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于永正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月光曲 于永正

ID:966445

大小:58.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于永正《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室里响起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声音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师:(深沉地)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月光曲》。(板书:月光曲。稍片刻,琴声渐止。)《月光曲》怎样谱成的呢?这,还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请打开书,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家听听。读的时候,要字字入目,把内容记住。能“过目不忘”才好呢!(板书:字字入目,过目不忘)(学生自由读全文,个个神情专注。)师:看懂了吗?记住了吗?生:(齐)懂了,记住了。师:好。我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讲,就是说,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意讲出来。概括地讲比具体地讲恐怕还难,请你们再读书,思考一下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小声练习练习。(学生默读,思考,各自练习。)师:哪位同学先说?(一男生站起来)其他同学要仔细听,要会听,能听出优点和问题。生: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一年秋天,他来到莱茵河一个小镇上演出。一天晚上,他在一条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地从一所茅屋里传来钢琴声。弹得正是他的曲子。他走到门口,听到屋里有两个人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要是能听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该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惜入场券太贵!咱们买不起。”贝多芬听了很激动,走进屋,为兄妹俩弹了姑娘刚才弹得那首曲子。姑娘一听弹得这么好听,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回答,又为他们弹了一首曲子,嗯,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师:他讲得怎么样?生:老师要求讲传说,开头那句话可以不要。就从“一年秋天”开始讲。师:你很会听。(对全班学生)同学们,大家都要像他这样,要专心地听别人讲话。(对发言的同学)你请坐。生:我还没有说完呢!(笑声)师:对不起,请接着说。生:兄妹俩的对话,我觉得不可能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师:你的意思是——生:我觉得这样说就不符合您的要求应该这么说:“贝多芬走到门口,听见里面有两个人谈话。从兄妹二人的谈话中,他知道,他们非常喜欢音乐,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票。师:(非常高兴地)你真是好样的!把对话改成叙述,多简洁!——你说完了吗?生:说完了。(笑声)师:请坐。(笑声)谁还有意见? 生:后半部分说得比较好。不过,姑娘说的那句话,那句“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也不应该要,可以去掉。师:说得有道理。生:我觉得贝多芬回客店记曲子还得要,不然的话……师:你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说下去。别紧张,想一想,我知道你心里很明白。(不少学生举手要求替该生说。)师:很多同学想帮你,但是,这次机会我还是想留给你。生:(该生终于想好了)不然的话,这首曲子人家会觉得早就创作好了。师:(高兴地)你听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弹奏的,是他为穷兄妹二人的精神所感动,面对清幽的月光,激情来了,而弹出了的,不是事先有的。是他回到客店才把弹的曲子整理出来的。因此,“贝多芬回客店整理”这一点必须交代清楚。总而言之,刚才这位同学说得还是比较简洁的——谁再说一遍?(指名简要复述“传说”;这次基本克服了第一位学生的缺点,做到了简明扼要。略。)师:这个传说感人肺腑,谁能具体地、生动地讲一下?(学生纷纷举手)师:为了讲得具体而生动,大家再把课文读一遍,把生动的情节、细节记住。看过的东西要努力记住,记住了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有用。(学生细心读课文。有的读读说说。)师:谁来详细地把这个传说说一说?(指名说,略)师:传说动人,这位同学说得也动情。故事会讲了,课文是不是会读了?能不能读出感情来?下边请一位同学读读试试。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看书,注意体会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指名读。)师:(学生读到“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时)请停一下。从“断断续续”这个词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板书:断断续续)生:因为离得远,有时听得见,有时听不见。师:是这样吗?再读读,再想想。生:从这个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琴弹得不熟练。因为下面说了,姑娘“总是记不住怎样弹”。师:这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值得学习。他不是孤立地理解词语,而是从全篇考虑,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继续往下读。)师:(学生读完兄妹二人的对话后)请注意,你从“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板书:随便说说)这句话看出来什么?——“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生:从这句话我看出这位姑娘很懂事。师:是的,她很懂事。“懂”什么“事”?他是随便说说的吗?生:不是的,她很想去听音乐会。师:应该说,她很想去参加音乐会。很想去,但是又说是“随便说说”,什么意思? 生:她怕哥哥难过,安慰她哥哥。师:体会得多好!读书就应该这样读,通过字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继续读下文。)师:(当学生读到“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时)请停一下。同学们,读书要仔细,字字入目。请注意这两句话中的“座”、“坐”二字。前面的是座位的座,是表示名称的词;后面的是坐下的坐,是表示动作的,记住它们的区别,用的时候别混淆了。(学生接着往下读。)师:(学生读到“格外清幽”时)大家注意“幽”字的写法,先中间,后两旁(边说边在黑板上示范)当中一竖写长一点,下边的“三框儿”,要写得上宽下窄,否则难看。请大家练一练。(学生练完,继续指名读下文,直至读完。)师:从“苏醒”这个词儿你能看出“陶醉”是什么意思吗?生:听入迷了,什么都忘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师:不错,陶醉在本课就是这个意思,一看下文就明白了。同学们,8、9两节写得最美,最动人,贝多芬的美妙琴声仿佛把兄妹二人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下面请听一听贝多芬的《月光曲》,我想大家一定也会有和兄妹俩同样的美妙的感受。听过之后,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老师放《月光曲》片段。学生静静地听着。)师:多么优美的曲子!大家听过之后,一定会把8、9两节读得声情并茂。(学生试读,指名读,读得很有感情。)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感情很投入。大家都被她的有声有色的朗读陶醉了,忘记了下课。(笑声)这节课拖了近5分钟,现在休息。第二课时师:听了《月光曲》,有了感受,又进行了练习,同学们确实读得很感人。不知咱们班哪位同学胆子比较小,不大敢举手,平时很少在班里站起来读课文?(全班同学推举出一名个子较矮的女同学。)师:(走到她跟前,抚摸着她的肩)我小时候,上课不敢举手,不敢读课文;后来老师鼓励我,慢慢地敢发言了。今天,我给你一次机会,读读8、9两节。你不要紧张,以实际行动告诉同学和老师:我不怕,我会读!来,试一下!(该生读得基本流利,知识声音有点小。)师:今天,你当着100多名老师和50多名同学的面,能读得这么正确、流利,很不简单!好好练习,今后一定会读得更好!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这两节,请听一听播音员朗读的。大家听了,一定会受到启发。(放配有《月光曲》的朗读磁带。示范后,全班学生练读,再指名读,读得更为出色。)师:这两节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一定有人熟读成诵,也就是说,能背下来了吧?(无人举手。)师:是不是不相信自己?自己背背试试;这么美的文章,该背下来。(学生积极地背、读,不到7分钟,多数学生举手,表示会背;老师指名背,背得居然不错。)师:同学们,请看小黑板上的一句话。(出示小黑板)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生:不是,这是比喻,把月光变成银纱。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板书:联想)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仿佛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请读读第9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学生默读第9节,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划出的联想部分句子。)师:找的很对。同学们,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生:是由贝多芬弹的《月光曲》引起的。师:对。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出示小黑板)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的大大的眼睛。师: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生:不美了。师: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辨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这里有一篇短文,现在发给你们,请认真阅读,划出联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了这些句子会怎么样?加上去有什么好处?(发印好的短文。短文如下。)大公鸡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亮得喜人。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拖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得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丽,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学生认真阅读全文,划联想的句子。)师:谁能把划下来的联想的句子读一下?(学生读,互相补充,略。)师: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怎么样?生:如果去掉了“就像醉汉的脸”、“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这些联想的句子,公鸡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了。生:如果去掉了“唱起《早起歌》”和“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这些话,公鸡也就不会那么可爱了。师:体会得非常好!阅读的时候,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学们,我这里还有一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请你们看看,能不能加以补充。荷花 多美的荷花啊!碧绿的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发短文,内容如下。)(学生认真读,认真修改,老师巡视。)师:大多数同学修改好了,有的修改得相当出色。谁来读一读?(于老师请了三个同学读修改过的短文,一篇比一篇精彩。下面是第三篇,现实录与下。)荷花夏天的一个中午,我来到荷花池塘边观赏荷花。碧绿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伞,把池塘挤得满满的。花儿从荷叶的细缝中伸出来,白的,红的,全开的,半开的,婀娜多姿,竞相开放。一阵风吹来,花儿摇动起来,我觉得荷花变成了小姑娘,荷叶变成了她的绿裙子,为我翩翩起舞。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于老师让学生评论文中哪些是联想,从而更进一步知道写文章适当加上联想的好处。于老师指出:把蜻蜓改为落在刚刚长出来的还没有舒展开的尖尖的叶子上,就更符合诗句的原意了。下课前,于老师又将印好的一篇短文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在作文课上,将它认真修改一下,补充上联想的语句。短文如下。)又是一个“优秀”作文发下来了。我打开一看,又是一个“优秀”!“优秀”二字后面还加了一个大大的叹号!张老师批改作文可细了,连一个用错的标点都不放过。我在写人物对话时,由于粗心,少点了一个引号,张老师在旁边用红笔写道:“后边的引号怎么不见了?是谁偷走了?”看了这句话,我顿时觉得脸发烧。张老师从来不吝啬红墨水,总是在好词好句上画上波浪线和圆圆。看着那红色的波浪线,我心里无比激动和兴奋。王湘玲——《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上传:游园丽    更新时间:2011-12-717:45:05读为主线 “文”“言”共生——《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王玲湘  [课前交流]  课前咱们先聊聊,有积累四字词语的习惯吗?关于描写“山”的四字词语,你知道哪些?描写“水”的四字词语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    王之涣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李白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杜甫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陶渊明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生:色彩),歌唱家擅长用——(生:歌声),演奏家擅长用——(生: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xián)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既然是割断琴弦,为什么不用伯牙断弦,而用绝弦呢?  生:用“绝”字,表明更割得更坚决。  师:我们一起来追溯“绝”的小篆写法,(出示:),右下是古代跪坐的人形,右上的是“刀”,左偏旁(糹)是一束丝(不是一根丝),“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一丝不剩。  师:伯牙弹的是古琴,古琴有七根弦,七根弦全断了,才叫——  生:绝弦  师:一根不剩,这就表明他绝不再弹琴了。现代汉语有很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人从此不再交往了,叫做——(生:绝交),著名作家金庸不再写文章了,叫——(生:绝笔)绝笔不是这个意思,是封笔,“封口”的封;电影演员从此不再演电影了,叫——(生:封影)不对,叫“息影”,休息的息……所以,不再弹琴了,叫——(生:绝弦)。  师:理解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7页,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读完了举手示意。  师:还是老师先来范读,给我一点鼓励。(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谁能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听他读准了没有。(指生读)真好,两个语气词都念准了,我们一起读两遍——“哉”“兮”。  师: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男生读、女生再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谁再来读一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尤其注意最后一句。(指名读)  师:你在用心体会停顿。最后一句的“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嗯,言字旁,更准确的是“说”。“世”呢?  生:世界上。  师:理解得好。“谓”“世”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  生:两个词。  师:其实很多时候文言文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叫做单音词。那该怎么停顿呢?你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接龙读。第一遍同学们读,第二遍老师读,第三遍同学们再读。(师生接龙读最后一句)  师:看来,要想读好停顿,我们要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篇文言文中,比如“善”,文中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师:“善”是一个多义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前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两个“善”是好的意思。  师:“善哉”是什么意思?(赞叹、表扬)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怎么赞叹?(好啊!)  师:脱口而出,由衷赞叹,带到句子中,读出强烈的语气。(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还有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心字底,都是“心里想”的意思,找出是哪两个字吗?(志、念)  师:汉字是表意文字,偏旁相同的字大多表示相同的意思。我们把上面三步结合起来,注意字音,注意停顿,注意关键词语的读法,自己试着按这三个要求练习朗读。  (生自由按要求练读)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慢一点,轻一些,注意把握。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根据伯牙和子期的关系选出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生:就是朋友。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师:说得好!“知”字,我们现在一般指“知道不知道”,可是,在古文里,经常表示“熟悉”、“了解”的意思。“知音”就是相互了解很深。  师: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师:当两个人的资料集中展示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  师:是呀,这样两个身份、地位相去甚远的人,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生:是音乐。  生:是古琴。(板:琴)  师: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千里知音一“琴”牵,读——  师:对音乐的共同理解是伯牙和子期成为知音的基础。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这一段中的“峨峨”就是——(高);“洋洋”指的是——(广大);这里的“江”、“河”指的是什么?  师:《伯牙绝弦》最早出自《列子 汤问》,当时的“江”就是指长江,“河”就是指黄河。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  (生略)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子期听懂了,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词形容。(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想看到了高大巍峨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  师: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各读各的,旁若无人地赞叹。开始。  (生练习朗读)  师:谁来心领神会地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一生又读)  师:是这样的铿锵有力、是这样的激情满怀。  (又指几名学生读)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师: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长江、黄河?  生: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长江。  师: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浩瀚奔流的黄河。  师:于是,你满心赞叹——(生读)  生:我看到一望无际、广阔无边的江河。  师:于是,你这样赞叹——(生读)  师: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钟子期都能够懂得,这就是文中写的,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了高山流水的创作背景,你知道伯牙想通过琴声表达怎样的心胸、怎样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师: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达官贵族喝得零丁大醉,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伤心啊,他伤心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指课件)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  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板:情)  师: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高山”、“流水”这千古流传的佳句。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色)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师: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师: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却闻此噩耗,你是怎样的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师:如果你就是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你会说些什么?  (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  师: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这时,伯牙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把所有的琴弦摔断,为什么不再弹琴?  师: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  (一生读)  师:感受到一点痛心。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读——  师:你听得见吗?子期,如今你一走,伯牙所念,无人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琴随你去,心随你碎,读—----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师指课题,生读课题)读——伯牙绝弦  师:这篇课文前后的感情转换很分明,你们发现了从哪一句开始转吗?  师:从开头到“必得之”,都应带着兴高采烈、昂扬的情绪,读到这,稍作较长的停顿后,再用沉痛悲戚的语气读“子期死”一句。我们一起酝酿情绪,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一次诵读全文。  师: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绝弦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