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_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月光曲_教学设计

ID:966389

大小:17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名称月光曲学科语文授课班级六年级授课时数2设计者所属学校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内容:《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地位作用:本组课文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月光曲》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的情感。依据课程标准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本节(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并理解“蜡烛、茅屋、清幽、盲姑娘、琴键”等词语。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在质疑理解、感情朗读、想像写话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了解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过程和方法: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体会音乐家美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学习者特征分析6 一般特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倒是一般,上课听讲认真,爱动脑思考,发言积极大胆,课堂笔记书写整洁、漂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在朗读上,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多数学生能做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理解上,学生习惯良好,阅读的基础上并能做一些摘抄,帮助理解。另外,班级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不能独立理解课文,抓不住中心解决难题。初始能力: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信息素养: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具体描述语句1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茵”读“yīn”,不读“yīng”;“霎”读“shà”,不读“chà”;“粼”的左半部分要范写清楚。“盲”上边一个“亡”,是“无”“没有”的意思,下面一个“目”,没有目,就是瞎子、盲人,这正是“盲”的意思。老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汉字的构字规律对字词进行分析比较。此外,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读准“啊”的变调,如,这首曲子多难弹啊“nɑ”,那有多好啊“uɑ”,弹得多纯熟啊“uɑ”。2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要通过指导,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都应该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在教学第八、九自然段时,让学生先读文,再看图,知道哪些语句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如,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美丽、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在替兄妹俩向不平等的社会提出的抗议,为兄妹俩鸣不平。4生动的语句中感受课文《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6 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运用讲解,创设情境。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教学难点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说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环境要求小学农村远程教学设备。小黑板。相关课件。录音《月光曲》片段教学媒体(资源)选择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1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农远设备生字以及读音注意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G.边播放、边讲解;纠正效果良好。学生反应积极3分钟自制2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范文录音重点段落范文朗读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播放—提问—讲解示范效果良好5分钟下载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PPT视频课文重点段落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播放—讨论—总结理解效果良好8分钟自制4生动的语句中感受课文ppt课文重点语句F..播放—讨论—理解效果良好8分钟自制6 演绎原理,启发思维总结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板书:月光曲听到   听到    听到走近   走进   再弹波涛汹涌——激昂卷起巨浪——明快热爱生活微波粼粼——舒缓教学策略阐述《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细细品读课文,我们要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教学环节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教学媒体(资源)设计意图、依据听写词语,自由说话,引出问题。听写检测,出示ppt解决课文生字词以及难理解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听写,纠正。根据课件扫清文字障碍。Ppt,生字词。检查预习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为学习理解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感情色彩。6 进入问题,自主感悟,感情诵读。出示语断,重点问题。组织讨论,解决问题,理解课文重点。根据老师出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掌握课文故事发生的过程。Ppt,课文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重点,了解课文故事发展的原因,以及体会课文主人公的心里想法。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入情入景,想象写话,欣赏音乐。共读课文,分析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朗读课文,根据老师的幻灯分析重点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Ppt,课文重点句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欣赏《月光曲》片段。总结课文。课件播放《月光曲》片段。总结课文。欣赏,体会。根据老师的总结,归纳,升华。录音《月光曲》片段欣赏,体会。根据老师的总结,归纳,升华。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在读的层次方面,我设计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例如,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盲姑娘听出这是这是贝多芬的演奏,内心的情感。我设计了让孩子对照课文“激动”地读,之后,设问:盲姑娘可能还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疑惑地读,惊讶地读,兴奋地读,这些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更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促进朗读的指导。而且还进行了录音范读指导。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比较模糊,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没有研究的方向。在仔细思考之后,我觉得贝多芬之所以能创作出《月光曲》,是因为盲姑娘和哥哥,深深地触动了他。于是,我在课后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小小地修改,整理出了一个引领全文学习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能创作出《月光曲》?”并且用ppt一直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教学。形成性检测知识点编号学习目标检  测  题的  内容6 1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指读下列词语: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恬静莱茵河霎时间入场券微波粼粼波涛汹涌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景美情深,根据这一特点,指导整篇课文的朗读技巧范读后,全班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师指导纠正。3分清课文中的事物与联想 (1)出示哥哥看到的三幅画面,把意境与文字结合起来朗读。(2)把整段连起来读。读出景色的变化。(3)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他们感受到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4生动的语句中感受课文 师生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段落,感悟交流。语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了琴键。重新回到问题:贝多芬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进一步了解贝多芬,联系上文,想像写话,体会贝多芬内心情感。教学预测、反思我在《月光曲》的教学中,坚持情感处理这一理念。通过读感悟,带着感悟再读。孩子通过读课文,能从字里行间里有所感知,让孩子把其感知再回归到课文,通过读来表达与强调自己的体会,就加深了其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当孩子理解不够到位的时候,教师要通过多媒体范读来强调,让孩子透过声音来感知。在理解兄妹俩对话的时候,我先让孩子自己读,从对话中听出了什么。通过读书反馈,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我让其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比如,一个孩子说她听出了盲姑娘很热爱音乐,让她通过读把盲姑娘热爱音乐体现出来,孩子的读就多了一分体会,多了一分感情色彩,自然就走入了文章,进入了角色。同时,教师只有自己入情入境了,才能引领孩子感情的投入。另外预设的问题我觉得尽量要用语简洁准确,可能一个字的偏差,就导致了孩子的歧义理解。再备课的过程中,我最初设计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原因。”但是,通过几次试讲,都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举手回答的孩子寥寥无几,有的孩子不理解,有的孩子的回答就是通读课文,这个问题太宽泛了。我反复思考这句话,问题就出在这里。经过教导主任的点拨,把问题改成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让她为盲姑娘弹曲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子里行间里去找原因。”并利用ppt幻灯打在荧幕上,并且一直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再后来的试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很快就找到了兄妹俩的对话,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这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到,同样地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