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附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 D 解析 重农抑商是商鞅变法后古代政府的基本国策,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商人从最初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到“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一直处在政府监管下,C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2.(2018·河南名校联考)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B.体现了商鞅变法采取措施的历史进步性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专心一致)”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歌颂的是秦始皇,而不是商鞅,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3.东汉时期,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加入豪强地主的庄园进行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东汉豪强地主封建庄园的出现和发展(  )‎ A.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本破产 B.形成的经济形态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中央集权 C.使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 D.是庄园先进生产方式对广大农民吸引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材料中“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有些地方很多农民主动离开或抛弃自己的土地”表明工商业生产对以小农经济为统治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形成一定冲击,故B项正确;“中央政府对地方豪强完全失控”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庄园的生产方式并不先进,依然是自给自足,故D项错误。‎ ‎4.(2018·太原模拟)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包括:粮食作物、蔬菜及染料作物栽培,桑蚕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等产品的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业商业的互相影响 B.田庄经济多样化经营 C.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 D.小农经济的基础作用 答案 C 解析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没有商业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庄经济确实多样化经营,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符合自然经济的生产模式,故C项正确;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相对较大规模的,不同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故D项错误。‎ ‎5.(2018·江西五市八校联考)以下是两汉人口的变化统计,据表分析可见(  )‎ A.东汉大部分人口集中到长江流域 B.古代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 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D.我国北方经济整体呈衰退的趋势 答案 B 解析 ‎ 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城市扬州、荆州、益州人口的增加,但不能体现这些城市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部分州人口明显增加,而黄河流域部分州人口则明显减少,人口增长反映的是经济,尤其是农业的发展,说明中国经济区域出现渐变迹象,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安史之乱后,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出北方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故D项错误。‎ ‎6.(2018·太原模拟)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唐代造纸业的发展,与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说明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故B项正确。由材料内容不能推断各地造纸业是否为官府经营,故C项错误;材料中不同地区不同特色的纸都受到社会欢迎,生产样式决定社会需求,故D项错误。‎ ‎7.(2018·福建质检)‎ 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推知,A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经济仍占主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存在大量土地侵占、兼并情况,政府无力管控,故C 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 ‎8.作为社会地位最高的仕宦之人在宋朝初期还“皆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今乃不然,纡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者有之……日取富足”。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  )‎ A.追利求富是人们首要目标 B.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C.人们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士人从宋初以营利为耻,到北宋中期也经商逐利这一变化。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实际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对于大部分仕宦之人来说,修身、治国、平天下是最高也是首要理想,故A项的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空前繁荣”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9.(2018·陕西榆林一模)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D.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答案 C 解析 白银成为中国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不是日本和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是指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银会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加上中国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特征,导致外国白银在中国只进不出,成为“吸泵”,故C项正确;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源,故D项错误。‎ ‎10.(2018·江苏高考)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墙,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 ‎11.(2018·陕西模拟)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  )‎ A.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无法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 ‎12.嘉庆六年(1801年)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关税收入曾高达185万两白银,全国每年出口棉布几乎都在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当时中国(  )‎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当时中国纺织技术先进,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出口货物需从各地贩运至广州再出口到国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8·江苏无锡模拟)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 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 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 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 ‎6.42‎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 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分析两者结果迥异的根本原因。‎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答案 (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任答四点即可)‎ ‎(2)表现: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任答三点即可)‎ 西方: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 ‎(3)结构: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 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工商业的发展则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粮食亩产水平”得出粮食亩产提高;根据材料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根据材料一“全国耕地面积”得出耕地面积增加;根据材料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得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及表格中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南北方的粮食亩产水平,得出南方经济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中国:结合所学宋朝商业贸易突破时空限制,经济职能增强得出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结合所学宋朝农村市镇经济发展起来得出农村集镇兴盛;结合所学宋朝海上贸易发达得出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结合所学宋朝的货币发展史得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西方: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推动商业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得出商业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引发价格革命得出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结合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得出商品种类增多。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影响社会变革的根本因素应当从经济角度进行考查得出(中国)前者的封建生产方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西方)后者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推动了西欧的进步。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为小农经济得出自然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商业不占主导)。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并结合所学封建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得出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为封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也推迟了社会深度变革;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出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社会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开明与进步。‎ ‎14.(2018·四川凉山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现象 公元前6~‎ 公元前4世纪 公民、海外贸易、美德、选举、津贴、仁义、土地私有、中央集权、私学 公元10~‎ ‎12世纪 夜市、瓦肆勾栏、市民、南戏、科举制、参知政事 公元14~‎ ‎18世纪 章回小说、工商皆本、雇佣关系、白银、内阁、经世致用 围绕材料,结合古代史的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论题: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渐形成,促使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社会出现剧烈变化,百家争鸣出现,中央集权逐渐建立。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思想,使儒学正统受到挑战,君主专制制度渐趋衰落,推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总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政治、文化等也随之发生变化。‎ 解析 首先拟定论题,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春秋战国、宋代和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状况,决定中西方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经济基础,可从中西比较和中国不同时期的发展两个角度拟定题目,如东西方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古代东西方社会不同的走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等,注意拟题的范围是古代史。其次进行阐述,结合所学,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阐述,如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为论题,可选择春秋战国和明清时期,阐述经济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最后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