湾妈祖信众到湄洲妈祖庙谒祖进香,不仅仅是对妈祖女神的朝拜,更是对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认同,体现了两岸同胞“人同根、神同源、文化同脉”的亲缘关系。 妈祖文化交流加强了两岸的文化交流。海峡两岸各种形式的妈祖信仰的交流活动,为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为传播妈祖文化、丰富妈祖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妈祖信仰是发展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优势文化资源,必将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往来。 妈祖文化在中国有着重大的作用,她在维护两岸的和平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21世纪初起,和平与发展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架构下已成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潮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契合‘发展’主轴,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正契合‘和平’主轴。”他表示,不仅在全球如此,在海峡两岸之间亦是如此。有和平才能带动发展,有发展才能维护和平。妈祖文化就是一种保障“和平与发展”的文化,代表和平乐观、积极向外发展精神的海洋文明文化。因此,弘扬妈祖文化,加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进而加强经贸文教等方面交流,必将推动和深化两岸和平与发展。 妈祖保佑平安又发财!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