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日知录》三则 (2)
加入VIP免费下载

9 《日知录》三则 (2)

ID:1018794

大小:26.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三则》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习目标】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3.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诵读翻译,掌握重点文言字词。2.分析课文,学习论证方法。【学习难点】合作交流,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悟“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北宋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全盛时期。思想界形成的理学思潮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哲学。明清时代,科举考试题目出自儒家经典,也沾染上了理学的味道。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治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这充分体现在他的力作《日知录》之中。梁启超在其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讲到清代学术思潮时,将其与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清代学术思潮的兴起,是“对于宋明理学的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者也”,并说“当此反动期而从事于‘黎明运动’者,则昆山顾炎武其第一人也”。2.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字忠清,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另称为亭林先生。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4-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著作。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先生”。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3.《日知录》《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全书一千余条,文字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总目纲要》把它分为即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15类,顾炎武自己则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此书为作者积30余年精力著成尤为精湛。4.经世致用经世:治理国事。其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经世致用”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其特点是,反对空谈,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良好学风。它以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为着力点,注重学术与社会实践的结合。-4-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导学步骤】一、预习检测。1.通读全文,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滑稽()摭()我华奸佞()庶()民舛()漏菑()畲()潢()潦()襟裾()围剿()剿()袭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2)若夫怪力乱神之事()(3)皆自成一家言()(4)庶乎其传也与()()(5)其中小有舛漏()(6)经训乃菑畲()()(7)潢潦无根源()(8)摭我华而不实我实()()()3.翻译下列句子。(1)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2)其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3)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二、课文探究。1.研读《文须有益于天下》,回答下列问题。(1).《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的有益之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属无益之文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4-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辉县市第二高级中学2.研读《著书之难》,回答下列问题。(1).著书之难,难在___________。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的目的是强调“_________”的观点,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的例子意在和“后人”形成______。(3).本则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3.研读《文人之多》,回答下列问题。(1).《文人之多》中,作者认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2).引用属于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作者引用几位名人的言语想要表达__________思想。(3).作者是如何借用这些人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请结合句子加以分析。三、拓展延伸1.“经世致用”的思想在今天也被很多人发挥到了极致,你想到了谁?请简单讲讲他(她)的事迹。2.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谈谈你对将来的专业选择与社会关系的思考。-4-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