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ID:243174

大小:77.59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0-03-1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剖析 【知识储备】 一、导入 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 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吧! 二、目标 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 《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 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 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 “王文公”,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 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也就 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绍圣元年(1094 年),获谥(shì)“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十分注重 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3、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做知县,任 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 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八、问题探究 (1)借助想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参考: 高耸入云的飞来峰,耸立着高耸入云的应天塔,诗人登上塔顶,居高临下,听说东方破晓之时,就能 看见旭日东升。 (2)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参考: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耸高,直入云霄。一二 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写传闻之景,为下文的议论打好基础。 鸡鸣日升:灿烂的图景象征着美好的前程,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 (3)这首诗中“浮云”“最高层”两词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暗喻。可以指眼下的困难、障碍、挫折,也可以看作是奸佞的小人等。 最高层:既是实写也是暗喻。比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4)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这两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参考: 哲理: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塔的最高层。实际包含观察事物,解决问 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的人生哲理。 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体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在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九、诗歌主旨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 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十、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1. 王安石,字 ,号半山,人称 ,世人称“王荆公” “王文公”,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 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 介甫 半山居士 北宋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升高 ②缘由 【答案】 ①shēng ②yuán 【解析】 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闻说: (2)不畏: (3)浮云: (4)望眼: (5)缘: 【答案】 (1)听说。 (2)害怕。 (3)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4)视线。 (5)因为。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飞来山上千寻塔, 。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答案】 1、闻说鸡鸣见日升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鸣”“浮”“遮”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充满必胜信念的诗句是: , 。 2、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不畏奸佞、 推行新法的决心,显示了高瞻远瞩的气概。 3、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满怀豪情,凌云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 , ”(王安石《登飞来峰》),人生何尝不像登飞来峰 一样,只有站在高山之巅,才能望见远方? 5 、 杜 甫 在 《 望 岳 》 中 表 达 不 畏 困 难 , 敢 于 攀 登 绝 顶 , 俯 视 一 切 的 雄 心 壮 志 的 诗 句 是 “ , ”,与 王 安 石 在 《 登 飞 来 峰 》 所 写 的 “ , ”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5、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缘”“浮” “遮”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2018·全国初一课时练习)阅读《登飞来峰》,回答下面的问题。 1.《登飞来峰》中“浮云”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 【答案】 困难,挫折(消极的事物) 【解析】 结合历史知识,了解作者身世,从写作背景的角度考虑,抓住“不畏”一词,理解作者所说 的“浮云”指其政治生涯中的困难、挫折。 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登飞来峰》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 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蓄势)。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对前两句的升华。 【解析】 此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抓住最后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分析“不畏” 和“最高层”,很自然表达了本诗的主旨。 (二)(2018·北京初一期末)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本诗中的“浮云”指的是什么? 【答案】 答案示例:浮云,指的是奸邪小人。 【解析】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结合写作背景,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 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 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所以“浮云”的寓意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一 说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答案示例:诗句表现了作者政治抱负的远大和内心的无所畏惧。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三四句议论,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 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 和决心。 【点睛】 诗词理解与鉴赏,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往往从内容主题上、语言 表达上、技巧手法上对诗歌进行鉴赏。要求学生能体会诗歌所描写和表达的情、理、景;同时从语言上抓 住传神的字词;更要学会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等手法角度来对诗词进行赏析。 (三)(2019·河北初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宋 王安石 【解析】 要求学生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本诗作 者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答案】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意思对即可)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 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四)(2018·河北初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__________。 【答案】 眼前的障碍、阻隔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内涵的解读。仔细阅读诗句,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作答 即可。“浮云”本是指在山间浮动的云雾,这里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浮云遮目,用浮云代指眼前的困难、 障碍、挫折等事物。 7.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登飞来峰》后两句在原作中 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 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意思是: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这句诗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 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心胸气魄,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五)(2018·北京初三期末)阅读《登飞来峰》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8.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年),当时王安石三十岁。联系说说你对诗中画线诗句的理解。 【答案】 示例:在乙文中王安石不惧质疑,敢于反驳和为自己辩护,体现了画线诗句所表达的王安石 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 欣赏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 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古人常 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 勇气和决心。 9.“诗,志也。”“诗”的本义有“言志”的意思。你积累的其他古代诗词中“以诗言志”的诗句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示例四: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析】 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 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 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此考查侧重于阅读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多读书,多积累诗人文化和诗歌知识,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以诗言志”的诗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 (六)(2017·河北初二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0.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在阅读古诗词中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 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1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 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 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因此,D 项理解不准确。(七)(2019·广东初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2.“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答案】 高峻/高而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要认真阅 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千寻塔”的意思很高 很高的塔,这是夸张写法,作者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3.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 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学生首先要理解诗歌大意,然后根据诗中所 描绘的景物判断诗人的情感。答案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内容+情感。内容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 最高层”意思是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情感上,这首诗歌 是诗人他初涉宦海之作。当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想要变法革新,于是正好借登飞来 峰一抒胸臆,表达自己高瞻远瞩,想要进行变法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不畏”还体现了诗人不畏奸邪勇 往直前的勇气和决心。 (八)(2019·山东初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请解释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该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答案】 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 物的假象迷惑。(意对即可)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该诗中的意思”就是诗句的本义,即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 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后来衍生的意义”就是此句比喻义,即比喻人们之 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九)(2017·河南初一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案】 示例一:“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诗人的立足点之高。 示例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诗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 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情怀。 【解析】 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 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和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 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本题可以结合夸张的修辞手法或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赏析。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 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十)(2020·湖北初三专题练习)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7.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答案】 B 【解析】 B“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飞来山上千寻塔,闻 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鸡鸣见日升”仅仅是“闻说”而 已。 1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答案】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 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 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深刻哲理。理解诗句大意后,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解读。“不畏浮云遮 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 广。”这两句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 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 假象迷惑。同时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高度决定眼界。 (十一)(2018·邢台市第十中学初一期末)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 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 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D 项理解不正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没有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0.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哲理的把握。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地写眼前之景,只 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 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人生哲理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十二)(2018·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初二月考)阅读下列一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1.从修辞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案】 夸张,“千寻”,“鸡鸣”突出塔高,诗人立足点高,为下文说理作铺垫. 【解析】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 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这就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 22.从哲理角度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 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怕阻挠等。 【解析】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 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 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十三)(2019·河南中考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题。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5.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答案】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 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解析】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 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 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通过塔高联想到登塔所见的美丽景象描绘出 来。 26.后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站得高,看的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 畏惧的进取精神。 【解析】 考查诗句的表现手法的类型及对表现诗人人生态度的作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为借景抒情(“浮云遮望眼”用典也可), 寓抽象义理于具体事物之中,感情奔放,气势磅礴,风格有劲且有力。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豁达的心 情。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揭示了要排除前方阻碍,提升自我,得到认 识的飞跃的道理。 (十四)(2018·建瓯市第二中学中考模拟)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前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这仅仅作为后两句议论的铺垫。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D.本诗借景说理,语义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了他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 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D 项表述错误,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 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励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意思。故 选 D。 46.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__ ______,实则指____ ____。 【答案】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在阅读古诗词中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 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 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 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最高层”表面上指的是塔的最高层,实际上指的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五)(2019·河北初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54.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眼前的障碍(或“困难”、“挫折”)。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诗句内容和意境分析即可。“不畏浮遮 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 胸宽广。在生活中“我”心胸宽广,自然不怕重重困难挫折挡住“我”前进的脚却步,表现了作者乐观无 畏的精神态度。故而浮云在这里引申为困难、挫折,一些消极的事物。 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为了写飞来峰高,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B.全诗寓情于景,寓理于景。 C.本诗中的“寻”与“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寻”意思相同。 D.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诗歌内容回答即可。“飞来山上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诗的第一句,诗人 用“干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寻”意思是寻找。故选项错误,故选 C。 5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与杜甫《望岳》中“____ __,____ __”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有生动 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与杜甫在《望岳》中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达的志向一样。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2019·北京中考模拟)阅读《望岳》,回答小题。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7.作者由望岳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远望即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惊叹之 情,用“夫”字引发慨叹,以距离之远来烘托①_____。接着细望泰山内心不断惊呼,情感为之荡漾。自然 悬引出登上泰山的决心,以表达自己②_________(精神)。 【答案】 ①泰山之高(雄伟、巍峨) ②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 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 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 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 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 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 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58.《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 妙交融,请结合划线语句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示例: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 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 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与理解。“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 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 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 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 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 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 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59.“山”这一文化符号因其高峻、雄浑,在古诗中往往被诗人赋予昂扬向上的神奇力量。很多诗人 借“山”抒发自己的理想追求,但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下列诗句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的一项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纳兰性德《浣溪沙》) C.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答案】 A 【解析】 A. 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 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 长远。与杜甫所抒之志相似。B. 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 C.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 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D. “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 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 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 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 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 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 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故选 A。(二)(2018·北京初三期末)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主要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答案】 乐观、豁达 【解析】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 情。这首诗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4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富含哲理,请你用一段话阐释你对这一哲理的理解。 【答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 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 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诗句的赏析,要求从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 含感慨身世。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包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49.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的“君”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乐天;白居易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 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乐天; 白居易。 5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已经成为千古名句。古诗词中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还 有很多。例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再比如:陆游在《游山西村》的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从你记忆的宝库中,再搜寻出同样富有哲理的两句诗,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理解与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规范书写,认真 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 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都是包含哲理的句子。 (三)(2019·响水县运河中学初一月考)诗歌鉴赏 定林①所居(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释)①定林寺在钟山下紫霞湖旁,王安石晚年曾卜居于寺旁。 28.请你用生动的语句描述“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的画面。 【答案】 屋子前后环绕着蜿蜒清澈的小溪,回环的山脚下是葱郁苍翠的竹林,山环水绕,盘旋而上, 远远望去,一直延伸到悠远的白云间。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描绘。“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房屋被 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据此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意境即可。 29.这首诗和《登飞来峰》都写到了浮云,作者写作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答案】 《定》诗以“白云”描写了诗人居所的清幽环境以及诗人的闲适生活,抒发了诗人对宁静闲 适生活的怡然自得;《登》诗则以“浮云”比喻人生中的一切阻碍和困难,表达作者立志高远,锐意进取 的精神。(意对即可) 【解析】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理解。“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的“白云”,写出了诗人居所的清幽环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结合《登飞来峰》的写 作背景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分析,“浮云”比喻人生中的一 切阻碍和困难。 (四)(2019·江苏中考模拟)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6.诗人在写行路难时,用“_________”、“_________”(各限填三个字)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答案】 冰塞川 雪满山 【解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语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 冰雪却堵塞了这条大川; 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诗人采用比兴的手法,用“冰塞川”和“雪满 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3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 飞来峰》)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两首诗都运用比喻的手法。【甲】中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 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信心。 【乙】诗句以浮云比喻“保守势力”,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拨云见 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示例二:两首诗都运用用典的手法。【甲】中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 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乙】诗句”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 为政治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语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尽 管知道前路障碍重重,但用“长风破浪”和“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 负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和信心。语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把“浮云”比喻“奸邪小 人”,这里指“保守势力”,反映诗人作为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从中可以看出,两句诗 文都采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政治抱负的追求。据此理解作答。 (五)(2019·北京师大附中初一期中)阅读《望岳》,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8.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表达了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豪迈的气概或远大的志向 【解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据此可概括作答。 39.阅读画线的两联诗句,从中任选一联,发挥想象,描绘出诗中作者所望到的景象,并写出你的阅 读体验。 【答案】 示例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写望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整个大自 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两面。这联诗句 让我感到泰山仿佛有一种雄浑的主宰力量,令人震撼。示例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一联写望见泰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为了把这一 切看个够,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眼眶就像开裂一样。这联诗句让我觉得泰山的景色如此令人陶醉, 不禁让人流连忘返。 【解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 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 诗句进行简单翻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要抓住大自然的神奇秀美的景色和泰山的巍峨高大来 描绘泰山,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如:神奇大自然聚了千种美景,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由于山高,天 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两面。读了这两句诗,让人感到整个大自然竟是如此有情致,让我感到泰 山仿佛有一种雄浑的主宰震撼人心的力量。“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要抓住“山”“云”“人”“鸟”等 意象,突出其神奇缥缈的景观来描绘。读了这联诗句,会让我产生令人陶醉,让人流连忘返的感受。任意 选择一联,描绘其景色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作答即可。 40.古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借山川景物抒写胸怀壮志或表达人生哲理,如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 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 【答案】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考查诗词名句的积累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 联,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带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催人奋进。据此可 填写作答。 (六)(2019·贵州中考)诗歌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朝)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②浅,天寒梦泽③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释)①岘 xiàn 山:在湖北襄阳。西晋名将羊枯曾镇守此地,他去世后,当地百姓建碑纪念他。② 鱼梁:襄阳两水中的沙洲。③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43.下列诗歌中,情感主旨与本诗最接近的一首是( ) A.曹操《观沧海》 B.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王安石《登飞来峰》 D.文天祥《过零丁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考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各个选 项诗歌的情感,选择最接近的一项即可。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 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A.表达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远大政治抱负;与本诗情感不接近。B.表 现了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与本诗情感接近。C.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 的勇气和决心;与本诗情感不接近。D.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 取义的人生观;与本诗情感不接近。故选 B。 44.诗人为何不把“天寒梦泽深”写为“天黑梦泽深”?请简要分析。 【答案】 “天寒梦泽深”中的“寒”字不仅从触觉体现季节的寒冷,还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感怀身 世的落寞心境;若改为“黑”字则仅从视觉来写眼前之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主旨来分析。 “天寒梦泽深”的意思是: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寒”既体现了天气的严寒,又烘托了作者吊古伤 今之情;而“黑”只是表明天色昏暗;因此诗人用“天寒梦泽深”。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2018·苏州市立达中学校中考模拟)阅读下列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飞来峰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滕王阁诗 作者: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5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看到的画面。 【答案】 景物要点:旭日东升,光明无限;一览众山小,浮云皆在脚下。 【解析】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 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 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 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 住诗句中的“景物”特点。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登高所见即可。 52.《滕王阁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滕王阁“高”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表现了它的巍峨雄伟。(2)南浦云飞上画栋,珠帘 卷入西山的雨,表现了其居高临远之势。 【解析】 《滕王阁诗》诗歌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诸”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 高之势。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 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53.这两首诗歌同为登高之作,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登飞来峰》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及远大的政治抱负。《滕王阁诗》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常、宇宙永恒的感慨。 【解析】 《登飞来峰》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 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 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 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滕王阁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 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 (二)(2019·宁夏中卫市第四中学中考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41.请从“钟”字入手,对(甲)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 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能力,动词“钟”字用得非常好,要分析出好在哪里。一个“钟”运用拟人 的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 喜爱和赞美。答此题要抓三点:修辞、内容、情感。42.(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 【答案】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能力。古诗有的以情取胜,有的以理取胜,扣住要点来赏析。《登飞来峰》后 两句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望岳》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 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2019·湖北初一期末)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3.甲诗中的“钟”的意思是___________ _____,乙诗中的“缘”的意思是__________ ______。 【答案】 钟:聚集 “缘”:因为 【解析】 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整个诗句的意思。“造化钟神秀”意思是神奇自然会 聚了千种美景。钟:聚集。“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缘:因为。24.两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 都写了登楼所见所感;都是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抒情;都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意境。 【解析】 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比较。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登飞来峰》诗 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望岳》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先描写景物后议论抒情。《登飞来峰》和 《望岳》都是作者借登楼抒发自己的感慨,表达自己的心胸与抱负。 (四)(2018·江苏初一期末)比较阅读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首诗表现了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下首诗则意含要想取得 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努力的道理。 B.上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下首诗一二 句诗人运用朴素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一幅宽广辽远的画面。 C.上首诗的第二句,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是虚写;下首诗中的“千里”“一层”, 都是实指,写诗人目力所及的空间。 D.上下两首诗都是在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议论(或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 哲理。 【答案】 C 【解析】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从“欲”“更”的语义 看,《登鹳雀楼》诗中的“千里”“一层”都是虚指,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据此,答案为 C。(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示例: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 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解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 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 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哲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示例: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 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其它答案,表意合理,也应酌情给分。)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 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处。这里的“浮云”是指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等。其蕴含着“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也表明人不要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只要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 象看到本质。据此理解作答。 (五)(2018·河北中考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0.上面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相同的情怀?【答案】 都表现了诗人胸怀宽广、眼界开阔、抱负远大、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中考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 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 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胸怀宽广、眼界开阔、抱负远大、渴望建功立 业的情怀。 31.请选其中一首诗,结合语句简要分析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表现这份情怀的。 【答案】 示例:《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寓情于景) 的表现手法,借大海吞吐日月的景象,表现作者渴望统一天下的情怀。《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诗 人用“千寻”这一夸张修辞手法,借古塔之高,表现作者立足点之高,抒发眼界开阔,志存高远的情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如《观沧海》表现作者渴望统 一天下的情怀。 (六)(2018·甘肃中考)古诗词赏析 (甲)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32.(甲)诗描绘了泰山____________的气势和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答案】 高大雄伟 神奇秀丽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 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33.(乙)诗中“浮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解析】 考查对诗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 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答题即用此意。古人常 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 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34.请从“钟”字入手,对(甲)诗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货析。 【答案】 “钟“是聚集的意思。这里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思,写出大自然对泰山的 情有独钟,描绘出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喜爱赞关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能力,动词“钟”字用得非常好,要分析出好在哪里。一个“钟”运用拟人 的手法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表现了诗人对秦山的 喜爱和赞美。答此题要抓三点:修辞、内容、情感。 35.(乙)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包含怎样的哲理?它与(甲)诗中哪两句有异曲 同工之妙? 【答案】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例。“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能力。古诗有的以情取胜,有的以理取胜,扣住要点来赏析。《登飞来峰》后 两句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望岳》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 峰顶之意愿。表达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迁移拓展】诗歌欣赏(一): 临江仙·送钱穆父 [ 宋 ]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诗词欣赏(二):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知道哪些蕴含哲理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