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朱子语类》教案

ID:1018674

大小:145.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教学重点: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1)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借助网络,进一步了解朱熹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cLyadiCYdI_k8tan_ffIoboNv60CIPAope5wZmXt3Afzl3u_xWKef0zGJnjGWhobLwdYg9a7kG-EjQZBEMKsbUCwRyGzGBEnERsA8VckD7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1、齐读     2、分析课文     第一则         译文 :7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1)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不贪多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3)对你学习的启示:  第一则分析:论述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将精读。熟读精思。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处,方是见得真味”。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主张“书宜少看,要精熟”(《朱子语类》卷十)。朱熹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课堂小结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之一的契诃夫曾说:“不要容您自己昏睡!趁您还年轻力壮,血气方刚,要永不疲倦地做好事情”。事实证明,伟大的功业的背后是破万卷书,行智慧路。没有熟读精思的刻苦钻研,就没有智慧的源泉,真诚地希望大家刻苦读书,学有所成,智慧地搏击人生。第二课时第二则       译文:7 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1、了解朱熹在理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及贡献、古代理学发展概况及鹅湖盛会。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学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shì]、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鹅湖盛会淳熙三年(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但陆属主观唯心论,他认为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着真、善、美,主张“发明本心”,即要求人们自己在心中去发现真、善、美,达到自我完善。这与朱熹的客观唯心说的主张不同。因此,二人辩论争持,不欢而散。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从此有了“理学”与“心学”两大派别。2、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7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主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才能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3、分析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第三课时  第三则     译文: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1、(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7 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请谈谈你读书学习的具体目的香港科技大学博导丁学良在第10届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进行一场题为《阅读改变人生——兼论城市人文精神的养成》的精彩讲座,丁先生把读书的目的分成6类。一是为了寻求知识,成就事业。二是获取技能和手段,读电脑、房地产类的书等,是为了学会具体操作。三是为了知识上的好奇。四是出于一种情感、情绪方面的驱使而读书。五是为了寻求意义,包括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世界的意义、现在的意义、未来的意义、过去的意义。六是要寻求人生的榜样,受到启发,得到教育。今天我们探究一下朱熹对读书目的的看法。    2、探究文段(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追求利益,不注重追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义理的现象。(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3、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孟子进一步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守做人的大义。尽管当今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的精神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己的灵魂宁静安逸。4、分析第三则本节是讨论义与利的问题.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不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朱子“重义轻利”。不否定“利”,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要重视道德修养.“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所欲”,是“人欲之私”,要严守义利分别.朱子“学无深浅,并要辩义利”。5、课文回顾: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7    6、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 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7、作业:(1)、以“成才源于苦读”为题目的小作文。(350字左右)(2)、以“天理与人欲”为话题的小作文。(350字左右)7 (作文:二选一)交流研讨方法:A、小组内部交流。B、推荐优秀篇目,班内交流。C、推荐相关内容阅读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