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
加入VIP免费下载

鲁滨逊漂流记

ID:972765

大小:4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体现出的西方价值观一、引论《漂流记》取材于苏格兰水手亚国山大·赛尔科克(月既朋山r跳肚j人)的历险故事。赛尔科克与船长发生争执,被船长丢弃在南太平洋中荒无人烟的马斯地岛上。他在荒岛上独自生活了四年,几乎沦落为一个衣不蔽体,口不能言,仅用石器和棍奉追赶猎物的野蛮人,赛科克的故事给笛福带来了创作的契机和灵感①,使他有机会用小说的“图象”,将他几十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祟高的社会理想表现出来,塑造了一个在荒岛上孤身奋斗28年,把一个野蛮荒凉的荒岛变成繁荣昌盛,人丁兴旺的文明乐园的食滨逊形象。这段离奇的故事,当时假托番滨逊回忆录的名义出版,立即引直起强烈的社会反应。这不仅是因为作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更主要是由于鲁滨逊的故事适应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冒险事业的需要。为了探寻新的土地,新的原料来源和新的市场,新兴资产阶级需要这种大胆开拓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来支持他们作种种危险的旅行。笛福作为具有新兴资产阶级意识的作家,在作品中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大力提倡的人性本体发挥到了极致。人的勤劳,智慧,勇敢,毅力和创造才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笛福深信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有力量战胜环境,征服自然,并获得他希望向生活索取的一切。但同时,循着作者的思路,普滨逊也日渐体现出为小资产者的一面,无论是面对人或物,明确的所有权观念往往是鲁滨逊脑子里首先出现的东西。他发现荒岛后,自命为这块领地的“总督,’;在救了土人星期五后,最先教给他的英语词汇是“主人”;当西班牙船靠岸时,他要捍卫的是自己对小岛的所有权,等等。这是资产阶级的理性精神,它已经成为主宰鲁滨逊思想行为的一种本能,也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对物质财富的普通看法。作者笛福,是一个新兴的英国中产阶级典型代表。他出身于信奉新教的商人家庭,并在新教的学校里受良好教育。他说过:“商业是我真正喜爱并准备从事的行业。”事实上他一生都勤勉的进行着商业活动,在国内和西班牙,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广泛而频繁的商务旅行,表现出充沛的活力和冒险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他后来虽然成了相当富足的商人,但又数次濒临破产,负债累累,进过监狱,几经周折而终于贫病而死所以他对社会矛盾和世事浮沉了解颇深。对于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中产阶级思想观念萌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18世纪的英国及整个西方社会来说,笛福可谓是时代的典型产儿,也是时代的典型代表。他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鼓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自由贸易和开拓海外殖民地,主张社会民主和宗教自由,反对贵族特权和专制政治,肯定个人进取精神和追求财富的欲望。笛福的这些社会,政治,伦理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代表作《漂流记》。二、人生的盆活(漂流记》成书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此时的资产阶级作为欧洲的革命因素还是一个富有生气的进步的革命阶级。为了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两声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第一次是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其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便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第二次是发生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在人性本体论基础上的理性主义。“人文主义”指的是文艺复兴中的那股人文化思潮。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以普通抽象的人性来反对以神为中心的经院哲学,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祟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和权利,追求 的解放和个人的自由,注重人的需求和物质利益。这与中古时期把人看作神的罪人和奴隶,一切都围绕着上帝的做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人文主义运动则是西方社会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笼罩西方社会10个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下,中世纪人心中只有至高无上的上帝,他们早已忘了自己是血肉之躯的自然人,他们舍弃今生的幸福,跪倒在神的脚下,任凭教会宰割。人文主义运动使欧洲人抬起了屈就了一千年的头,第一次发现自己竟是活生生的人,并为满足自己的自然孺要而努力追求。一切为了独立具体的个人,为了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是人文主义的主要精神。与人文主义运动一脉相承,启蒙运动起始于洛克,终止于康德。启蒙运动的宗旨是在人类认清自身重要性的荃础上,探讨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并进一步挖掘人类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如果说人文主义运动帮助人类发现了自身,那么启蒙运动中的本体论思想则帮助人类进一步认清了自身,并对人类能对客观世界作些什么以及怎么做作出了一个初步的回答。经过人文主义和启蒙运动这两次思想运动的洗礼,西方文明踏上了通向现代化的快车。在随后的日子里,工业革命席卷西方社会,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征服,创造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富于变革的时代,人们的本身论得到了确立,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神灵的依附让位于对人类自身能力的自信,对爱情与荣誉的古典式追求让位于对金钱和财富的渴望。人们乐观地认为,人活着就应该为个人的财富而勤勉地工作。任何人只要具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大胆进取,善于经营,就能获得事的成功。笛福积极参与了这一时代的各项政治与经济活动,在他的晚年,他把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包括自己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自己所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部倾注到这部小说中去,塑造出鲁滨逊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同时向后人展示了18世纪人主义乐观的时代风貌。更重要的是,《漂流记》不仅在小说史上第一次将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关注的中心,而且将小说的重心从对事件的叙述转移到了对一个中心人物的塑造上。这一题材的根本转变,正是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在这部小说里鲁滨逊的处境是一种假定的天然状态,与人类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隔绝,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让他脱离一切既定文明条件而置身于”原始的”或“天然的”生存状态中(当然,事实上他最初的条件就包括沉船上留存下来的货物和工具)。这样鲁滨逊创造生存必需条件和改造环境便成个人劳动的结果,他的故事也成为对人类劳动和创造力的雄伟战歌。会滨逊的艰难处境和他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被抬高到神话和史诗英雄的高度,具有了约伯利和普罗米修斯的光辉意义。鲁滨逊对大自然的顽强斗争和巨大的征服成果成了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象征,而自文艺复兴以来新兴资产阶级正是将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视为社会进入理想阶段的标志。从时代来看,每滨逊形象使得资产阶级以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和自已的历史地位,他们认为是人性的一种发现,把当时的世界着作人类共同幸福的乐园,从而赋予那个时代史诗般的光辉色彩。鲁滨逊的生存经历在历史学家的眼中恰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幅缩影。他最初以捕鱼打猎为生,随后开始驯养山羊,即由渔猎阶段进人畜牧业阶段;再往后他获得麦粒,开始种植庄稼,进人农业阶段。这样,.可以说他完整地经历了原始生活的历史过程,并从野蛮步人文明。他的孤独生活因为“星期五”的出现而告结束,两个人的存在标志着“社会”的诞生,而他们之间的主人一奴仆关系可以视为奴隶制社会的缩影。当西班牙船靠岸以后,岛上居民增多,鲁滨逊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土地和财产的分配,然而居民互相间仍然发生战争械斗,这颇类似于封建制度下的掠夺战争。到最后,秩序建立了,缔结了契约并确立了法律,岛国的管理终于进人了并然有序的状态,这便是当时的社会结构。小说所描写的鲁滨逊的生态状态由原始进到文明的过程,正贴切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概括。在18世纪启蒙主义者眼里,它不音是全人类命运的一种隐喻,无疑成为他们的社会哲学观以及人文观念的阐述。在西方文学中,也许只有后来歌德塑造的俘士德,才能象鲁滨逊这样将一个时代的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表现的如此充分和深人。鲁滨孙是新时代的奥德赛,他具有永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精神,甚至对冒险生活怀有巨大的热情;他鄙弃父亲保守自足的生活观,逃离家庭,孜孜不倦地从事陆地上和海上的冒险;他不怕困难,蔑视危险,总是以无穷的精力和才智来与环境搏斗;他又理智务实,勤俭刻苦,凭双手来征服和利用自然,求取生存和发展。正如笛福在序言中所说:“看就是在最悲惨的痛苦中可取的战无不胜的耐力,在最令人沮丧的环境中的不屈不挠的适应性和无畏的决心。” 因为他个人的力量和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不仅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开拓出一个奇迹般的新天地、可以说,普滨逊和浮士德,奥德赛一样成了西方文学中的象征性人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中的一类神话,体现着人类不断探索追求的进取精神。启蒙运动的先驱康德和尼采先后喊出“上帝死了”的口号,提醒人们要注意人性的发掘与发现。在《漂流记》以前的西方文学作品中,无论是荷马笔下的阿基琉斯也好,还是维吉尔笔下的埃涅阿斯也好,这些古典英雄都有一种依附性,他们的命运是和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这是因为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主式基础上产生的原始意识,不仅没有把人类从自然中分开,也没有把个体从群体中区分开来,处于一种自然的集体的表象水平,因而这些古典英雄的价值观念总带有某种献身的味道(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及朋友等),表现了缺乏主体精神的局限。而鲁滨逊身上则充分体现出一种近代意识,其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也是由特定和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决定的。鲁滨逊身上体现出来的与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主体意识大抵包括两点,一是他的独立性,二是他的利已主义;古典英雄们追求的大抵都是荣誉和爱情,这种追求体现着一种人生依附的必要,不反爱情的追求依附于所爱的对象,荣誉的追求也是以渴望其他人的承认为前提,没有人赞美的荣誉不足荣誉。而鲁滨逊追求的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他敢于独自冒险,四处经商,到非洲贩卖黑奴等等,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利致富。他把荒岛看成自己的王国,欣赏岛上的一切,是因为他觉得荒岛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财产。他救了“星期五”作为私有财产,把与他共过患难的朋友克里苏卖给葡萄牙贩奴者,这些都是为一己私利。所以对餐滨逊来说,无论是自然也好,他人也好,还是国家也好,这一切存在的前提,都是为了他个人攀业的充分发展。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自然,他人与国家,在他看来都是不可取的和不那么重要的,或至少是不那么祟高的。餐滨逊的观念是对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如恩格斯所说,鲁滨逊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②。在经过了中世纪漫长的黑暗统治之后,文学创作逐渐走出了经院哲学的束缚《漂流记》主人公餐滨孙远航非洲的目的很实际:给自己兴旺的巴西种植园再买回一些奴隶。在船触礁之后,他独自呆在远离文明,孤苦无告的荒岛上饲养动物,种植粮食,靠顽强的自我奋斗存活下来。他把自己落难的小岛视为自己的财产,努力改造它使之成为自己的家园。在一次战斗中,他俘虏了一个土著人,取名“星期五”,充当仆人。他视“星期五”为自己的财产。当他的代理人告诉他将有很多钱时,他激动万分。“我相信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一定会使我精神失常,当场死去。”在鲁滨孙身上,具有丰富想象的成分和赤裸裸的财富追求融为一体。他是新兴资产阶级中个人主唯一的人生目标。他的行为动机,思维方式和情绪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制于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屈从于对财富之神的膜拜。他生活在大自然中,但即命名是在他获得了富足的物质条件以后,也不曾对自然景物产生过欣赏之情,而只是将它视为开发经营的对象。对于自己周围的人和物,鲁滨逊有着明确的所有权观念。他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功利主义的,人的天然感情总是伴随着清人青年修利,虽然修利曾帮助他从奴隶主手中逃脱,但遇到诱人的价格时鲁滨孙还是卖掉了他。后来在困难的时候鲁滨孙很想念修利,但想的却是他的劳动力有价值。当然,在涉及经济问题时他显得公道和诚实,在他得到里斯本船长的慷慨资助时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但仍然没有忘记合理地写下一张收据;有别人上岛时,他一定要签定契约明确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理性精神,曾被批评家称为资产者的“簿记良心”和对契约法的“天生敬畏”,它已成为主宰鲁滨逊思想行为一种本能,经济动机的首要地们导致了各种传统形式的关系和感情的削弱,这印证了马克思的名言:资本家的人格,就是人格化了的资本。 开创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鲁滨逊漂流记》为什么就能如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这不仅仅是靠它的主题,即通过描写鲁滨逊28年的孤岛生涯,歌颂新兴资产阶级不畏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业的精神;而且在它的创作技巧上,突破了旧的古典主义传统,在18世纪启蒙文学主流的影响下,开创了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这也是文学革命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一、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探索所谓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在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的基础上,真实地揭示现实关系及人物和环境的联系,并尽可能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发展的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2]那么,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是如何展现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呢?我们不妨来探索一下。1、小说取材这部小说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1704年,一个英格兰水手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因为和他的船长发生冲突,在航行途中被弃在距智利海岸约五百哩的一个荒岛上,作为对他的惩罚。他在那荒岛上生活了四年多。为了生存,他手脚并用获取食物,历尽坎坷与艰难几乎变成了一个茹毛饮血的野人。直到1708年,他才被一个名叫罗杰斯的航海家发现并带回英国。这则奇闻在社会上轰动一时,也引起笛福很大兴趣,于是他就以塞尔柯克的遭遇为素材,经精心的艺术加工,创作了这部闻名世界的杰作。经过艺术加工之后的鲁滨逊,已不完全是一个水手,而是个以海外贸易为自己事业的商人。在作为全书重心的荒岛故事中,笛福也是完全用新兴资产阶级的观点来提炼的。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之久,然而并没有变成一个穴居野人,始终在物质和精神上保持了一个文明人的面貌。最后,笛福还给主人公一个历尽艰辛后终于脱险并成为巨富的理想结局。从素材到作品,从原型到小说中的人物,作者都赋予主人公以新兴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借此充分体现了他那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2、具体、详实的背景描写详实而精确的背景描写是笛福实现小说与现实一致的有效手段。其一,他用真实的时间和地点作为故事的叙述背景,并以实践作为贯穿整个叙事过程的链条,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他精确地将人物放置到现实社会的某一特定的时空中,使读者无法对它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其二,他重视对事件过程的描写及具体物件的罗列,尤其是精细的账目,精确的财产记录、详尽的盈亏账目的罗列等。这显然与笛福本书序言中的“事实的忠实记录述中不厌其烦的反复提及上述物件。同时,他对鲁滨逊取物过程的惊险和艰难也大加渲染,但却未曾花一丝笔墨来描述一下这些物件的具体形状和色彩,显然,这样的描写符合鲁滨逊这一典型人物特征。3、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鲁滨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贯穿全文,完全按照“我”在实际时空中的行动和感觉来叙述故事,没有刻意的悬念、激烈的冲突和完美的结局。这种创作手法使读者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介入其中,身临其境,使读者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叙述者的行为和内心感受,从而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亲切感和说服力。在叙述视角上,笛福还综合了流浪汉小说叙事视角的基本特征和清教徒撰写心灵自传时常采用的叙事视角的基本特征。前者以第一人称叙事方式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叙述的重心大部分落在对外部世界具体事物的描绘上,特别强调对生活的物质层面如饮食起居、劳作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对各种生存状况的描写;后者同样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但叙述的重心却是基督徒的自我心灵感受,尤其是对上帝的感受。笛福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使读者领略到主人公兼叙述者的外部感受,又体会到他们真切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在这部小说中的运用是恰如其分、真实自然的。4、具体的行动描写与真实的细节描写 一部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往往是离不了用人物的真实行动和真实的细节来刻划人物性格的。“真实的细节是艺术形象的细胞,它们都是表现典型性格,为典型化服务的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10]笛福正是运用了这样的艺术手段造成作品的强烈真实感,使读者既感到鲁滨逊是个罕见的人,同时又觉得在他的处境下他的所作所为是真实自然的。像他的父亲一样,不需花少劳动,不必担什么风险,就可以过上比较舒适的日子。但是,他那不安于现状的性格决定了他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去实现自己遨游四海的梦想第一次航海经历的海上风暴,虽然也曾使他动摇过,但不久非洲海岸的成功冒险,则使他更坚定了再次出海的信心,反而使他产生了“anirresistiblereluctancecontinuedtogoinghome.”[12](一种对家不可抗拒的厌恶)。他第三次航海到了巴西,然而蒸蒸日上的种植园并不能使他满足。那动荡险恶的海上生涯使他神往,那未经开拓的西非洲对他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于是“Iwashurriedonandobeyedblindlythedictatesofmyfancyratherthanmyreason.”[13]与人合伙置船远航,而正是在这次航行中,他幸免遇难,流落荒岛。在杳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逊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当一个人孤零地面对这种可怕处境时,鲁滨逊并不因绝望而坐以待毙。他认为“Itwasinvaintositstillandwishforwhatwasnottobehad.”[14]用双手去干、去开辟,对他来说才是真理。因此,“IresolvedtofalltoworkwiththeseandflungasmanyofthemoverboardasIcouldmanagefortheirweight.”[15]所以当风浪又把破船卷走时,他感到心里坦然了。从船上获得那些文明社会的产物后,鲁滨逊并单的坐享其成,因为他明白,仅有这些并不富裕的物资储备,他还不能完全过上文明人的生生存。他伐树造屋、种植庄稼、驯养牲畜、取土制陶,而且还建起了两处住所,饲养了大批的山羊,开辟了大片的粮田,储藏了丰富的粮食,使自己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斗争,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生存,更是为了攫取和占有岛上的一切,作岛上的主宰。当他站在山头眺望时,占有意识油然而起“Thiswasallmyown.”[16]他还多次把荒岛称作我的小王国”,视作自己的“新殖民地”。在救了星期五之后,便自然而然地把他视为自己的“奴隶”,至于他后来救的西班牙人,则被视作是“臣民”了。后来回到荒岛上,他俨然以“统治者”的身份自居。在他结束28年荒岛生活离去之前,还再三诫谕他的“臣民”,“Whileyoustayonthisislandwithme,youwillnotpretendtoanyauthorityhere,…andinthemeantime,begovernedbymyorders.”[17]作者通过这些详实的人物行动和真实的细节描写,活脱脱地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资产阶级的典型。他具有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不畏惧、不悲观失望,也对生活不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地去战胜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目的。这些真真切切的行为描写充分体现了鲁滨逊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他的阶级本质,不愧为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5、小说语言特色为了营造小说的真实感,笛福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笛福的语言时常被他同时代一些文人墨客指责为“问题卑下”、“表达枯燥”,对此,笛福的回答是:“至于语言,我已经使本书的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格式而不求文体谨严藻饰,我宁愿按照随笔短论的性质采用轻松灵活的笔法,而不想曲意追求文字的完美。”[18]这种“语言符合于文章内容”的宗旨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部小说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不仅没有标明章节,而且头、身、尾的界限也不明显,仿佛是未经任何构思训练的叙述者讲述的故事。所有的经历一古脑儿倾倒出来,不给听众留下一丝喘息的间隙。这种创作手法虽然给读者增添了不少的麻烦,但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一个普通叙述者的口吻。为了使小说的语言通俗易懂,叙述流畅,笛福一反古典主义精雕细刻的文笔,大胆地运用活的口语进行写作。小说中类似日常口语式的同语反复、叙事重复、罗嗦冗长、平铺直叙、措词简单等文体现象,完全符合一个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叙事者的口吻。同时,笛福认为小说是“对整个世界说话”,[19]小说的语言是“用来跟五百个各式各样的中等才能的人讲话而为他们全体所了解,而且所了解的意义正合说话人希望表达的意义” 。[20]因而,通俗易懂、清楚明了的语言特色更显这部小说的真实性,这也是笛福在他的小说文体方面的首要追求。娓娓道来的叙述语言,使得这部小说首先在寻找有意义的生活内容的大众的读者中传播开来并继而成为后人了解资产阶级启蒙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观念的一部别具一格的百科全书。二、小结及其小说中现实主义创作的局限总之,不论从小说“取之于现实”的素材,还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具体行为、细节描写,不论是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还是小说通俗易懂、清楚明了的语言特色,我们都可清楚地看到作者的匠心———为我们塑造一个栩栩如生的、适时而生的新兴资产阶级典型,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真真切切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精神面貌。然而,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较早的作品,它在艺术手法上难免不足之处。如结构比较松散、平铺直叙,表达上不够精炼,描写虽细致但有重复罗嗦,有些情节落于俗套等。次要人物中,仅“星期五”给人留下了一些印象,其他都缺少个性,像活道具一般,用过便弃置一旁。凡此种种都表现出英国早期现实主义小说在术手法上不够完美、精到的痕迹。至于小说用不少笔墨来突出渲染鲁滨逊对上帝的虔诚,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反应。18世纪文学虽然在“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摒弃古典文学的神话、宗教传统,但时不时地自然流露也不足为怪,况且笛福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宗教世俗化倾向已十分明显。其主人公鲁滨逊在信奉基督教,翻阅《圣经》和向上帝作祈祷时已充分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功利目的。宗教已不再是一种虔诚的信仰,而是21成为平衡苦闷心理和克服绝望情绪的一种武器。如他在《圣经》中寻找治病的烟草时,说“Ifoundacurebothforsoulandbody.”,[21]但他直到现在为止,“Ihadnotfoundleisure,orsomuchasinclination,tolookinto.”[22]直到做疗法的时候,他才把圣经随意翻开,看到的第一句话即“Callonmeinthedayoftrouble,andIwilldeliver,andthoushallglorifyme.”[23],但他觉得“Thethingwassoremote,soimp-possibleinmyapprehensionofthings.”[24因此,宗教、神话开始逐渐让位于“理性主义”指导下的启蒙文学。但这只是处于其早期发展阶段,不免会有局限。三、现实主义创作的影响尽管,在18世纪初的英国文坛上,反映资产阶级同封建王朝妥协调和的古典主义还占有相当的声势,但是,表达资产阶级进步思潮,体现时代精神的启蒙文学还是适时而生。《鲁滨逊漂流记》即是启蒙文学早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启蒙文学作家非常重视文学对现实社会的功用。他们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把文学从华丽典雅的殿堂或虚构荒诞的迷宫拉到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中;作品中的主人公已不再是王公贵族而是普通人,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中下层人物。他们十分重视描写平民形象,努力塑造资产阶级的英雄典型和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他们通过对这些中下层人物的生活世界的真实反映,来抨击封建制度,宣传革命思想。追根溯源,笛福即是第一位受启蒙思想之影响,有意识的将文学创作的对象确定为真实生活世界之第一人,他也是英国文学史上启蒙文学最早的代表之一。在启蒙文学的影响下,在笛福生活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历史时代,加之作者多年创作过程中练就的对生活深刻而准确的洞察力,使笛福在创作中完全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化的创作模式,从最贴近生活的中下层人民群众寻找创作的对象。而且小说中所创作的人物形象都是对生活进行艺术的选择、提炼、概括的并赋予时代特色的典型化人物形象,典型化人物形象的行为、性格、语言等始终具有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典型人物塑造的真实性方面,作者同时采取了一些符合人物身份、地位、行为、性格特点等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的重要手法,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与读者产生真真切切的心灵沟通,从而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开创,亦是《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真切地体会到,笛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后的大批现实主义作家,尤其是对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它在发展初期,不免会有某些方面的局限,但在文学发展史上,它开辟了新道路,书写了新篇章。因此,笛福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者的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