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三专题课时检测(4套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罗曼·罗兰 ‎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茨威格著的《罗曼·罗兰传》于1921年在伦敦出版。作者在“题献”里说:“我所描述的不只是一个伟大的欧洲人的作品;要紧的是我敬重的是一种人格,这个人对我和其他许多人来说,是我们时代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道德现象。我模仿他的经典人物传记作品,努力描绘一个艺术家的伟大,同时不忽略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或者忘记他对道德世界的影响。”茨威格说罗曼·罗兰让他感到生命的色泽,他把此书献给至死忠于罗曼·罗兰和欧洲家园的人。‎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①绅士(shēn)  ②虔诚(qián)  ③夭亡(yāo)‎ ‎④天赋(fù) ⑤挑剔(tī) ⑥悖论(bèi)‎ ‎⑦严苛(kē) ⑧冗长(rǒng) ⑨奠定(diàn)‎ - 16 -‎ ‎⑩晦涩(huì) ⑪瑕疵(xiá cī) ⑫羡慕(xiàn)‎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吁      ②冠 ‎2.一言辨异 ‎③大水过后,村庄一片狼藉(jí),但村长一番话给我们带来一些慰藉(jiè)。‎ 二、写准字形 ‎①       ② ‎③ ④ 三、近义辨析 ‎(1)原型 原形 填一填 ‎  使妖精原形毕露的孙悟空,其原型问题有两种主要学说:外来说与本土说。‎ 辨一辨 ‎  “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本来的形状,本来的面目。 “原形”是指事物的本身;“原型”是事物的所指。‎ ‎(2)爆发 暴发 填一填 ‎  在抗日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十月,战争、灾荒,又加上山洪暴发,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辨一辨 ‎  “暴发”使用范围较窄,常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有时指以不正当手段发财,如“暴发户”。‎ ‎“爆发”的“爆”字从火,“爆发”本义是弹药爆炸,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使用范围较广,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爆发等;也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四、成语释义 ‎1.词语理解 ‎(1)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2)有生之年:一生之中最后的年月,即余年。‎ ‎(3)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4)愤世嫉俗: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2.辨析正误 李勇明是某大学破格提拔的年轻教授,正当而立之年,可谓德高望重,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出成果,多做贡献。‎ 辨析:“德高望重”“有生之年”两个成语,一般用于有道德有影响的长者,一般不用于青年人。句中有“而立之年”字样,故两个成语都不正确。‎ - 16 -‎ ‎  罗曼·罗兰 一、阅读P69~P70从文章开头到“于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开头一段介绍其父母,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突出其父母对他的影响。其父给了他斗士的精神和信仰,其母给了他音乐性的敏感度。‎ ‎2.“得到了他游学两年中最重要的学识”中“最重要的学识”指什么?‎ 参考答案:指的是既有成年人的思维成熟度,又有年轻人的激烈与狂热。‎ ‎3.节选的这部分中,罗曼·罗兰的写作经历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1)在青少年时代开始梦想写作《约翰·克里斯朵夫》;(2)罗马游学两年,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3)一战时期不顾别人的不解到瑞士写作;(4)前往法国小镇继续写作。‎ 二、读P70~P71从“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到文末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4.罗兰写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意义在于“满怀生命热情”的精神能够延续,是“从一个灵魂到另一个灵魂的火花”。‎ ‎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发表一系列反战文章,引起一些法国批评家的攻击,“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参考答案:不同意。“一些法国批评家”站在狭隘的国家利益的角度,认为罗兰的反战言论是错误的。而罗兰却能站在人类正义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战争是对人类文明的反动,因此他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6.倒数第3段是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罗曼·罗兰“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的难能可贵的?试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本段一是用时代环境衬托,黑暗的夜幕愈显出星星的闪亮;二是人物衬托,雨果、福楼拜、尼采、左拉和莫泊桑。‎ ‎1.茨威格说罗曼·罗兰让他“感到生命的色泽”,“生命的色泽”在文中表现在哪些地方?‎ - 16 -‎ 提示:‎ 主要人物及事件 生命的色泽 父亲 斗士的精神和信仰 母亲 探索精神和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 巴黎师范高等学校 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七十岁女士 理想主义的重要学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主义以及对社会主义和东方宗教的兴趣 知识界活动 探求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 伟人传记 获取伟人的精神,做充满诗意的努力,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梦想 预见一战爆发 反对世界大战,呼吁世界和平 晦涩阴暗的年代 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2.罗曼·罗兰和贝多芬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分析说明。‎ 提示:‎ 相似点 分析说明 个性上,都具有坚毅刚强的性格 ‎(1)贝多芬:对平庸的挑战,对自己命运的挑战,对痛苦的挑战 罗曼·罗兰:对晦涩阴暗的年代的抗争,对不公平评价的态度 ‎(2)二人都具有孤独的个性:贝多芬的独立而骄傲,罗曼·罗兰与自我和环境的抗争 思想上,都追求真理,捍卫自由,向往革命以及对英雄主义和对祖国的坚定信仰 ‎(1)贝多芬的名言“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是他思想和品格的真实写照。(2)罗曼·罗兰选择了三种精神自救的武器——评论、戏剧和小说,他用瞬息万变的生命希望参透自身的谜语,借自己和他人的眼来了解生命的意义 ‎1.语言平实,叙事简练 作者按时间、空间的顺序介绍了罗曼·罗兰的生平,用不多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文学大师的一生轨迹。如文章开头从其出生写起,接着写他的童年,后写他在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再写他到意大利、重返巴黎,等等,时间与空间都交代得清楚明白。‎ ‎2.重视其文学成就的介绍,有详有略 - 16 -‎ 在介绍了他的生平之后,重点介绍了罗曼·罗兰的创作。对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从内容的简介到结构的特点,再到别人的评价、该书的影响,都介绍得很详细,是详写;对《母与子》的介绍则较简单,属略写。‎ ‎  ‎[素材1] ‎ 罗曼·罗兰的父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绅士,其母亲是一位虔诚端庄的妇女,他们对罗曼·罗兰的影响都很大。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为他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母亲身上则学到了探索精神和艺术感受力,对他以后从事艺术工作奠定了学业基础。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形成了罗曼·罗兰的人格。‎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父母是最早的老师”“谈言传身教”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2] ‎ 罗曼·罗兰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一战爆发的时候,虽然当时他不在自己的祖国,但他在瑞士仍从事着国际主义的事业。他在自己的作品《狼群》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他一生都在呼吁和平中度过,是一个有着爱憎分明立场的作家。‎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爱国”“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3] ‎ 获奖感言 ‎1916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罗曼·罗兰。这个已经被当时的法国抛弃的人,在得知自己获奖以后,答复说:“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他是属于整个法兰西人民的。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感到幸福。”‎ 罗曼·罗兰还说:“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是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母爱的力量 罗曼·罗兰出生成长在法国外省的一个小城市,虽说家里并不穷困,却没有很好的学习音乐的条件,他没有像巴黎有钱人家的孩子那样,从小就有音乐老师。但是,当母亲发现了他对音乐的兴趣之后,便尽自己的能力去教他弹琴,虽然母亲技艺不高,但是,却给了儿子许多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使他对于音乐的兴趣更为浓厚了。‎ - 16 -‎ 平常的日子,母亲还从并不十分宽裕的家中拿出钱来,每星期给儿子买一张夏特音乐会的门票,让他去听音乐家巴德鲁、科洛纳、拉穆勒的演奏。多年以后,罗曼·罗兰回忆起来,还非常感激母亲每周给他的这三个小时,让他完全忘记了一切。在这三个小时中,他为莫扎特无邪的快乐、贝多芬的雄伟强大、普格的温和所深深吸引。在这儿他还领略到巴黎最新的音乐信息和音乐知识。‎ 应用角度:(1)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2)母爱是巨大的火焰。‎ ‎1.《约翰·克里斯朵夫》书评 ‎《约翰·克里斯朵夫》这部小说仿佛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该书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里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该书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部书歌颂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上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写克里斯朵夫一个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历程的写照,是真正的英雄的描述。它赞扬着这样一种精神: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尽管其间要经过众多曲折,但光明必将胜利。‎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里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对沉寂的历史条件,又导致他对统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对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轻蔑态度,对艺术家的使命超政治估价,以及晚年对斗争有厌倦心理和对恶势力有妥协倾向。所有这些矛盾性,都打下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他的道路,反映了十月革命前,西欧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在社会斗争中从叛逆、追求到动摇和幻灭的过程的反映,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是一个他所属的时代和阶级的英雄,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随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斗争,这种克里斯朵夫式的英雄已越来越失去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社会反动的斗争中,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约翰·克里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有着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2.《名人传》书评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 - 16 -‎ 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前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传主性格:‎ ‎1.贝多芬遭遇病痛的折磨,仍不放弃音乐。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创作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新的高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 ‎ ‎2.米开朗琪罗的遭遇悲惨,仍然坚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不同于达·芬奇的充满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映。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 ‎3.托尔斯泰面对内心的惶惑矛盾,最终创作出不朽名篇。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环顾托尔斯泰的一生,他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托尔斯泰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罗曼·罗兰悼辞(节选)‎ 郭沫若 罗曼·罗兰先生,你是一位人生的成功者,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你不仅是法兰西民族的夸耀,欧罗巴的夸耀,而且还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夸耀。你的一生,在精神生产上的多方面的努力,对于人类的贡献非常的宏大,人类是会永远纪念着你的。你将和历史上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伟大的灵魂们,像太空中的星群一样,永远在我们人类的头上照耀。‎ ‎ ‎ - 16 -‎ ‎ 罗曼·罗兰先生,在二十年前你的杰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恒久而勇敢地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迫的势力,是黑暗、愚昧、懒惰、迷信和野蛮。”你说,只有上升的民族是你的朋友,你的同志,你的弟兄。你说,你的祖国是自由的人类。这些话对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给予了多么正确的指示,多么有力的鼓励呀!‎ 罗曼·罗兰先生,伟大的人类爱的使徒,你请安息吧。上升的要不断地自求上升,下降的要不断地使它下降,我们要以一切为了人类解放而英勇地战斗着的民族为模范,我们要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趋向一切的光明。不避任何的艰险,尽力和黑暗、愚昧、残忍、凶暴的压迫势力、法西斯、现世界的魔鬼,搏斗!我们中国是绝对不会灭亡的,人类是必然要得到解放的,法西斯魔鬼们是必然要消灭的!‎ 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像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像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地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胜利。”‎ ‎【赏析】 本文从罗曼·罗兰的“两种民族”的态度方面热情歌颂了罗曼·罗兰的伟大功绩,表达了继承罗曼·罗兰反法西斯的民主精神与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愿望。文章语言含蓄,如“你现在虽然休息了,可你是永远存在着的”,用含蓄的语言高度地赞扬了罗曼·罗兰对人类民主革命斗争的伟大贡献。善用比喻,如“要像你一样……再从黑土地里面生长出来”,比喻继承罗曼·罗兰的精神,并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的强烈愿望。最后一段发出号召继承其精神,以其为模范,为着更大的胜利,不断地力争。‎ ‎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高三·一班的联欢会正在举行,同学们在高考前召开的这次联欢会上畅谈今后的理想,决心在有生之年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B.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拨云见日,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外在表现,揭穿其实质和危害。‎ C.早上九点,儿童医院门诊大厅收费处、挂号处大排长龙,咨询台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候诊处“座无虚席”,医生倾巢出动。‎ D.当前小说界的普遍观点是:作为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成就当然是令人瞩目的,但贾平凹、陈忠实、刘震云等也可与之等量齐观。‎ - 16 -‎ 解析:选B A项,“有生之年”,一生中最后的年月,即余年。多用来指中老年人。使用错误。B项,“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使用正确。C项,“倾巢出动”,全部出动。含贬义。使用错误。D项,“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证监局发布通告,责令贾跃亭回国,完成公司实际控制人应尽义务,配合解决公司问题,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B.2月2日,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在缅甸北部发现的距今约一亿年的一枚白垩纪琥珀中,首次发现了几乎完整的小鸟。‎ C.中宣部要求用优秀文化充盈网络空间,不断增强广大网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D.北京市环保局统计资料显示,2017年北京市PM2.5浓度较上年同比平均下降20.5%,重污染日比2016年减少16天。‎ 解析:选C A项,搭配不当,应把“完成”改成“履行”。B项,语序不当,应是“一枚距今约一亿年的白垩纪琥珀”。D项,不合逻辑,“PM2.5浓度较上年同比平均下降”说法不合适,可改为“PM2.5平均浓度较上年同比下降”。‎ ‎3.下列与“身心放下于当下”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 A.名利超然即泰然    B.真入法门圣默然 C.迷津总在利当前 D.看穿世事意清闲 解析:选A 解答此题要从对仗的角度看问题,“身心”是名词,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放下”“超然”都是一种人生态度,据此可以排除C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从汽车驶过褒城以后,水的颜色就由墨黑变成浅绿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是美人脸上的蛾眉吧?‎ ‎①作为背景的远山是黛色的,扁而弯的一痕 ‎②深黑浅灰,编成了奇突的笔触,斧削的残迹 ‎③对面的山层,覆着一行行的嫩绿 ‎④岸边的水成岩,露着深深浅浅的水痕 ‎⑤一个个小艇在碧色的涟漪上飘着,确是扁舟叶叶 ‎⑥浅黄色的公路,好像是一条束在山腰间的带子 A.⑤④②③①⑥ B.⑤③⑥④②①‎ C.①②④③⑤⑥ D.③④②⑤⑥①‎ - 16 -‎ 解析:选B 根据横线后“真是美人脸上的蛾眉吧”一句,可推出与其紧密相连的前一句应是①,因为“黛色”“扁而弯”和“蛾眉”一致,此处便是将远山比作了蛾眉,故可先排除A、C两项。再根据“水的颜色就由墨黑变成浅绿了”一句,可推出紧接着应是写“水”或和“水”相关的内容,而③写的是山,⑤则是写了水上的小艇,故应选择⑤。至此便可确定答案为B。也可继续分析,纵观语句,剩下的内容可根据“对面的山层”“山腰间的公路”“岸边”这般由远到近的顺序展开描写,即③⑥④;②句中,“深黑浅灰”照应④句中的“深深浅浅的水痕”,故②跟在④后。‎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米开朗琪罗传(节选)‎ 罗曼·罗兰 ‎①痛苦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中的痛苦,是同样的可悯,同样的无可挽救:因为人不能自己选择他的人生,人既不要求生,也不要求成为他所成为的样子。‎ ‎②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即是这后一种。他强有力,他生来便是为战斗为征服的人;而且他居然征服了。——可是,他不要胜利。他所要的并不在此。——真是哈姆莱特式的悲剧呀!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这是多么悲痛的矛盾!‎ ‎③他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过,我除了夜以继日的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 ‎④这种病态的需要活动不特使他的业务天天积聚起来,不特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实行的工作,而且也使他堕入偏执的癖性中去。他要雕琢整个的山头。当他要建造什么纪念物时,他会费掉几年的光阴到石厂中去挑选石块,建筑搬运石块的大路;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手工人,斫石工人。他要独自干完一切:建造官邸,教堂,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睡眠。在他的信札内,随处看得到同样可怜的语句:“我几乎没有用餐的时间……我没有时间吃东西……十二年以来,我的肉体被疲倦所毁坏了,我缺乏一切必需品……我没有一个铜子,我是裸体了,我感受无数的痛苦……我在悲惨与痛苦中讨生活……我和患难争斗……”‎ ‎⑤这患难其实是虚幻的。米开朗琪罗是富有的;他拼命使自己富有,十分富有。但富有对于他有何用处?他如一个穷人一样生活,被劳作束缚着,好似一匹马被磨轮的轴子系住一般。没有人会懂得他如此自苦的原因。没有人能懂得他为何不能自主地使自己受苦,也没有人能懂得他的自苦对于他实是一种需要。即使脾气和他极相似的父亲也埋怨他:“你的弟弟告诉我,你生活得十分节省,甚至节省到悲惨的程度;节省是好的,但悲惨是坏的,这是使神和人都为之不悦的恶行;它会妨害你的灵魂与肉体。只要你还年轻,这还可以;但当你渐渐衰老的时光,这悲惨的坏生活所能产生的疾病与残废,全都会显现。应当避免悲惨,中庸地生活,当心不要缺乏必需的营养,留意自己不要劳作过度……”‎ ‎⑥但什么劝告也不起影响。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 - 16 -‎ ‎。他只以极少的面包与酒来支持他的生命。他只睡几小时。当他在蒲洛涅(Bologna)进行于勒二世的铜像时,他和他的三个助手睡在一张床上,因为他只有一张床而又不愿添置。他睡时衣服也不脱,皮靴也不卸。有一次,腿肿起来了,他不得不割破靴子;在脱下靴子的时候,腿皮也随着剥下来了。‎ ‎⑦这种骇人的卫生,果如他的父亲所预料,使他老是患病。在他的信札中,人们可以看出他生过十四或十五次大病。他好几次发热,几乎要死去。他眼睛有病,牙齿有病,头痛,心病。他常为神经痛所苦,尤其当他睡眠的时候;睡眠对于他竟是一种苦楚。他很早便老了。四十二岁,他已感到衰老。四十八岁时,他说他工作一天必得要休息四天。他又固执着不肯请任何医生诊治。‎ ‎⑧他的精神所受到这苦役生活的影响,比他的肉体更甚。悲观主义侵蚀他。这于他是一种遗传病。青年时,他费尽心机去安慰他的父亲,因为他有时为狂乱的苦痛纠缠着。可是米开朗琪罗的病比他所照顾的人感染更深。这没有休止的活动,累人的疲劳,使他多疑的精神陷入种种迷乱状态。他猜疑他的敌人,他猜疑他的朋友,他猜疑他的家族,他的兄弟,他的嗣子;他猜疑他们不耐烦地等待他的死。‎ ‎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后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姆莱特式的悲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是一种由于人不能自己选择人生而造成的蕴藏于内心的痛苦。‎ ‎(2)赋有英雄的天才,而没有实现的意志;赋有专断的热情,而并无奋激的愿望。‎ ‎6.作者为什么说米开朗琪罗所说的患难“其实是虚幻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米开朗琪罗所说的“患难”并不存在,他是富有的,但不会享受生活。②无暇享受生活,偏执的癖性和需要造成他自苦的性格。‎ ‎7.米开朗琪罗“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不合人性的表现包括哪几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 -‎ 答案:①夜以继日、筋疲力尽地工作,堕入偏执的癖性中。②只以极少的食物维持生活。③睡眠很少且睡眠条件简陋。④卫生状况恶劣,使他多病、早衰。⑤生病后固执地不肯请医生诊治。⑥精神迷乱,猜疑他人。‎ ‎8.传记常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并非如此。本文的写作重点有哪几个方面?请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生活状态、精神世界。②对传主没有刻意拔高,展示传主的生活原貌,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2)描述传主精神世界的矛盾与痛苦,说明了精神对人生事业的影响,给读者以精神的借鉴。‎ 三、语言表达 ‎9.以“因为……所以……”的格式重组下面的句子。‎ 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对艺术多愁善感的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位诺贝尔桂冠得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对艺术多愁善感的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罗兰这位诺贝尔桂冠得主,所以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 ‎10.如果在一个艺术访谈的节目里,你邀请到了贝多芬、罗曼·罗兰和傅雷作为本期嘉宾,请为这期节目确定一个专题,围绕这个专题,分别为三位嘉宾设计一个小标题。‎ ‎(1)你设计的栏目专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这个专题,请仿照以下示例为三个嘉宾分别设计一个符合他们特点的小标题:‎ 示例:千手观音——挑战人生 赵丽蓉——未曾走远的背影 张信哲——冷暖情歌 仿写: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曼·罗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与大师的心灵交流 ‎(2)(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英雄 (罗曼·罗兰——)灰色年代的精神贵族 (傅雷——)直面民族苦难的勇士 - 16 -‎ ‎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包括作者、传主和文本中其他人的观点态度、思想情感倾向,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他们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对于传记而言,要求能够对传主的经历、事迹、贡献及其精神世界、人生追求进行思考与评价,能对传记作者的观点和倾向进行鉴别和判断。‎ ‎[试题展示]‎ ‎(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 16 -‎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 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 回答此题,重点要理解这个句子。结合文章来看,“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指的应该是陈忠实的作品;“永留人间”指的是虽然陈忠实去世了,但他的作品却永留人间。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考虑陈忠实作品的重要性。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对于陈忠实作品重要性的评价主要在相关链接①中。筛选其中的重要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我的答案] 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 1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题通法 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解答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通读文本是前提 要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读懂读通文本,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特别要注意重要的细节;重点精读一些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然后才能够加以评价。‎ ‎2.重视材料分析 实用类文本比较注重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以,评价时首先抓住一个或几个能说明观点的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探清作者的观点。‎ 其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评价。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限,摸准作者的观点。‎ ‎3.利用数据评价 评价文本还可以通过文中精确的数据来直接评价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抓住这些数据,就能把握住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运用数字评价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 ‎4.通过概括人物对话的方式评价 对人物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上分析概括。如果人物的语言散布各处,可筛选出关键语句加以概括,注意不能遗漏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题通法 - 16 -‎ 对这个方面的考查,大多是以阐述题、小论述题的形式出现。要解答好这类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通读文本是前提 要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读懂读通文本,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特别要注意重要的细节;重点精读一些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然后才能够加以评价。‎ ‎2.重视材料分析 实用类文本比较注重观点与材料的统一,所以,评价时首先抓住一个或几个能说明观点的典型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探清作者的观点。‎ 其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评价。可以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划清是非界限,摸准作者的观点。‎ ‎3.利用数据评价 评价文本还可以通过文中精确的数据来直接评价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抓住这些数据,就能把握住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在运用数字评价时,要注意实事求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 ‎4.通过概括人物对话的方式评价 对人物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上分析概括。如果人物的语言散布各处,可筛选出关键语句加以概括,注意不能遗漏信息。‎ - 16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