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树》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合欢树》教案

ID:1011224

大小:74.2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2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单元第1课授课时间第1周课题合欢树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效果与反思一、导入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二、简介1.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6岁初中毕业,18岁便到农村插队放牛。三年后,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双腿忽地残废了,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转回北京,在工厂做工。几年后,母亲患肝癌而离世,年仅49岁。30岁时,他又患严重的肾病,每周要做三次透析。现在他主要从事文学创作,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 2.合欢树: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互生(似水杉),日落而合,日出而开,给人以友好之象征。三、初读课文1.整理生字词敷(fu)熏(xm)灸(jiu)够呛(qimg)瘫痪:由于神经技能发生障碍,身体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能力/比喻机构涣散;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侥(jiP)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很幸运。/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本文中是作者谦虚的说法)2.学生自读“导语”,明确:这是一篇怀念母亲、颂扬母爱的文章(怀人散文)。3.朗读:先自由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然后抽2〜3名学生读喜欢或印象深刻的段落。四、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课文哪些段落写的作者自己的成长,哪些段落写合欢树的成长?2.思考: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3.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母亲对儿子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3.母亲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她有什么样的良苦用心?明确: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4.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5.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明确:乐观坚强执著聪明美丽善良热爱生活儿子对母亲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明确:感激、内疚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五、小结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第2课时教学过程效果与反思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说说令自己感动的细节。二、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1.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合欢树”的笔墨。明确:共有四处:(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义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2.思考、讨论(1)为什么作者花这么多笔墨来写这棵合欢树呢?明确: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物,它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作者的绵绵情思,将与之永远“合欢”与共存。(2)大家看看合欢树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成长经历,比较一下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有哪些相似之处。树的成长母亲的态度那年“含羞草”喜欢第二年没有发芽叹息第三年发芽茂盛高兴又过一年移栽好兆,念叨开花再过一年小树归纳: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女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3)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归纳: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4)卜面是两处写到那个刚来到世上“瞪这眼睛看树影”的孩子的语句,各 有什么作用?第一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第二初:“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明确: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5)如何理解“悲伤也成享受”这句话的含义?归纳:母亲的去世让人悲伤,合欢树里有作者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感伤,传递出人事代谢的无奈之感。但深挚的母爱却始终温暖鼓舞着作者,感伤过后对生活充满更坚定的信念。3.思考: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而用《合欢树》为题?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法,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4.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5.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再来回顾史铁生的介绍。6.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三、拓展我们品读了作者史铁生与母亲的深情,了解了史铁生的母亲的伟大,那么是不是只有史铁生的母亲是伟大的?请你说说你对亲情、母爱的理解,讲讲你的亲情故事。请深思,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头脑从哪里来?健康聪明的我们,能为母亲做些什么?四、作业1.课后第一题:揣摩句子所包含的感情。2.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有什么象征意义?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母爱的具体的体现物。母亲把对儿子的疼爱融入在对合欢树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中。合欢树从弱小到长大、长强、长壮与史铁生由残疾到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坚定地活下来有相似之处。3.“我”对合欢树由不敢看到想去看,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其他美好事物。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母亲的思念与日俱增,看到母亲亲手栽种的合欢树如同再感受母亲的爱。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