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ID:243175

大小:67.82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03-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知识储备】 一、导入 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被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愿望。诗,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很多诗人以笛声入 诗,以表情达意。 你听,《折杨柳》已吹起,正勾起李白的诗情。现在,跟着老师去欣赏《春夜洛城闻笛》。 二、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三、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注释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 玉笛:笛子的美称。 洛城:即洛阳。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五、诗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幽的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谁又能不萌生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六、赏析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 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②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③“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这里“散”字用得妙。“散”是 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 ;“满”字从 “散”字引申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衬托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诗人 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 整体赏析: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 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 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 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 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八、问题探究 (1)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一字的妙处。 参考: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 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2)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参考: 示例 1: 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 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 2: 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出作者 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参考: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 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参考: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 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5)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参考: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 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参考: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 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乡之意。 九、诗歌主旨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抒发了作者客 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十、课堂小结 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1.《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 ,字 ,号 。 (朝代)诗人。他与 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答案】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代 杜甫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洛城 ②折柳 【答案】 ①luò ②zhé 【解析】 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玉笛: (2)洛城: (3)折柳: (4)故园: 【答案】 (1)笛子的美称。 (2)即洛阳。 (3)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4)故乡,家乡。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2、 ,何人不起故园情。 【答案】 1、散入春风满洛城 2、此夜曲中闻折柳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洛”“折”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 中 写 诗 人 听 到 《 折 杨 柳 》 曲 调 , 不 觉 思 念 自 己 的 家 乡 和 亲 人 的 一 句 是: , 。 2 、 《 春 夜 洛 城 闻 笛 》 中 描 写 笛 声 随 春 风 而 传 遍 洛 阳 城 的 诗 句 是: , 。 3、《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的思乡 情诗句是: , 。 【答案】 1、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3、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洛”“折”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完成后面小题。【2018·安岳县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朗读前两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答案】 示例 1: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暗”字。“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 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更体现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示例 2:我认为最该重读的是“满”字。一个“满”字,遍布的意思,这是作者主观感觉的夸张,体现 出作者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解析】 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读懂诗句的内容,再根据语境来理解。 如“暗飞声”:声音不 知从何处传来。 “暗”字有“隐秘”的意思。 给人一种更加细微的体会。那笛声仿佛若隐若现之感,时有 时无,仿佛内心迫切的思乡之情。 在夜幕降临后,更能察觉到这种效果。 “暗”字在这有铺垫的作用,也 有贯穿全诗的作用。 所以最应该重读的是“暗”字。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听到《折杨柳》笛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考查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 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 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所以“闻折柳”突出诗人思乡之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 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 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重点是在自 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 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诗歌鉴赏。 【2019·德惠市第三中学初一月考】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 【答案】 听、听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 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 听、听到。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答案】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 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5.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揣摩诗歌情感的能力。 做答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诗歌情感。 “折柳” 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 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2018·江苏初三期末】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①。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①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6.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飞”一词的妙处。 【答案】 “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飞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 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 关诗句的意思,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即可。 首句,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 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寻找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 飞出。 笛声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他们的离愁别绪。7.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写道:“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结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 起故园情” 诗句,说说“折柳”指的是什么曲?《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折杨柳》曲 思乡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根据全诗的意思,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用反问语气写因闻笛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折柳”指的是《折柳曲》。所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不起故园情”是揭示思乡、思念亲人这一主题的句子。 (四)诗歌鉴赏。 【2018·湖南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 示例:“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 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 孤寂心情。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 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 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这里“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 做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满”字是充满的意思,“满”字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描写出其城之静, 其夜之静,其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示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 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故园情“一词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思 乡之意。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 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 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 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接抒发了作者内 心的思乡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019·广东中考模拟】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答案】 洛阳。 【解析】 此题是词语注释题。 是近年来常考的题型,复习古诗时需要牢记重点字词释义。洛城:今 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 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古诗鉴赏常见题型,赏析艺术手法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为:分析诗歌的艺 术手法+作者思想感情把握。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 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 以声 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六)阅读《春夜洛城闻笛》,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9·湖北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拟人,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 都听到了。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答案】 A 【解析】 A.正确。 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不是扣“夜”字。C.“散入春 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运用的不是拟人。 D. 《春夜洛城闻笛》是借笛声来抒发思乡之情。 故 D 项“它 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的理解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 A。12.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 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 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游子思乡之苦。 【解析】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 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 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其中用一个“暗”字既写出了笛声的突 然性,又照应了“谁家”,含蓄表达了思乡之情。 (七)阅读《春夜洛城闻笛》,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2018·湖北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6.17.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一个“情”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B.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折柳后思念家乡的感情。 C.诗人通过虚实结合,从而突出笛声的悠扬、袅绕,同时还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 D.“何人不起故园情”此句用典,诗人触景生情,在寂寞的洛阳城,一个人慢慢品尝游子思乡之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 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C 项理解分析正确。 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全诗扣紧一个“闻”字,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B: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 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D:“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18.19.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诗诗中“暗”和“满”中任选一词赏析其的 表达效果。 【答案】 赏析示例一:“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 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 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 赏析示例二:“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 人们无限的隐忧; 赏析示例三: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 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 (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 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 思想感情。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 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2019·山东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这首诗借_______这一传统风俗,表达了诗人________。 【答案】 笛子吹奏《折杨柳》曲 对故乡的思念【解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折柳指的《折柳曲》,多为送别时所唱。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 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21.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案】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 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 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艺术的能力。 重点在于通过字词的本来意思结合原句分析其内 在意义,体悟诗人情感。结合诗文内容赏析可知,“暗”,悄无声息的意思,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吹笛人只管 自吹自听,不期然地打动了听者,引起人们无限忧思;“满”,充满、溢满的意思,有夸张意味,突出了笛 声悠扬的特点,反衬了夜的宁静,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九)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2019·四川初一期末】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2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 情。【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 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散入春风满洛城”,这句话的意思是: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满” 是“遍”的意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笛声的悠扬。 传播到洛阳的每一 个角落。 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23.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此诗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 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 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十)阅读诗歌,完成各题。【2019·丹阳市第八中学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4.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赏析诗句中的“暗”的表达效果。 【答案】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 者的思乡之情。 【解析】 考查诗人的炼字艺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 出悠扬的笛声。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 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 送,似乎专程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答此题一定要把文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答出来。25.前人评价“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认为其中 “折柳”是全诗关键,为什么? 【答案】 用典,“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 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 考查诗句中文字的表现力。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 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所以, 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 晚,就容易想念家乡。 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点睛】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 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十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2019·湖北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答案】 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 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此题不能直 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夜里不知是谁家的庭院暗暗飞出幽隐的玉笛声,曲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27.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从诗中“暗”“满”两字中任选一字,说说你 对其表达效果的理解。 【答案】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 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认真 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暗”字,意思是 断续、隐约,表明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因此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 人听,勾起人的离愁别恨。 “满”字运用艺术的夸张,让人觉得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衬托出夜 的安静及诗人闻笛后的内心的孤寂。 2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歌 主要内容判断诗人的情感。 此诗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触动了诗人的思 乡情怀。 所以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2019·山东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3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 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项“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 魅力”有误。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笛声暗送,似乎 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 的极度夸张。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 3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前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 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 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触发了思乡之情。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2019·四川初一期中】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7.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这与诗的情境 是一致的。 B.“散入东风满洛城”一句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 扬动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C.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诗中”闻折柳”就是诗人在夜曲中听到了折断柳枝的声音, 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D.“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答案】 C 【解析】 C 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错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样的夜里,听到 有人用笛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又有谁听了不会油然兴起怀乡之情呢?所 以“闻折柳”不是诗人在夜曲中听到了折断柳枝的声音。 3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思乡 【解析】 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 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 回味无穷。 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 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 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 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 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018·山东初一期末】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9.从体裁上看,这首诗与下面哪首诗属于一类?( ) A.《木兰诗》 B.《春夜洛城闻笛》 C.《望岳》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答案】 B 【解析】 考查诗歌的类型。七言绝句是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 从体裁上看,《约客》属于七言绝句。 这与《春夜洛城闻笛》相符,都是七言绝句。 《木兰诗》是乐府诗,属于民歌。 《望岳》是七言律诗。《行 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为五言绝句。 30.简要赏析诗歌的前两句叠字运用的妙处。 【答案】 “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诗境; “处 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隐约写出诗人待客的悠然而略显孤寂的心情。 【解析】 分析诗歌的叠字艺术。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家家”,“处处”是叠字修辞手法,也属 于同位对偶。 从写作目的来看,这四字表示到处都是梅雨稀疏的景致,以烘托主人公的心境。 从写作手法 来看,前后句均用叠字同位对偶,富于乐感和表现力。 31.末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答案】 当时待客时悠然而略显孤寂、候客不至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解析】 考查诗句所表达的人物心情。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 着,没事可干。 “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 “闲敲棋子”是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灯芯 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二)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小题。 【2019·北京中考模拟】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9.《游山西村》描绘了农村的美好风光与风俗人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心情。 【答案】 愉悦闲适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是作者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诗文生动地描画出一幅 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露出作者的喜悦、挚爱的感情,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 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据此概括填写作答。 40.结合诗句内容,所以说画线诗句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诗人情感变化的。 【答案】 走过座座山岭,越过一条条溪流,前方似乎无路可走;迷惘之际,眼前竟然柳树成荫,花 儿在阳光下开得明艳动人,几间农家茅舍掩映其中。表达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解析】 考查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叙写诗人在青翠的 山峦间漫步,在曲折溪流中穿行,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 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抒写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紧张、担忧的心情 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愉悦惊喜的心情。据此理解作答。 41.“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内涵。诗人和借“柳”的柔美表现诗人赏春的愉悦心情;或因“柳” 的谐音为“留”,用柳枝表达送别的不舍与忧伤;或借“柳丝”绵长,表达思念之长……下列诗句中,与“柳 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柳”表现出诗人心境相近的一项是( )。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焕之《凉州辞》)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答案】 B 【解析】 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柳”是指“柳树”,借柔美意象表现诗 人赏春的愉悦心情; A.“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借“柳”的意象表达送别的不舍与忧伤;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借“柳”的柔美表现诗人的愉悦心情; C.“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借“柳”传达思念之情的绵长;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的是思乡之 情。据此理解分析,答案为 B。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8·湖南初三期中】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42.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此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和丰富奇妙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全诗含有思乡的情 调但并不低沉,表达了盛唐时期的那种豪情。 B.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常见的苍凉凝重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面大有关系。 C.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D.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E.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答案】 B D 【解析】 B.“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常见的苍凉凝重的气氛”错误,应是: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 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D.“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错误,应是: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 故选 BD。 43.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意近。请任选一个 角度,对本诗的三四句加以赏析。 【答案】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了一种虚景,仿佛梅花被风吹来,一夜之间,关山处处 梅花开遍。诗人运用了奇妙的想象(或虚写.设问.通感)战士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 而想到梅花之落,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感情。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 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诗的三四句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 夜洛城闻笛》)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其境界很动人。 三四句之妙不仅如此。 将“梅 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 感情。 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 这固然是写声 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 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 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 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 有思乡的情调。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2017·江苏初三专题练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首诗是李白被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 在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3.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暗”字的妙处。 【答案】 “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的,另一方面 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中的“炼字”,分析字词在诗中用的妙处,好处,首先写出字的含意,再写出 所在句子包含的意思,结合语境来分析,点出好处或情感。 “暗”字,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城的每一个角落。 一方面表达了在宁静的夜晚嘹亮笛声传来得突然,像是悄然无迹 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14.下列句中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字词所蕴含的情感, “西望长安不见家”中的“望”表现了作者像家 乡长安的方向看去,是描写看的状态,ABD 三项的“望”字,都有看见,看到的的意境。 只有 C 项的“望”, 只是单纯的“望”,与“西望长安不见家” 的“望”字情感相近。 15.两首诗都写了听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紧扣“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是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情的顺 序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 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诗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则需要分别分析出每首诗的表现手法,进而分析出 他们的不同点。 《春夜洛城闻笛》的重点是在“闻”字上,谢了作者闻笛的感受,按先闻笛声后生思乡之 情的顺序写的; 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先有情后闻笛,前半部分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 而“不见”的愁苦,后半部分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点睛】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是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此外还在引用典故、烘托和反衬等,根 据诗歌具体内容判断。借景和所托之物,在前几句,抒情和言志在最后一句。情,即“情感”;“志”即 “志趣”“愿望”“思想”。(二)阅读诗歌,回答各题。 【2019·江苏初一期中】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答案】 寂静的夜晚,春风习习,不知何人悠悠地吹奏着笛子,笛声袅袅、悠扬,伴随着春风飘散 在整个洛阳城。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玉笛”“春风”的 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 优美。 33.(甲)(乙)两诗都写到“故园”,试分析所蕴含情感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都流露作者的思乡之情。 不同点:【甲】诗由己及人,想到此时听闻笛声的游子 都会引发浓浓思乡之情;【乙】诗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析】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能力。 甲诗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 触动了诗人乡思的情怀; 乙诗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 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都流露作者的思乡 之情。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2019·浙江中考模拟】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 特点。 【答案】 李诗: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朱诗:轻柔、清脆 【解析】 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 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是谁在吹着 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 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 答题格式: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 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 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 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 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 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 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迁移拓展】 诗歌欣赏(一):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诗词欣赏(二):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