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导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教案如何去写?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高中选修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a)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
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 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的意思,那就是„„(等大家一起回答,找出前半句翻译: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问③:上一则曾子说每天要“自省”,这里孔子也“自省”了是不是,可见古人很能自我反省,从而提高。那为什么自省呢?后半句,谁能解释一下?给大家找出孔子自省的原因。(后半句翻译: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2、翻译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对照着自我反省。” 3、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强调做人要懂得“以人为镜”。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1、疑难字词 ①弘毅刚强,勇毅。 2、翻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肩负沉重,路途遥远,已实行人德为己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讲解 这一则我们从字面意思看是比较好理解的,没有那么多晦涩的词。(一一讲“弘毅”、“任”即责任,“道”即道路,“已”即停止)值得注意的是,“以为”这个词,与现代汉语完全不一样,应翻译为“以之为”。这个结构,必须把某个名词插入其中,看句子,那应该是:“以仁为”自己的责任。这么说理解吗?明白这个结构的用法了吗? 读这一则,谁能想到两个成语?(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同义词:负重致远、全力以赴。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同义词:鞠躬尽瘁)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身怀抱负的人就该有坚毅的态度。 四、布置作业 在理解《论语》十则的基础上,任选一则,写一篇有关自己的感受或体验的短文。高中选修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2.朗读、背诵课文。3.研读前五段内容。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出示图片课件5、6)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生读课文,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
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 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 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继续学习后五则。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一、课文导入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 而内自省也。”(《里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自省:自我.. 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 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要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小结: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求知态度: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项为之强。为,因为。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èi,后面的读wéi。 2.可以: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诲女知之乎。择其善者而从之……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诲女知之乎:通“汝”,你;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 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成为最畅销的经典解读。大家可以课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