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第三专题课时检测(4套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贝多芬传 ‎  第5课贝多芬传 ‎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 代表作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等。‎ ‎1893年,罗曼·罗兰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写了许多剧本,从中表达他以人道主义思想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和愿望。但是单靠人道主义的思想是很难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的。从1902年起,作者开始了他的传记文学创作。他的第一部传记文学是《贝多芬传》,此传发表后,他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传主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辉煌的创作并不能掩饰贝多芬多难的一生。1802年,贝多芬由于逐渐丧失听力,悲愤之余,写下了一封可能是给他兄弟的遗嘱。激情满腔的禀性迫使他频繁地搬家。他在维也纳市区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几十处居所。但是温泉最终还是无法挽救他的失聪,1819年,贝多芬的听力彻底丧失了。1827年,人们在魏林格墓地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888年,贝多芬的遗骨被安放到维也纳中央陵园。‎ - 15 -‎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①震慑(shè)  ②犷野(guǎng) ③一隅(yú)‎ ‎④酗酒(xù) ⑤轻佻(tiāo) ⑥踌躇(chóu chú)‎ ‎⑦延宕(dànɡ) ⑧漩涡(xuán) ⑨怆痛(chuànɡ)‎ ‎⑩晤面(wù) ⑪束缚(fù) ⑫睥睨(pì nì)‎ ‎⑬狂飙(biāo) ⑭箴言(zhēn)‎ ‎(二)多音字 ‎1.因词而异 ‎①拓     ②折 ‎③兴 ④裨 ‎2.一言辨异 ‎⑤在这个小小的村落(luò)里,她是一个大大落(luō)落(luō)的人,平时做事经常丢三落(là)四。‎ ‎⑥提一个盛(chéng)满清水的水桶,把水浇到旺盛(shèng)的菊花上。‎ 二、写准字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三、近义辨析 ‎(1)盈利 营利 填一填 ‎  这个营利性的公司举办了这么大的促销活动都毫无盈利。‎ 辨一辨 ‎  “盈利”,即“收支相减之后的利润”,指赚到的钱。‎ ‎  “营利”,即“谋取利润”,以赚钱为目的,未必赚到钱。(营:谋取)‎ ‎(2)蔓延 曼延 漫延 填一填 ‎  ①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蔓延。‎ ‎②与桂林一样的馒头山在道路两旁曼延,忽而一片柳林,忽而一片花海,忽而一河碧水。‎ - 15 -‎ ‎③灼热的阳光下,无边的沙漠一直漫延到遥远的天边。‎ 辨一辨 ‎  三词都有“向前延伸”之意。‎ ‎  “蔓延”的“蔓”是指细长不能直立的茎。“蔓延”,即像蔓草一样不断延伸、滋长,引申为传播、散布。“曼延”的“曼”是“长”或“远”的意思。“曼延”即连续不断。“漫延”的“漫”指水过满,向外流。“漫延”,即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扩展。很明显,“曼延”是形容词,而“漫延”和“蔓延”是动词。尽管“漫延”和“蔓延”都是动词,都能在句中作谓语的中心语,但“蔓延”和“漫延”的词义也有区别。“漫延”强调的是像水过满向外流一样向外延展,而“蔓延”强调的是像蔓草一样向外延展,而且“蔓延”还可以引申为“传播、散布”。‎ 四、成语释义 ‎1.词语理解 ‎(1)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 ‎(2)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3)慷慨激昂: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4)嬉笑怒骂: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 ‎(5)依然如故:指人没有什么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2.辨析正误 在英勇就义时,他慷慨激昂的陈词令人鼓舞,特别是对敌人嬉笑怒骂的语言,更是令敌人胆战心惊。‎ 辨析:“嬉笑怒骂”,一般用于写文章能任意发挥。不是指对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行为。‎ ‎  - 15 -‎ 一、阅读P62~P63从“在此悲苦的深渊里”到“把它紧紧地搂在怀里”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1.怎样理解“他踌躇了一生”? ‎ 参考答案:歌颂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追求,贝多芬想把这个主题放在某一大作品的结局,一直至创作《第九交响乐》时,也还没拿定主意是否放在《第九交响乐》上。‎ ‎2.《第九交响乐》在艺术上是如何创新的? ‎ 参考答案: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乐》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乐器演奏的基础上首次引进合唱,用歌颂欢乐的合唱掀起高潮,人们和乐队的巧妙结合,使《第九交响乐》获得了辉煌的效果。‎ ‎3.本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具体详实地写出了作者对欢乐的追求,这一情感是通过音乐的节奏和变化体现的。试概括《第九交响乐》大体经历的感情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第九交响乐》经历了“和平柔美——坚强刚毅——激情澎湃”的感情变化过程。‎ ‎4.“‘欢乐’自天而降,包裹在非现实的宁静中间: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而它溜滑到大病初愈的人的心坎中时,第一下的抚摩又是那么温柔,令人如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禁不住因‘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下泪’。”这句话表现了什么?‎ 参考答案:描写中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给人的质感和巨大的精神作用。‎ 二、阅读P66~P68从“他在大风雨中”到文章最后这一部分,回答问题。‎ ‎5.理解画线句子在语境中的含意。‎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颂赞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参考答案:贝多芬达到了音乐艺术的巅峰,所以称之为“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但他是以坚忍的品格、不屈的精神来战胜命运的,其艺术几乎与大自然的伟力混合为一,这一点超越其艺术本身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精神震撼,所以又称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 ‎6.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这场胜利”是指什么胜利?‎ 参考答案:虽然贝多芬物质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他已控制了命运的暴风雨,抓住了内心一直执着追求着的欢乐,他以不可驯服的意志之力达到了终身想望的目标,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和生命的最高潮。‎ - 15 -‎ ‎7.说说这段文字在表达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段描写以“一天雷雨的日子”为喻,形象概括了贝多芬一生的经历,言简意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多用反问句和感叹句,笔端充满了激情,使传记作者心目中的传主形象更为鲜明生动,富于感人心魄的力量。‎ ‎1.《贝多芬传》结尾说:“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你怎样理解贝多芬的“悲苦”与“欢乐”?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 提示:(1)在这篇传记中,作者把“悲苦”与“欢乐”这对矛盾作为贝多芬一生最主要的关键词,写出了能够凸显贝多芬精神特质的巨人形象。‎ 贝多芬的“悲苦”是指命运悲苦:童年不幸,贫困悲苦,没有家庭温情,深受病魔折磨,壮年时跌到人生低谷,在耳聋的悲苦深渊里颓丧忧郁,伤心隐忍地生活,贫病交迫,孤独无依。‎ 贝多芬的“欢乐”来自他高贵而丰富的心灵:对美丽故园的温柔回忆,对真挚情谊的深深眷恋,对庸俗世态的鄙夷不屑,以及战胜浮华庸俗和痛苦不幸的渴望,对完美艺术和昂扬生命的执着追求与信念。‎ ‎(2)贝多芬的意义在于其伟大心灵和坚忍品格,在于他战胜一生中诸多痛苦而达到的精神境界,同学们可以从中细细体会,汲取精神力量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2.文中“雷雨”的比喻形象地概述了贝多芬的一生经历,请据此梳理出巨人贝多芬一生的轨迹,用简明而形象的语言概括出来。‎ 提示:文中“雷雨”的比喻形象地概述了贝多芬的一生经历:(1)明净如水的早晨:贫困而宁静的童年;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暗示日后人生的不幸;(2)巨大的阴影、悲壮的雷吼、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痛苦悲壮的青年时期;清纯之气未受损害:依然昂扬,保持欢乐基调;(3)心灵的均衡丧失:遭遇人生巨大的不幸;日光异样、苦涩犷野:沉落到人生低谷;(4)黄昏降临、雷雨酝酿、风狂雨骤:战胜痛苦后达到的生命高潮、艺术巅峰。‎ ‎1.一反常态的开篇 传记的开篇,作者一反常态追根溯源的手法,起笔就为读者描绘了传主贝多芬的肖像画:身材、面庞、头发、眼睛、神态、表情、动作……这是成年贝多芬的最典型的画像。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鲜活地立于纸面之上,也为传主的性格、思想定下了一个基调。‎ ‎2.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 - 15 -‎ 如:(1)他贫病交迫,孤独无依,可是战胜了——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他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2)“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3)这个善,是解脱,是像他临终时所说的“喜剧的终场”——我们却说是他一生悲剧的终场。(4)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等等。这些言论,或评价人物,或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遭遇的不幸的深切同情,对贝多芬崇高精神的热情讴歌。‎ ‎  ‎[素材1] ‎ 有一天,几个侵入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发现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人格的尊严”“自尊”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2] ‎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微贱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不聪明而且酗酒的男高音歌唱家,母亲是个女仆。生活从一开始就虐待贝多芬,他连一个温情的童年都没有享受过。父亲用暴力强迫他学习音乐,十一岁时,他加入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成为大风琴手,十七岁就丧失了唯一慈爱的母亲。从那时起,年轻的贝多芬就要支撑门户,做一家之主,负担两个弟弟的生活和教育。后来,他更是命运多舛,接连碰上了失聪、失恋、失去弟弟……这些苦难不断地折磨着他,但他依然顽强地克服了自己的痛苦,完成了他的使命。这使命是什么?就是让受苦难的人们鼓起勇气! ‎ 应用角度:本则材料可用于与“顽强”“逆境中奋进”“勇气”等相关的作文中。‎ ‎[素材3] ‎ 童 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 - 15 -‎ 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贝多芬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作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像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应用角度:(1)教育孩子不能拔苗助长;(2)硬学不如乐学;(3)严教出人才。‎ 一、罗曼·罗兰名言 ‎1.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 ‎2.希望是附属于存在的。有希望,就有存在;有存在,便是光明。‎ ‎3.整个的生命是日子的问题。只有那该死的梦想家才会把自己放在虚无缥缈间,而不去抓住眼前飞逝的光阴。‎ ‎4.你失掉的东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为心灵会创造你所缺少的东西。‎ ‎5.人生是一场无休、 无歇、 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6.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而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7.我有一切应该幸福的条件,而且不管我的精神如何苦恼,我想我应该一直是幸福的,只要我始终能把内心洋溢的欣悦传达给别人。‎ ‎8.真正的幸福就是:成为完全客观,从而体现自己的抱负。‎ ‎9.人生是艰苦的。对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夜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 ‎10.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 二、贝多芬的故事 - 15 -‎ ‎1.父亲把这个孩子带到一个又一个老师那里,让他学习不同的乐器和作曲的艺术。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好的,直到他落到宫廷琴师和波恩剧院的经理聂费的手里。这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音乐教师,是一位友善、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这对于贝多芬来说实在是一个幸运。因为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地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学习,但是贝多芬的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那里学习,哪怕是两三个月,在他眼里读书远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得钱。‎ ‎2.年轻的贝多芬有生以来第一次发现上课是愉快的。聂费先生对他很慈爱,不仅教音乐,而且教他世界上许多别的事情。为了付他的学费,当聂费先生很忙或离开市镇的时候,贝多芬就代替老师作风琴师。于是当他刚满十四岁时,他就被任命为剧场助理宫廷风琴师和古钢琴曲师。那可恨而又不幸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音乐终于挣了一些钱的时候,他是多么得意啊!‎ ‎3.一次,贝多芬去一家饭馆吃饭,刚坐下来就像弹琴一样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打起来。店里的人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过来看。过了好一会儿,贝多芬才觉察到人们在注视着他,但还是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说:“算账吧,我该付多少钱?”周围的人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吃什么东西,只顾自己去敲打了。‎ ‎4.1824年的一天,贝多芬又去指挥他的《第九交响乐》,博得全场一致喝彩,共响起了五次热烈的掌声,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听到,直到一个女歌唱家把他拉到前台时,他才看见全场纷纷起立,有的挥舞着帽子,有的热烈鼓掌。这种狂热的场面,令贝多芬激动不已。‎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聋得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还是和他生前一直那样地唐突神灵,蔑视天地。他是反抗性的化身;他甚至在街上遇上一位大公和他的随从时也总不免把帽子向下按得紧紧的,然后从他们正中间大踏步地直穿而过。他穿衣服之不讲究尤甚于田间的稻草人:事实上有一次他竟被当作流浪汉给抓了起来,因为警察不肯相信穿得这样破破烂烂的人竟会是一位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这副躯体竟能容得下纯音响世界最奔腾澎湃的灵魂。‎ 贝多芬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他不认任何人为师,他同行里的先辈莫扎特从小起就是梳洗干净,穿着华丽,在王公贵族面前举止大方的。这种事在贝多芬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甚至在他已老到像一头苍熊时,他仍然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从社会地位上说贝多芬就是个不羁的艺术家,一个不穿紧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 - 15 -‎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他仍然认为莫扎特是大师中的大师(这不是一顶空洞的高帽子,它的的确确就是说莫扎特是个为作曲家们欣赏的作曲家,而远远不是流行作曲家);可是他是穿紧腿裤的宫廷侍从,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同样的,海顿也是穿传统制服的侍从。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但对贝多芬来说莫扎特可不如海顿,因为他把道德当儿戏,用迷人的音乐把罪恶谱成了像德行那样奇妙。如同每一个真正激进共和主义者都具有的,贝多芬身上的清教徒性格使他反对莫扎特,固然莫扎特曾向他启示了十九世纪音乐的各种创新的可能。‎ 因为有了无线电广播,成百万对音乐还接触不多的人在他百年祭的今年将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着照例不加选择地加在大音乐家身上的颂扬话的成百篇的纪念文章将使人们抱有通常少有的期望。像贝多芬同时的人一样,虽然他们可以懂得格鲁克、海顿和莫扎特,但从贝多芬那里得到的不但是一种使他们困惑不解的意想不到的音乐,而且有时候简直是听不出是音乐的由管弦乐器发出来的杂乱音响。但在任何时候,从巴哈的序曲到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音乐总呈现出一种对称的音响样式给我们以一种舞蹈的乐趣来作为乐曲的形式和基础。‎ 可是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能去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张波斯地毯或者听一曲巴哈的序曲,但乐趣只止于此;可是你听了《唐璜》前奏曲之后却不可能不发生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使你心理有准备去面对将淹没那种精致但又是魔鬼式的欢乐的一场可怖的末日悲剧。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时你会觉得那和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的最后乐章一样,都是狂欢的音乐:它用响亮的鼓声奏出如醉如狂的旋律,而从头到尾又交织着一开始就有的具有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的乐调,因之更加沁人心脾。莫扎特的这一乐章又自始至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但是贝多芬做到了的一点,也是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有时清醒就出些洋相或者显示出格调不高的一点,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顺便说一句,这也是激进共和主义者的特点)使用着旧的乐式;但是他加给它们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思想高度的那种最高的激情,使得产生于感觉的激情显得仅仅是感官上的享受,于是他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之下竟还有什么样式存在着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时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用了另外几个很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从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抛出了同时使用音阶上所有单音的可怖的和弦。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 15 -‎ 以上就是贝多芬之谜的全部。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享受不尽的美丽的乐曲;他能挑出那些最干燥无味的旋律,把它们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回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征,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他那激动人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并用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着我们。当柏辽兹听到一位法国作曲家因为贝多芬的音乐使他听了很不舒服而说“我爱听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时,他非常生气。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人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十八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乐队前进了一步(爵士乐,附带说一句,就是贝多芬化了的老式跳舞乐队),不但能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的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赏析】 本文是作者1927年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文中介绍了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为人、其音乐创作的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突出了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强烈的反抗精神,是一篇优秀的人物评论和音乐评论。本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文章重在抒情和议论,语言精辟、深刻、含蓄。我们可以借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本文的写作特点:“他能使我们激动,并用他那奔放的感情笼罩我们。”贝多芬的音乐如此,萧伯纳的文章也是如此。‎ ‎  一、语基落实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与以往我们所知道的飞机失踪事件相比,这次失联的航班情况确实异乎寻常,整体情况与先前发生的空难非常不同。‎ B.自从去年胸部出现短时疼痛后,他的病情便与日俱增,同事们都对他非常关切。‎ C.哥斯达黎加队以全胜战绩小组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解析:选A A项,“异乎寻常”,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使用正确。B项,“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不能用于形容病情。C项,“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使用错误。D项,“拾人牙慧”,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人家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使用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封慷慨陈词的信,证明贝多芬在德国的优秀阶层中所享有的声威,不但是道德方面的,而且是艺术方面的。‎ B.7月18晚,武汉爱乐乐团将首次呈现“乐圣”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经典选段,将这位古典巨匠一生的精华作品一次性演奏给大家听。‎ C.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 D.要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热点问题。‎ - 15 -‎ 解析:选B A项,语序不当,改为“不但是艺术方面的,而且是道德方面的”;C项,宾语中心语残缺,改为“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D项,不合逻辑,此句中“医疗”与“食品药品安全”之间有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3.为上联“月送花香浮小院”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解析:选B 根据对联词性相同的特点,“花香”只与“竹影”相对,所以选B。‎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清秋的月亮,从东边的篱笆上升起来,在弧形的天顶上踽踽独步,遥望大地,到晨晓,月色也是微淡的了。彼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没在西天尽头的朝云里。‎ ‎①鹅在河岸上吃草,伸头一啄,露水簌簌而下 ‎②露水濡湿了瓦檐和瓦檐下的蛛网 ‎③它自己,微淡微淡的影子 ‎④月亮的那一点黄,那一点红,都化作露水洒给了大地万物 ‎⑤也濡湿了篱笆上朝颜花的叶和花蕾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①⑤②③④ D.②⑤④①③‎ 解析:选B 由“濡湿了……也濡湿了……”可确定②⑤应相连;而根据横线后语境及③中的“它”“微淡微淡的影子”可知,与选段文字结尾句衔接最紧密的是③,而③中的“它”即④中的“月亮”,故④③相连;剩下的①句中,写露水在草上,结合⑤句中已说露水濡湿了叶和花蕾,正好与其衔接,故①跟在⑤后较合适。‎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琴音一曲余韵长 曹玲娟 ‎5月12日上午10时05分,素有“二胡皇后”美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因病在沪去世,享年69岁。这位“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最终挥手告别,留一曲琴音,缭绕人间。‎ 年少结缘,终成一代“二胡皇后”‎ 闵惠芬曾告诉二胡爱好者顾兆农,自己的第一把二胡是美术老师给做的,“用蛤蟆的皮做的,都不是蛇皮”。‎ 从摸到二胡伊始,闵惠芬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天赋。8岁,闵惠芬跟从父亲闵季骞学习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附中,师从王乙先生,19岁跳级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堂先生。1963年,闵惠芬便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可谓年少成名。‎ - 15 -‎ ‎“她参加‘上海之春’那年还不满18岁。”上海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王甫建说,闵惠芬曾告诉他,那届比赛《二泉映月》是必选曲目,她正是凭借自己超出年龄的理解和演奏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听惯江南丝竹吹打、民谣小调,跟阿炳也算同乡。对这首自己演奏的成名之作,闵惠芬生前似乎总还有点不够尽兴的感觉,“阿炳拉《二泉映月》其实是可以一直拉下去的,当时的录音技术只能录6分钟,所以人们现在听到这首曲子,在结尾时有点意犹未尽”。‎ 随后的艺术生涯,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先后访问过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是一个“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波士顿交响乐团听了她的演奏后,首席评论员撰文称赞她为“伟大的弦乐演奏家”。‎ ‎“我也算二胡发烧友。”顾兆农说,“同样拉二胡曲《赛马》,一听就知道是不是闵惠芬,她的演奏特别有激情。”二胡在闵惠芬手里,热情内涵,动人而不媚,夸张而不狂,哀怨而不伤,情感气势与神韵合而为一。有人甚至如此评价,“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 与病魔抗争三十三载,二胡拉出了她第二条生命 在艺术的道路上,闵惠芬有足够的幸运与成功。但她的身体,一直长期与病魔抗争。36岁时,闵惠芬就罹患皮肤癌,6次手术、15个疗程的化疗没能击垮她,这位坚强的艺术家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 ‎“她很乐观,也很豁达。之前已经经历过一次生命的考验了,对人生有一种彻悟的感觉。对她来说,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王甫建回忆。‎ 闵惠芬曾这样说过:“我的生命依恋着许许多多的生命,是二胡拉出了我第二条生命。民乐、二胡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生来就属于它们。”她悉心研究“器乐演奏声腔化”课题,推出了大量耳熟能详、韵味浓郁的二胡曲。她说:“二胡的声音,像中国人在说话。”也因此,由她演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川江号子》等源于声乐素材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她声腔化演奏的特点。‎ 闵惠芬常说:“民乐既要让外国人喜爱,也要让中国人喜爱,才算成功。”她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上。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传承千年的民族音乐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传达,或许更加能够使现代的观众接受。‎ ‎“她重要的一个代表作,就是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王甫建认为。‎ ‎《长城随想》是作曲家刘文金与闵惠芬写就的经典之作,全曲纵横驰骋、延绵起伏,恰如长城龙行之势。王甫建说,每当乐队宏大的引子之后闵老师奏出第一个长音,那种气定神闲、大开大阖的演奏状态,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有着半个世纪演奏经历、曾身患重病的老演奏家。‎ - 15 -‎ ‎“无论是在海内外的任何一个演出场所,她每一次开始演奏时,几乎都是一样的神情和姿态——自信、专注、端庄,闭目凝神,音乐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这一影像,深深刻在王甫建与很多人的心中。‎ 相关链接:‎ ‎1977年,闵惠芬演奏的东北民间乐曲《江河水》,曾使日本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感动得伏案恸哭,“拉出的人间悲切,听起来使人痛彻肺腑”。法国报纸评论她的演奏,“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是中国二胡艺术的一面旗帜,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艺术的升华。——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二胡演奏家胡志平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闵惠芬在艺术生涯之中获奖无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所到之处,均获高度评价,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 B.文中引用了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踏实、谦和、低调等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C.“听闵惠芬拉二胡,要跪着听”这句话体现了闵惠芬演奏二胡特别有激情的特点,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D.闵惠芬将事业放在第一位,将二胡当作自己的生命,她把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上。‎ 解析:选A “被公认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错,因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只是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称赞闵惠芬的话。‎ ‎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在开头就用“二胡皇后”“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来称呼闵惠芬,一方面让读者了解了传主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和高度评价。‎ B.本文并未采用一般传记使用的按时间先后记叙的纵式结构,而是从闵惠芬的艺术魅力和人格魅力两部分分别记叙,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一代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 C.闵惠芬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作者记叙这件事是为了着力表现闵惠芬在艺术追求上的完美主义。‎ D.在二胡演艺事业中奋斗的闵惠芬获奖无数,她带着她的二胡访问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广泛赞誉,她独特而又感人的演奏甚至让人觉得“要跪着听”。‎ E.闵惠芬认为传承民族音乐要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用新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所以她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观点,并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它。‎ - 15 -‎ 解析:选AD B项,“融抒情与议论于一体”错,原文中并无抒情。C项,“跟阿炳是同乡,因此她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中选择了阿炳的《二泉映月》曲目来参赛”是强加因果。E项,原文说“她曾提出‘中西合璧’的观点”,这与她的观点无因果关系,且她毕生精力都用在二胡和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上,并非“用尽毕生精力去实践”中西合璧的观点。‎ ‎7.闵惠芬的艺术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热爱自己的事业。闵惠芬的成功给那些热爱艺术的青年提供了典范。②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闵惠芬曾提出“中西合璧”理论,借鉴西方的音乐技术。③顽强地与困难做斗争。多次与病魔做斗争,康复后依然活跃于舞台,用她的音乐激励着观众。④把事业融入生命中。闵惠芬自己的事业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活着一切为了二胡。(只要言之有理、说之有据即可)‎ 三、语言表达 ‎8.请以“贝多芬的作品”为开头重组下面语句,使之成为一个单句。‎ 贝多芬是被全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之所以拥有如此崇高的荣誉,关键在于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独特的震撼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贝多芬的作品以及其作品独特的震撼力使他拥有被全世界公认为最伟大的音乐家这样崇高的荣誉。‎ ‎9.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文段横线处补写相应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命运给予河蚌的是一粒沙子,河蚌回报世界的却是一颗晶莹的珍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运给予巨石的是千锤百炼,巨石回报世界的却是一座神圣的佛像。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伟大人物,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们回报世界的都是心血的结晶: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却留给后人一部《史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经受失聪之苦,却留给时代一部《命运交响曲》。直面不幸,努力创造,回馈社会,我们就能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最终成就自己。‎ - 15 -‎ 答案:命运给予黏土的是一窑烈火 黏土回报世界的却是一件精美的瓷器 曹雪芹遭遇抄家之灾 却留给世界一部《红楼梦》‎ ‎10.下面文段有三处逻辑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从科学研究来看,经常跑步,能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状况,加速新陈代谢,消除人体堆积的多余脂肪。所以,想保持身体健康、不肥胖,就要常常跑步。近年来马拉松运动颇受青睐,也是这个原因。马拉松,人人都能跑。跑马拉松除了能锻炼身体外,还能锻炼人的意志力,而意志力增强了,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①除了跑步,还有其他方法保持身体健康、不肥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文段中“有三处逻辑存在问题”,并且已指明了一处,这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阅读文段,注意其中的判断句、推断句等,结合前后文和常识进行分析,即可找出其中逻辑有问题的句子。“马拉松,人人都能跑”是一个判断性的句子,其关键点就在“人人”上。马拉松的距离较长,极其消耗体力,并不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意志力增强了,做什么事都能成功”是一个推断句,关键点在“都能”上。考虑现实情况,成功的因素是很多的,“做什么事都能成功”就显得武断了。‎ 答案:②马拉松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跑 ③意志力增强了,也不一定做什么事都能成功 - 15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