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加入VIP免费下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ID:962003

大小:1.44 MB

页数:29页

时间:2022-03-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联合国人居组织《伊斯坦布尔宣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工商界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方面起关键性的作用。他们的政策和业务在减少对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革新、发展、应用、转让以及在这方面建立更全面的伙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工商界的工作范畴。工商界应认识到环境管理是公司最高优先事项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决定因素。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同时产生较少废料的技术和过程改进生产系统,是达到商业和工业可持续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联合国《21世纪议程》网新意图打造的“绿色智慧城市”是以“着眼国际化,整合高技术,服务大客户”为出发点的战略深化,是继创业阶段之后全面提升竞争力的长期发展战略。打造“绿色智慧城市”既是网新集团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新贡献,也是网新集团创办人“源自教育、投身科技、回报社会”愿景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的具体体现。——2009网新集团公司业务培训会总结目录:共建绿色智慧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大学教授陈劲访谈录绿色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烟气脱硫解决方案:源头控制工业污染还人类一片洁净天空隧道除尘脱硝:减少汽车尾气危害构建绿色低碳环境绿色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开源节流”建设智能电网新能源智能并网——迎接电力能源变革时代智能电网——构建优化、节能、安全的“智能电网”绿色智慧城市的交通系统基于CBTC的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神经城市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一卡通新“亮点”绿色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谋划“物联网”“市民卡”:便捷生活新方式数字城管:城市高效管家“慈溪模式”有效推动“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绿色智慧的创新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创新科技园管理共建绿色智慧城市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浙江大学教授陈劲访谈录陈劲: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新集团创新管理顾问、管理学专家。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人口将聚集在城市生活工作,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扩大到60%,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50亿,这些数据表明,城市已成为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中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渐深入,工业型城市发展模式带来的粗放型扩张、能源低效率利用等问题,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危机。目前,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0%,与此同时,水资源消耗以及垃圾处理问题也对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有着重大影响。如何通过城市化促进经济高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又能够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构建一个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化都市?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网新集团凭借浙江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和能源管理领域的综合学科优势,联合浙江大学创新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提出绿色智慧城市理念,推动了中国以构建绿色智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发展变革,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创新运营模式和合作模式。作为城市运营规划的创新管理理念,绿色智慧城市对城市管理者从宏观角度规划运营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高度的战略指导意义,绿色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作为城市管理者如何与多方合作走上新型城市化道路,实现多方共赢?带着这些疑问问题,我们走访了绿色智慧城市领域专家——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浙大网新网新集团创新管理顾问陈劲教授,深入剖析绿色智慧城市给城市管理者带来的全新视角。城市之变:从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城市化道路问:面对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环境污染、能源浪费、气候变化等问题不断挑战城市的承载能力,绿色智慧城市的提出对城市管理者改变以往运营管理城市有什么重要的意义?陈:绿色智慧城市关键在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城市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传统的城市化以追求“经济最大化”为发展目标,在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不加任何处理地排放废水、废气,对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而且是一次性的,工业化生产导致空气和水污染、土地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多种资源浪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开始将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作为制造大国,中国的产业结构使中国一直延续着高增长伴着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中国如果不进行新型城市化发展变革,将会出现反城市化的情况,将给资源和能源带来更大的浪费。其次,要运用更加绿色智慧的手段来进行城市化建设。虽然很多城市都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一旦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做出抉择,城市管理者往往都会选择后者。比如目前城市在土地规划、建筑节能、能源利用、绿地规划等方面都不具备系统性,绿色和 智慧技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像南方某发达的大型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不配套,导致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不断流失,影响到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其实是相辅相承的,没有做好城市化,就无法实现工业化目标。还有,应该以长远战略高度来看待新型城市化建设。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区别于以规模化集聚化的城市发展特征,大型、特大型城市将更趋向于分散化、小型化和生态化,中国将进入第二次城市化,前瞻性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将使中国城市不仅仅以规模为发展目标,而是以低碳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一种表现。绿色+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之道问:作为城市运营管理的创新理念,绿色智慧城市有哪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陈:绿色智慧城市区别于西门子的绿色城市和IBM的智慧城市,因为浙江大学在能源、电气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浙大网新长期的产业实践在服务外包、IT协同服务、新能源管理、轨道交通、环保、现代城市建设咨询服务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绿色和智慧的结合更能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特征,是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绿色智慧城市是理念设计与丰富实践的完美结合。绿色智慧城市倡导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实质就是城市的绿色化和信息化,绿色是核心,智慧是支撑,以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运用先进的清洁技术、节能技术、信息技术和建设开发的创新模式,从而改变或完善城市生产消费、管理决策和资源利用等体系,构建一个生态高效、信息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化都市。绿色智慧城市的发展途径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从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市运营管理、人居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绿色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表现在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利用,如隧道除尘脱硝系统、电厂脱硫技术、新能源智能并网等,使城市资源可以得到有效的可重复利用,使城市废水、废气得到科技处理,提升环境质量。目前,绿色智慧城市的理念已经在世界各领域成功运用。比如智能建筑和光伏建筑,在世博会上的多个国家馆已经成功的应用展示,像英国伦敦的零碳社区、法国阿尔萨斯的水幕太阳墙,还有德国弗莱堡的生态建筑,这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建筑理念,通过太阳能光伏组件与建筑材料合为一体,建筑物的门窗、外墙和屋顶皆能通过日照产生无污染的“绿电”,整座建筑成了无污染的“发电机”。从这种途径获得的清洁电能不仅可供建筑本身使用,还可以输入城市电网,进入千家万户。绿色智慧城市理念设计先行,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问:目前,浙江大学与网新集团在绿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上有哪些重要研究和产业化课题?陈:刚才提到的能源、电气工程、信息技术等浙江大学的优势学科,都与浙大网新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通过网新中央研究院,在新能源、环保节能、金融信息化、轨道交通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产业化,并合作成立了浙大-网新国际能源与资源战略发展研究中心、金融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在超高效率脱硫重大专项、数字铁路、智能电网、轨道信号系统等一批前瞻性科研项目上展开全面深入的合作。目前,浙江大学联合网新集团已经与浙江省舟山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绿色智慧城 市,通过对舟山市基于绿色智慧城市的理念设计、战略规划和合作共建,逐步在舟山市内打造若干个我国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示范工程,提高城市人居生活质量,创新城市运营管理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兴高科技产业、高端科技人才落户舟山,提高舟山的创新能力和经济活力,促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从理念设计、整体规划、重点工程共建、课题合作上开展与城市管理者的战略合作是绿色智慧城市的合作模式,城市将从“管理”向“运营”转变,提高城市竞争力。泛浙大体系的浙大网新集团为城市创新创造一个可持性发展的平台,国内外投资者可以寻求更有价值的投资项目,城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营城市,城市的居民们可以安居乐业,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真正实现政府、企业、投资者、市民的多方共赢。问:在绿色智慧城市的推进上,陈老师刚才提到了一些非常好的战略合作模式,那么作为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之一,网新集团如何推进绿色智慧城市战略,有什么好的建议?陈:首先应该从城市创新的现实需求出发,不断积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竞争力。浙大网新在信息技术、环保工程、能源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非常多的产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实力。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今后,应该抓住目前城市建设的现实紧迫需求,从市场上找技术机会,通过技术来推动市场发展,走市场和技术协同演进的战略推进模式。其次,还应该再进一步整合产学研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浙大网新集团源自高校,紧邻城市文明建设的脑库,属于泛浙大体系的重要功能单位。近几年网新集团在推动高校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今后还应该进一步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创造为城市创新服务的大平台、大项目,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进程中实现集团战略。如网新集团的科技地产事业部,就是基于绿色和智慧的设计理念,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的城市空间创新管理的新模式,为城市创新和绿色智慧城市建设搭建了平台,创造了途径。最后,浙大网新集团还需要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广泛地与相关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政府是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作为建设主体的浙大网新集团,应该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城市的需求,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在绿色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未来将是更加强调开放、突出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浙大网新集团目前已经与微软、道富、思科等许多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有助于产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在“政产学研跨”的开放式创新体系下,构筑市场反应快、技术实力强、运作效率高、建设成效好的商业模式,会有助于推进战略落地。未来的十年或者是二十年,是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和繁荣期,浙大网新集团面向国家创新战略,积极苦练内功,构筑核心竞争力,必将能够抓住市场机遇,在社会贡献中实现集团的跨越式发展,与战略合作伙伴一起开创中国的绿色智慧城市建设事业。绿色智慧城市的生态环境烟气脱硫解决方案:源头控制工业污染还人类一片洁净天空 在环保领域,网新集团在城市空气、液体、固体等污染物治理方面展开创新型的技术研究和创新运营模式,积极走在中国低碳环保行业前列。通过利用绿色技术,网新集团致力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顺应国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政策,使人类、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得到三方共赢。网新与环保相融,与绿色随行。随着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财富,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同时也导致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呼声。低碳、绿色经济正成为推进全球发展的新模式,经济发展不仅是数据上的经济增长,更是有质量、有效率、环境友好的绿色增长。那么,何以促成这种绿色增长?何为驱动绿色经济的重要引擎?在所有的挑战与质疑中,也是在对机遇的谋求和把握中,绿色技术“临危”受命,成为日益醒目的焦点。利用绿色技术防治空气污染更是重中之重。地球是宇宙的绿洲,它赐给我们蓝色的天空、洁净大气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它是一颗罕见的“孕育了生命的星球”。如今,因为人类的行为这绿洲已经伤痕累累……大气污染挑战人类生存环境“底线”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人为地向大气中持续排放的物质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引起大气成分发生急剧的变化。当大气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质达到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长以及气象气候产生危害的时候,我们就说大气受了污染。大气污染源就是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燃烧污染、交通运输废气污染等。大气污染带来的有害物质正逐渐危害着人类健康,腐蚀农作物、改变全球气候,特别是在城市里,这种危害离我们越来越近。特别是工业污染,它是产生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大量的燃煤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炼油厂、以硫为原料化工厂的建立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化物、碳化合物等。其中有的是烟尘,有的是气体。烟气脱硫还人类一片洁净的天空如何从源头上控制工业污染,减轻工业制造对大气造成的危害,也成为国家关注和践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和政策法规的要点。2002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技术政策为我国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排放污染提供了技术导向和技术支持;2002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为配合国家政策、顺应社会发展需求,为人类改善生存环境贡献力量,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网新集团于2003年开始跨入烟气脱硫技术研发的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网新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众和机电拥有全面的烟气脱硫解决方案,位居中国烟气脱硫装机工程容量第四位。通过在国内大量的工程实践,众和机电不仅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同时也逐步具备了承接国际脱硫业务的技术服务能力,2008年中标保加利亚脱硫大单,机电业务成功迈入国际市场。烟气脱硫是指通过某些特定的工程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技术除去烟气中的以SO2为主的有害物质的过程,减少有害物排放,避免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的形成。烟气脱硫技术是目前唯一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脱硫方式,大量应用于排放硫化合物的污染源。它也可以作为绿色技术的一大典型,指引各个领域绿色技术的蓬勃发展。 脱硫技术的运用,是对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技术,对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保护人类健康与动植物的自然生长,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长远发展意义匪浅。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WFGD)是网新集团全面的烟气脱硫解决方案中的一种,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脱出影响空气污染指数的主要物质二氧化硫(SO2),对改善大气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采用价廉易得的石灰石作为脱硫剂,石灰经过破碎磨细成粉状与水混合搅拌制成吸收浆液。当采用石灰为吸收剂时,石灰粉经过消化处理后加水搅拌制成吸收浆液。在吸收塔内吸收浆液与烟气接触混合,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氢氧化钙以及鼓入的空气发生化学反应,最终的反应产物为石膏。同时能够去除烟气中的其他杂质。脱硫后的烟气经过除雾器去除带出的细小的液滴,经过热交换器加热升温后排出烟囱,脱硫石膏经过脱水装置脱水后回收。文/范文敏(网新机电)戴尚莉(网新机电)网新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是完全自主开发的技术:1、采用数字可视化工具对吸收塔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吸收塔参数及结构,提高设计效率。经优化设计的脱硫塔,运行稳定,维护方便,安全可靠,脱硫效率大于95%。 1、采用我们的专利技术《下弯式导向喷淋管系喷淋装置》(专利号:200720108954.X),使喷淋区气液充分接触,提高脱硫塔脱硫效率。3、利用网新集团物料平衡软件系统对吸收塔内的烟气分配进行优化,尽量使烟气在吸收塔内均匀分布,降低烟气从塔壁的侧漏,提高吸收塔对于污染成分的吸收率。 4、多组分协同脱除是网新集团正在进行研发的新技术。目前,我国仅对SO2和NOx的排放制定了严格的国家相关标准,但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然对其它污染物,如Hg等的排放进行控制。对于电站锅炉而言,多种污染物控制一体化技术比单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组合有着高得多的性价比,不仅经济性上有优势,而且对于系统稳定性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基于现有的湿法烟气脱硫(WFGD)系统,通过添加剂实现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技术对于我国大量仅安装了脱硫装置,但是尚未安装脱硝、除汞装置的电站来说更具有经济优势。更低耗能的技术,能大大提高效率,必定将取代先前技术。在环保领域,网新集团将在城市空气、液体、固体等污染物治理方面展开创新型的技术研究和创新运营模式,积极走在中国低碳环保行业前列。通过利用绿色技术,网新集团致力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顺应国家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政策,使人类、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得到三方共赢,网新与环保相融,与绿色随行。隧道除尘脱硝减少汽车尾气危害构建绿色低碳环境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尤其在隧道内,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汽车尾气等有害物质很难得到有效地排放,污染物种类又繁多,对隧道中行进的人体有着更为严重的危害。中科院研究机构的有关实验表明:隧道空气中的颗粒物会引发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一氧化碳使人出现头痛、昏睡、失去平衡等症状;碳氢化合物能够致畸、致癌、致突变,并引发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可损害视觉、呼吸系统,引起窒息,同时可导致酸雨,引发光化学烟雾。如果不对隧道中空气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和治理,将会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目前国内外隧道废气排放可以分为以下三种:1)废气直排式:即不经任何处理经峒口或排风井直接排至大气;2)废气经过除尘后排至大气; 3)废气经过除尘、去除NOx、CO、SO2后排至大气或排入隧道内重新利用,不需要高风井。其中最广泛采用的是前两种方案,从事第三种方案研究的国家不多,日本的技术产品比较成熟,网新集团和拥有隧道除尘脱硝技术专利的日本富士电机系统株式会社和日本西松建设株式会社在此领域展开合作,为建设节能环保型隧道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网新集团的隧道空气净化设备按照国家标准分为两类:(一)去除颗粒物的静电除尘设备:静电除尘设备是一种利用高压静电力将气体中的颗粒物与空气分离的除尘设备。从原理上分为气体电离、颗粒物荷电、收尘及清灰等四个阶段。含尘气体通过高压电场时,气体电离产生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当含尘气体通过存在大量离子及电子的空间时,离子和电子会附着在颗粒物上,在电场力的作用下,荷电颗粒物向其极性相反的方向运动,附着在电极板上,最后通过清灰,排除灰尘。(二)处理NOx、CO的生化处理设备:物理化学净化设备可将隧道排放废气中的NOx转化成无害的无机盐类,此技术设备去除废气中的NOx、CO和有机挥发物等,减少隧道废气污染大气环境。网新集团结合国内道路交通特点,开发的技术和设备具有净化效果稳定、去除率高的特点。此项技术网新集团面向全国新建高速公路,重点为3KM以上长距离隧道解决通风换气难题。隧道换气方式主要有横向式、半横向式、纵向式。将纵向换气方式与电除尘装置(ElectrostaticPrecipitator:ESP)并用,设置ESP,既可以除去大气颗粒物(PM),改善隧道内部驾驶员的视野和空气质量,也能减少排气竖井的设置数量,从而降低隧道建设成本。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隧道通风井日益增多,通常都位于人口稠密地区,排放的尾气不仅对周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高大的通风井影响市容美观。网新集团结合了日本富士和日本西松的技术,将部分技术和产品进行国产化,不仅让通风井排放废气经电除尘系统处理后进入脱硝系统处理,达标排放,而且大大降低了对通风井建设高度的要求,满足环境达标排放和环境质量要求,最主要还是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让隧道附近的居民免受汽车尾气的困扰。文/郑高柱(网新系统)马其浩(网新集团)绿色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开源节流”建设智能电网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中国经济仍然奇迹般地保持高速发展,伴随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经济主体对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攀升,相比于经济发展趋缓甚至停滞不前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对电力能源需求仍旧属于增量市场。然而,据统计,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约80%来自煤电,由于需求侧的预测度和电网管理手段不足,使电网调度难以实现优化、节能、安全,导致大量发电机组发电煤耗损失巨大,如果按每千瓦平均损失20克计算,相当于每年浪费7676万吨原煤。煤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目共睹,随着人类的不断开采及利用,传统能源开始枯竭,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健康,电力能源的清洁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天然气等新能源接入在电网中的比例日益迫切。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中国如何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实现哥本哈根的节能减排的承诺,如何通过新能源智能并网技术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如何在电网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且日益复杂化的前提下,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调度的及时性实现节能降耗和环保 的目的。“智能电网”建设是对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整合。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网新集团凭借浙大-网新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平台,在“智能电网”建设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网新集团将先进的电力能源技术与现代能源管理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针对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电网“两头薄弱”等问题,提出电力能源开发“开源节流”的思路,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和节能减排为核心的能源管理体系。从开源的角度,网新集团领先的“新能源智能并网技术”是引领电力能源革命的核心,将改变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确保风力、太阳能、潮流能等发电的稳定性,是建设“智能电网”、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前提和保障。从节流的角度,网新集团最大化智能电网的核心价值,加强电网系统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共六个环节的运行管理水平,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配网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快速响应事故,实现节能减排。开源新能源智能并网——迎接电力能源变革时代这是一个新能源变革的时代。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及能源短缺问题迫使人们努力寻找和开发新能源,以求得可持续发展和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取优势地位。自然而然地,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各种可再生的替代能源——风能和太阳能、潮流能等。但是,自然界中能源极不稳定,比如说风时有时无,时大时小;天气阴晴导致太阳日照也随时改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新能源虽然无穷无尽,但是极不稳定,形成的新能源电力波动幅度大,无法进入我们的电网。如何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的不稳定性正成为全世界新能源运用的重大课题。风电由于发电的不稳定性,对电网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被电网戏称为“垃圾电”,近年因国家给大发电公司规定了配额而获得迅猛发展,但发出来的电上不了网却给下决心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发电的中国政府制造了麻烦。相关数据表明:近五年来,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增长,发电侧风电装机容量指标早已提前完成,而输电侧电网企业收购上网却止步不前。截至2009年,风电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85%,而上网风电却仅占总电量的0.75%。目前国内即使上网的风电,也不能够做到“智能,平滑”上网。如何稳定地运用新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提高新能源发电运营及上网,迫在眉睫。网新集团基于并网的技术路径,是通过针对电网调度的余额不足,发送控制指令给风光储控制系统,同时结合风电、光电并网的相关技术要求(如有功/无功控制要求,电能质量控制要求,低电压穿越要求),对风光储系统进行综合控制。 如图:智能并网核心组成系统以风力发电智能并网为例,当风力发电机组输出的功率有波动时,电力稳定化系统将监测到这种波动,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控制储能系统,储能系统通过充放电来发出或吸收功率以平抑功率波动,这样使得合成的总功率(风电机组的输出功率和电力稳定化系统的输出功率之和),也就是并入电网的功率是稳定的。通过混合储能解决风能的不稳定性,减轻其对电网的冲力,使智能风电并网稳定化,最终实现风能有多少能量就发多少电,多存少补,实现智能并网。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实现了储能系统与风力发电系统甚至包含光伏发电系统的协调,不仅有效减小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电网的冲击和影响,还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对增强风力发电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内风力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项目周边风资源和光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破解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运行的技术瓶颈,促进电网对大规模新能源接纳和调度控制的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开展风力发电,不仅原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又是清洁环保的能源发电;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又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真正地实现了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的宗旨。网新集团新能源智能并网的解决方案,将凭借雄厚的技术资源后盾,及强大的市 场号召力,为推动新能源发展,以及建设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节流智能电网——构建优化、节能、安全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已经成为当前电力信息化领域最令人关注的焦点,在智能电网框架下,电力系统已经不再是专业的名词,而是变成由电力专业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管理系统等相关专业技术共同组成的综合体。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将使得新能源、家电等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网新集团智能电网解决方案将建立一个集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于一体的全新的电网,实现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智能电网”:通过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实现高效的电网资产管理;应用配网自动化系统快速响应用电事故;通过实施电能质量管理系统,确保用户供电品质,提高用户用电体验。最终实现提高电力资产的利用率,提升用户用电效率和电能质量,实现节能降耗和环保的目的,据悉,“智能电网”解决方案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15-20%、提高设备使用率20-30%、减少设备停运时间10-20%、降低运行维护成本20-35%。城市快速增长对电力基础设施提出了规划和建设的要求,网新集团运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实现资产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实现前瞻性的方案设计和设备选型。同时,在保障城市电网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上,网新集团通过实施状态检修等先进的资产维修理念,结合EAM管理系统,实现高效的资产维护,从而提升设备可靠性,同时减低综合运维成本。通过实施停电计划优化管理系统,优化电网运行,减少停电时间。构建“智能电网”更在于对电力事故的快速响应,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一分钟的电力事故就意味着上千万的经济损失。网新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浙大网新的主力企业快威科技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响应供电事故,运用集成的配网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快速的事故响应,缩短电力故障停运时间,第一时间恢复正常的电力供应。在快威科技,我们了解到“智能电网”解决方案中的配网自动化系统如何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电力事故。工作人员向我们生动地演示了从电力事故现场报修,到后台生产指挥调度中心查看相关的配电网络拓扑,调度人员迅速调整电力运行方式,并迅速电话通知最近的检修队伍,通过系统下达检修任务,现场的检修人员通过PDA作业终端接收工作任务,并迅速编制现场作业方案,赶到故障现场进行抢修的整个过程,这些工作通过企业资产管理(EAM)、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迅速故障定位,SCADA/EMS配网自动化的运行调度可以迅速地传送到终端作业人员手中的移动终端机上。据悉,智能终端机可以准确地向终端作业人员传递故障来源,使响应事故的效率大为提高。据悉,通过有效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可以快速响应供电事故,有效恢复系统运行,减少配电系统停运时间。日本东京电力通过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使其平均停电时间仅为2分钟。文/靖桂花(网新创新)岳一丹(网新集团)郑倩(网新科技) 绿色智慧城市的交通系统基于CBTC的智能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神经世界在发展,中国在进步,随着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交通日益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绿色环保、高效安全的轨道交通系统逐渐成为城市走向现代化的突破口。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日益发展,网新集团立足高科技,用创新的理念,智能的控制技术,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高效营运的金钥匙,将市民、社区和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成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桥梁。2010年10月,沈阳的市民们将迎来一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沈阳地铁1号线于国庆期间全线运营开通。作为一条新建的地铁线,沈阳地铁1号线采用了由网新集团承建的业界最先进的CBTC信号系统,开通后地铁运输能力可高达每日200万人次,最终实现沈阳地铁“绿色地铁、科技地铁”的目标,沈阳的市民们也将享受到地铁所带来的便捷高效的都市生活。一样的地铁不一样的行车密度和等候时间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忙碌的上班族最大的愿望就是尽量减少上班路程中浪费的时间,但是每当早晚高峰,哪怕拥有多条地铁线路的城市仍然到处可见人山人海挤地铁的景象,挤上地铁万分艰难,而错过一辆又得等个五六分钟。市民会感到不解,既然都投入那么多资金了,为什么不再多买几列车,缓解下高峰期的窘境呢?这当然不是列车数量的问题,更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安全的问题。传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为了保证地铁列车运行的安全,必须使列车保持足够的运行间隔。传统的地铁是司机根据信号机的状态指示,驾驶列车行进的。地铁列车速度高、刹车距离长,为了保证列车的安全,就需要信号系统专门对列车的安全运行和调度进行控制和管理。传统的地铁信号系统设计和实现基于固定闭塞,即根据运行设计要求,将线路划分成若干固定的、互不重叠的闭塞区域(如下图)。列车进入一个闭塞区间时,该区间必须是清空的,最快也需要4、5分钟才能允许下一趟列车进入。这样,地铁行车就有了一定的间隔或密度限制。因此,地铁的行车密度和整体运力取决于信号系统控制技术。多买列车,也不能改变等车的间隔时间。网新集团与国外知名信号控制产品供应商合作,为国内地铁提供先进成熟的基于CBTC的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采用CBTC系统可以大大缩短行车间隔,最小设计行车间隔可达90秒,行车密度是传统信号系统的3-4倍。因此,CBTC系统大幅降低了候车时间。同时,基于不间断的双向通信,CBTC信号系统使地铁运营更安全可靠,提升了乘车的便捷性和舒适度。CBTC信号系统让地铁拥有“智能神经” 网新集团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以其高可靠性、高性能、高成熟度已经获得业内的高度认可,近年来,网新集团相继中标沈阳、成都、西安、深圳、杭州等地铁信号系统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目前,网新集团正在为全国以下城市轨道交通信号项目进行设备的安装和设备的调试(其中2010年10月1日,沈阳地铁1号线、成都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开通运营):沈阳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正线28公里,22座车站,23列车)沈阳地铁2号线信号系统(正线22公里,19座车站,20列车)成都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正线18公里,16座车站,17列车)深圳地铁3号线信号系统(正线33公里,22座车站,24列车)西安地铁2号线信号系统(正线26公里,21座车站,22列车)杭州地铁1号线信号系统(正线54公里,33座车站,48列车)网新集团旗下众合轨道交通的CBTC技术是未来城轨控制的发展方向,是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该系统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能自动检测相邻列车的位置,并主动调整前后间隔,能“感觉”到乘客的流量然后对行车间隔进行调节;还能快速诊断和排除自身的故障。网新集团CBTC列车控制系统的特点如下:高效性CBTC系统采用先进的“移动闭塞机制”,通过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不间断的双向通信,可以根据列车实时的速度和位置动态计算列车的最大制动保护安全距离,并向列车进行移动授权。由于保证了列车前后的安全距离,这使列车能以较高的速度和较小的间隔进行追踪运行,从而提高行车密度和运营效率。双环冗余网络RPR,为列车和轨旁设备提供不间断双向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支持CBTC列车和非CBTC列车安全混运;模块化的系统设计有利于未来线路功能扩展;中央诊断系统提供系统故障和远程维护功能,简化了现场设备及维护工作,从而提升了地铁运营效率。安全性CBTC系统提供多种手段,保证地铁安全运营。在系统出现故障后,改变运行模式,降级使用信号系统;在信号机出现故障时,自动显示红灯;采用多个设备并行工作的冗余技术,当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外一套设备,对于每一个控制指令都经过多次计算,只有当计算结果一致时才进行输出上述方法的使用,保证了地铁列车运行的安全。(CBTC工作原理图) 城市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城市一卡通的新“亮点”小刘国庆节到某城市旅游,每次坐地铁时都买一张单程票,而正值节假日地铁运营高峰期,往往需要排很久的队。她很羡慕本地人都有一张“市民卡”,可以不用每次都买票乘车了。地铁工作人员告诉她,像她这种情况也可以买一张多次有效的卡,不用每次都排队购票。于是,她买了一张计次票,下次乘地铁就不用再单独买票了。网新集团旗下众合轨道的AFC(AutomaticFareCollection)自动售检票系统SigmaFare让她可以自主完成买票、进站检票、出站验票等程序流程,为她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可以游览更多的景点。SigmaFare系统主要应用于乘客买票、进站检票、出站验票等过程,是地铁营运收入的直接承载系统,也是直接给地铁乘客提供服务的机电系统。SigmaFare的系统架构分为5层:第1层中央清分系统(ACC);第2层线路中央计算机(LC);第3层车站计算机(SC);第4层设备层(自动售票机、人工售票机、验票机、自动检票机等);第5层用户终端(单程票、储值票、公交卡、市民卡、一卡通,卡卡通等)。网新集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igmaFare系统为国内地铁用户提供更方便、更周到的服务,同时将城市交通运营管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网新集团已承建AFC自动售检票系统项目结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关系到一个城市的未来和市民生活品质。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便利性的需求,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CBTC信号系统和AFC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网新集团愿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共同成长,在中国快 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机电系统领域中,成为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文/杨国青(众合轨道)马其浩(网新集团)绿色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搭上“物联网”时代的高速列车——网新集团副总裁、网新创新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梅娟访谈录“物联网”是网新集团“绿色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浙大网新正积极谋划布局“物联网”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2010年7月15日,浙大网新集团物联网事业部正式启动“智能列车项目”。该项目是由铁道部组织,浙大网新、浙大、国内知名公司主体参与,实现以保障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为目标,具有自检测、自诊断、自决策功能的全息化高速列车智能感知系统,被铁道部列为高速列车十大创新项目之一。网新在发展“物联网”领域有哪些技术、资源及管理优势?网新布局“物联网”领域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带着这些疑问,《亿脑》编辑部采访了网新集团副总裁、网新创新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梅娟。问:网新在发展“物联网”领域有哪些技术、资源及管理优势?刘梅娟:背靠浙江大学雄厚的人才储备和科研优势,网新公司充分发挥浙江企业高效转化高新技术为高附加值科技产品的独特能力,在物联网和传感网的产业化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看,浙大网新物联网研发团队在多年的产品研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系统级设备设计经验,设计新产品时不仅考虑微观概念的物联网和传感技术,而且还能从宏观方面把握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和设计物联网、传感网产品,使得整个传感网络更智能、更安全、更可靠;相比于国内其他设备厂家,浙大网新自身掌握着具有国际领先水平RFID芯片设计、读写器研发、电子标签制造、网络、无线通信、智能传感器的核心技术,可以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方案;从公司资源和实力来看,作为一个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高新技术公司,浙大网新集团经营范围涉及软件外包、IT服务、电力、环保、轨道交通、金融服务等各领域,在过去的多个重大国家项目的实施中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网新拥有充足的内外部资源,为管理和支撑大型物联网项目的开发、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问:网新布局“物联网”领域是出于什么样的战略考虑?“物联网”和绿色智慧城市的契合点具体在哪里?刘梅娟:网新自创立之初,一直秉承“着眼国际化、整合高科技、服务大客户”的战略,肩负着“源自教育、投身科技、回报社会”的责任。在过去的10年里,网新在科技创新、IT服务、软件外包、环保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的战略下,网新已将“绿色智慧城市”业务作为中长期的战略目标之一,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市长们建设宜居城市,追求人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追求城市的永续性,在“绿色智慧城市”业务战略下,网新集团将在3G、移动互联网、环保节能、新能源、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诸多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咨询设计、项目建设、运营运维等系列解决方案、 产品与技术服务。“物联网”开发是网新的“绿色智慧城市”中智慧部分的体现,是网新一个新的战略方向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它也是网新各种新型业务拓展的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如RFID,传感器,传感网,传输网络,服务器的业务处理,可以完成不同行业业务处理的智能化提升,从而为其他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问:“物联网”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涉及到各行各业,网新集团“物联网”研究的发展现状怎样?有哪些具体的规划?主要已经涉及到哪些领域?刘梅娟:在物联网和传感网的产业化过程中,网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培养一支超过250人规模的高素养研发队伍,形成了包括RFID芯片设计和开发、读写器研发与制造、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与传感网系统研发、系统集成及咨询在内的完整的RFID产业链,其产品也成功部署于市民服务、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目前已实现的应用有市民一卡通:已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多个省市成功部署,并多次荣获国家家金卡工程金蚂蚁奖,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与浙大合作开发的微气象环境监测设备已成功运行在敦煌莫高窟58个开放洞窟中,通过约190个无线温湿度监测探头,31个无线CO2浓度监测探头和22个无线长距离中继节点,对气象数据进行实时收集,为珍贵文物的保存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目前“物联网”在网新开发中的行业应用包括:智能高速列车、智能高速公路、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物流(含军地)行业应用、船舶、人员电子监管等。问:目前网新已经在电力、轨道交通、食品药品监管、政府协同管理等领域积极了丰富的行业经验,那么在发展“物联网”方面,网新有哪些创新的合作模式和运营模式?采取怎样的扩张战略?刘梅娟:网新创新立足于自身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技术团队,积极对接国家部委承接高新科技大项目,在产业发展占领优势行业和优势市场,树立行业标准,实施“物联网”全产业链扩张战略,通过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为客户提供从咨询设计到建设运维的“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将行业经验快速复制到相邻行业与产业。面向于应用范围最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深远的交通、物流等行业,利用自己的科技和创新优势,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互惠共赢的原则下,大力推动物联网的产业化进程。问:能否介绍一下网新高铁项目的背景?它对网新集团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刘梅娟:智能高速列车项目中“智能”表达了高超的科技与技术含义,它本身被称为中国高速列车的十大技术创新之一。整个智能列车项目由国家铁道部组织,浙大网新、浙大及国内知名公司等主体参与,以保障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为目标,建立起具有自检测、自诊断、自决策功能的全息化高速列车智能感知系统。在项目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基于物联和传感技术,实现高速列车的智能化的“感知”和“决策”。网新之所以能参加这一项目,与网新与铁道部一直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对高速列车所应对的高速度、高密度、长运程、复杂工况环境有着深刻理解密不可分。过去的几年里,网新与其他业内公司合作,积极参与了高速铁路复杂环境下的产品设计和部署,在铁路和高速列车配套设备的设计和开发上积累下宝贵的经验。对于网新而言,智能列车项目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挑战在于,高速列车工况极其复杂,对物联传感设备和系统的性能要求极高,系统的稳定性关系到高速列车和乘客的安全,如何做好这样一个系统,为网新在技术和实施上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机遇在于,智能列车 项目为网新物联网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需求,一旦成功实施,相关物联传感研究成果、针对交通领域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方案和相应的实施经验,将可以直接应用于航空、航海等交通行业,并可逐步向其他相关领域扩展,为整个网新的发展、为中国交通领域智能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网新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看,智能列车项目的成功实施,会直接可带动传感器、网络、基础软件等上下游物联与传感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链,培育起一批为智能列车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持与现代信息服务的新兴企业。谋划“物联网”让市民远离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让我们看到了“食品”变成“毒药”的可怕;而齐二药事件、双黄连事件,又让我们看到了保障药品安全的紧迫性。如何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而采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则是监管部门的不二法门。所以我们看到,在食品、药品、危险品、安全生产等领域,一些采用物联网技术的初级应用逐渐展开。安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物联网相关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比如,对食品、药品、危险品的监管和溯源;对煤矿的地下监控;对生态环境、大气、噪声进行监控以及对濒危动物进行跟踪等。网新集团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平台可以通过药品、食品的“RFID”标签信息,及时了解所需的药品、食品是否存在问题,一经发现,立即通过“医药、食品供应链可视化信息平台”,快速确定问题药品、食品的状态。状态为在生产的,可通知其立即停止生产;状态为在销售的,可通知流通商、药房、药店、超市及时下架;状态为已销售的,将来可结合医保系统、身份证号等联系方式及时与顾客联系。再比如消费者在零售药店或食品商店,可通过“RFID”查询设备读取并查询药品、食品的“来龙去脉”及各种信息。这其实就是“物联网”在食品、药品行业的成功应用。作为“物联网”领域的专家网新集团创新研究院产品总监王勇告诉我们,物联网只是一种理念,落实到技术上可称作传感网,实质上是集成应用标签,即在关键部位嵌入传感器的标签,然后在相关地方布设联网信息汇集平台,进行信息集成处理,最后在后台服务器进行综合处理与反馈。这项技术基本针对高价值或者关键物品和对运输环境或位置等相关信息有要求的情况嵌入相应的标签进行标识。通过嵌入相应的传感器我们可以不停记录信息。然后,在每个关键位置,都会有读取设备获取这些信息,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还能够实时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通过这些重要信息,最终的接收人员或者消费者可以方便地追溯所有相关信息,不仅能全面了解生产、制造、运输每个环节的具体情况,而且还能知道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情况,最终给用户带来便利,对生产、制造、运输过程的参与者来说,同样可以获取宝贵的信息与及时的反馈,最终带来社会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物联网”让食品、药品流通变得更加“透明”,网新集团正致力于运用物联网搭建食品、药品安全性保障体系,为建立食品、药品基于物联网和RFID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提供建设性建议。谋划“物联网”其实,“物联网”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方面的成功案例仅仅是“物联网”应用的冰山一角。“物联网”不仅为食品、药品行业“保驾护航”,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监测、绿色农业、工业监测、健康监测和智能家居等领域都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是网新集团“绿色智慧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网新集团正积极谋划布局“物联网”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网新集团与国家交通部及高校院所合作开发智能列车项目,在智能列车上,分布在列车每个角落的“神经未梢”将准确感知乘客所处列车环境的实时运行状态,并将数据传输至操控平台,一旦列车运行状态有异常倾向或者列车环境出现状况,智能列车将迅速地获取信息,在协同运作平台上智能系统将自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或给相关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提示,同时自动识别装置的全程无缝嵌入系统,乘客只需凭手中的一张车票就能顺利地完成检票、上车、行李托运以及让家人及时获知准确抵达时间,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加安全、方便、快捷的服务。在物流运输行业,通过RFID技术在物流运输中的运用,我们可以随时观测到集装箱在运输途中的状态,防止货物丢失和损坏,也能大大提高铁路集装箱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在库管理方面,RFID也可充分发挥其电子标签穿透性、惟一性的特点,借助嵌在商品内的能发出的无线电波的标签所记录的商品序号、日期等各项目信息,大大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物联网”的发展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曾表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透过表面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我们应该看到它背后真正隐含的是一个国家寻求战略优势的集体意志,这才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网新集团正积极主动开展对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不断地快速突破规模产业化的技术瓶颈,抢占制高点。文/金巍(网新创新物联网事业部)马其浩(网新集团)“市民卡”便捷生活新方式张洁是杭州某家公司的高管,2009年年初,她申领到了杭州“市民卡”,不用再为钱包里装太多的卡而烦恼。以往,张洁的钱包里总是装满了医保卡、健身卡、购物卡、公交卡、电费卡、煤气卡等各种各样的卡,“钱包经常鼓鼓囊囊的,用时让人眼花缭乱,而且还容易丢失。”张洁说。领到“市民卡”后,张洁最大的体会就是少排队少跑腿了,生活也更方便了,她说:“现在不仅可通过银行中的自助设备完成水、电、气、暖、电视、电话等相关费用缴费,还可通过市民卡的服务大厅或各个刷卡终端直接完成相关公用事业费用的查询与缴纳。在日常生活出行中,逛公园可刷卡,坐车也可刷卡,不仅乘公交车,出租车也可轻轻一刷,轻松乘坐,驾驶员在加油站、过收费站也可以一样刷卡消费。”而张洁最讨厌的买东西找零钱的烦恼,也因为市民卡的出现而解决了,这是因为“市民卡”具有一定的小额钱包功能,市民可存取不超过1000元的资金以备日常生活消费所需,资金由银行进行清算。在便利店、小型超市等各种配备有“市民卡”刷卡机具的消费场所直接刷卡消费,再也不用为钱袋里带钱少了不够用,带钱多了不放心而烦恼。另外,张洁发现这张卡还是自己另外一张小型“身份证”,它可以实现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民政等众多功能。市民卡用户在特定的刷卡终端刷卡后,得到身份认证与相关政府服务的参与权限,然后通过国际互联网、短信、信息亭等渠道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市民可以享受到“意见征集”、“市民对话”、“投诉举报”、“表单下载”、“办事指南”、“政策法规查询”、“信息查询”、“网上办税”等政府便民服务。“市民卡”搭建便民一站式服务平台 浙大网新的“市民卡”解决方案率先在杭州推出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据浙大网新“市民卡”项目负责人介绍,市民卡是市政府发放给市民用于办理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和个人电子身份识别的多功能集成电路智能卡。具备以社会保障为代表的政府应用、以城市公交为代表的公用事业应用和以金融电子钱包为代表的商业应用三大功能,广泛用于个人办理公共事务、享受政府服务、电子身份标识、日常消费支付、商业功能加载等领域。尽管与“一卡通”类似的产品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显然,“市民卡”近年来在城市生活中得到更有效的普及推广。市民卡整合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管理、公用事业服务和金融支付结算于一体,进一步推进了“智慧城市”建设,构建更加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为市民们创造更多的便利。“市民卡”助推城市间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市民卡”的应用,推动了政府与市民服务相关共建部门的互联互通,它能使得城市部门之间的数据得到有效共享和协同,不再是过去割裂的信息孤岛,使得城市基础数据更加清晰,因此,将大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同时,以“市民卡”为核心所形成的个人数据交换平台,也为未来与城市的其它基础数据库、应用数据库相关联的交换与互动成为可能,为未来更多的城市公共增值服务提供了数据与协同平台支撑。在“市民卡”的背后,有着网新集团所开发的庞大的后台支撑和协同系统,分布在城市多个部门之间,实时地将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翻译”和协同。“这就是跨行业IT整合能力,”网新软件产业集团副总经理袁征说,“由于不同部门的业务类型、数据类型并不一致,要确保在一张卡上即时更新,对后台支持系统是不小的考验。一方面要求对各个部门业务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要有很好的整合和兼容能力。”市民卡实际上是国内首个面向普通市民开发的IT服务终端产品。此前,IT服务已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在内部各部门之间流程再造、部门协同、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过去由不同领域、部门单个信息化形成的信息孤岛,越来越成为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掣肘。而当前产业升级,客观上也对信息流动、共享和协同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对IT服务的跨行业整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让终端更“简单”,因此“融合”代表了IT服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在“市民卡”IT协同服务上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市场,国内多个城市正在展开计划或投入实施。未来,“市民卡”还将整合更多的社会服务功能,从而有效地开拓IT服务市场,为城市市民提供更多方便的同时,为城市管理者建设“智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吴本林(网新创建)数字城管:城市高效管家“数字城管”快速反应12月15日上午,大庆市东风新村经九路,一个黑洞洞的方形窨井口毫无防护地敞开着,窨井盖不翼而飞。10时30分,一位市民为此拨通了“12319”数字城管中心举报热线。10时35分,负责该区域的数字城管监督员王华来到现场,掏出随身携带的“城管通”手机进行拍照,录写“案件上报表”,通过“城管通”将基本情况和图片信息发送到数字城管监督中心。10时40分,数字城管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数字城管监督员发送回的资料,经过物件对比,确认这个遗失的井盖属于市政管理范围,随即将现场资料传送给市政部门。11时,市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携带窨井盖及相关工具和器材赶到。11时30分,新窨井盖安装完毕。监督员王华再次来到现场进行拍照并上报。从举报窨井盖被盗,到新的窨井盖安装完毕,只花了1个小时。这只是大庆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试运行工作中的一个现场实例。截至2009年12月25日,这套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共采集城市管理问题78231件,立案解决74319件,结案率达到95%,处理问题效率提高了4倍,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打造“平安大庆”奠定了基础。由浙大网新承建的大庆数字城管系统自2007年10月开始正式启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于2008年3月完成系统联调并正式投入试运行。至2008年底,正式投入运行的数字城管系统,已经具备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市民服务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于一体的功能,目前数字城管是一套覆盖全市6个区(县)、100多个行政职能部门以及乡镇、街道办、社区的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与指挥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监督、指挥、执法、处置和评价工作的数字化,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供重要支撑平台。浙大网新数字城管系统是基于城市电子政务专网、无线通讯网,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嵌入式地理信息引擎技术以及WEBGIS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理念为依托建设而成的综合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管理对象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管理监控手段数字化、管理绩效评估数字化”。主要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和数据交换子系统等核心应用系统,同时还包含部件更新子系统、公众信息发布子系统、移动监督子系统、业务短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等拓展应用系统。高效源于创新城管模式大庆市数字城管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国际一流的信息化新技术,是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的整合和创新。具体说来,城市管理新模式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创新管理理念——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大庆数字城管系统采用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是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和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并实现共享,由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这一系统对大庆市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实施了数字管理,将全部管理面积划分为2300个万米单元网格和责任格,并对数字城管实施区域内的道路获取了200万张的部件、街道实景照片,因此在责任格中的每个部件,大到一个停车场,小到一棵行道树、一个果皮箱,一块路牌都有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只要在数据库中输入任意部件的“身份证号”,就能轻松地找到该部件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信息。坐镇数字城管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负担监督、指挥、分派任务等工作。因此,只要群众举报电话打进来,监督中心便会派出监督员前往现场进行核查并建立档案、判断处理等级并移交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监督员发回的视频画面及图片信息,找到受损部件的责任单位,具体落实到有关部门,令其在最短时间内赶到现场。而处置后的市政部件,还须监督员再次核查拍照后才算是圆满完工。在视频技术、无线传输、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对城市管理案件进行建档受理,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派相关责任部门前往处置。创新管理技术——“城管通”无线终端提升定位精确度以往违章占道经营、街头乱摆摊现象,一直令城管队员们头疼不已。因此过去有句话形容城市管理的尴尬:“十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现在,随着数字城管投入使用的数字化城管网络就可以消除管理的盲区,通过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实时视频探头,可随时通过视频信号监控路面、切换市区几个主要十字路口的现场视频画面。同时,在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监控大屏幕上,工作人员通过电脑随时掌握在市区路面巡逻的执法车的工作状况。一旦市民拨打12319热线电话进行举报,指挥中心可以立刻通过GPS执法车辆定位系统搜索到距离该地最近的执法车,并将市民举报情况告知车上队员。目前大庆城管执法局所有的执法车辆全部安装了GPS定位系统,通过指挥中心可实现对执法车辆的监控、定位、指挥、调度,以及时处理有关问题。而城管监督员通过走街串巷,手握装有GPS卫星定位仪的“城管通”,对城市环境进行督查,采集信息,发现和处理问题。哪里发生突发事件,现场就会呈现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为处置事件提供直观的依据,并为公共安全事件的追踪提供有力保障。创新管理体制——监督和指挥两个管理轴心数字城管系统可将城市管理的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通过对各部门城市管理职能的整合,分别建立城市管理监控、评价轴心(即监督中心)和指挥、调度、协调轴心(即城市综合管理部门)。监督中心可下设中队及分队,每个分队负责一个街道的管理范围,最后由每个监督员细分巡查城市网格单元及单元中的城市部件。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则可指挥、调度、协调与城市管理工作有关的所有专业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各有关单位。如此严谨而清晰的工作流程,明确了职责、对象、标准和处理时间,使得不同专业部门的管理资源在空间、时间上高度整合,实现了各级单位之间的协调管理,使部门之间推诿的不良风气得到有效转变,也折射出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数字城管负责人形象地比喻说,现在数字城管就如同把整个城市浓缩成一个井井有条的“家”,家里哪个陈设坏了,哪块墙壁脏了,家里人做错事了,都能及时发现,尽早处理,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化、高效化、精细化、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文/吴本林(网新创建)“慈溪模式”有效推动“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又到每年年检时,慈溪市XX 企业财务部负责人王经理开始着手准备网上年检,如果是在往年,他需要准备一堆资料东奔西走,往往因为一些小疏忽往返工商局和公司之间。然而现在王经理轻松多了,他麻利地插上企业数字证书USBKey,登录慈溪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只用了三、四分钟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工作。同在XX企业市场部门的陆经理最近正与慈溪市另一家企业进行一个项目合作,为了慎重起见,陆经理希望能够详细了解一下这家企业的信用资质。于是陆经理向王经理拿来数字证书登录慈溪信用网进行查询,通过检索陆先生马上就查到该家企业的法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历年年检情况等,这为陆经理决定与该企业开展进一步合作奠定了信用基础。受益的不光光是王经理所在的XX企业,慈溪近16000家拥有数字证书的企业都越来越体验到这种网上一站式办公、信息互联共享的便捷与高效。作为企业数字证书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慈溪市政府为提升企业数字证书的增值服务,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共享,特地牵头搭建了一套数字证书应用支撑平台,布署聚安身份认证系统,在其管辖的慈溪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慈溪信用网、慈溪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各政府部门可通用该数字证书平台,解决以往信息交互时由于身份认证而带来的各类安全问题,这种凭借聚安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数字证书登录识别的“慈溪模式”充分体现了IT协同服务优势,实现慈溪市其他部门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接入,有效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其创新应用模式在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目前,宁波象山、绍兴、台州等地也在积极尝试“慈溪模式”。早在十年前,慈溪市政府就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了政府网络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慈溪内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统一搭建在慈溪市政府网络环境中进行维护管理。这些应用系统通过与法人、自然人的网上互动,向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申报审批业务的信息发布、政策查询、业务咨询和在线办理等网上行政服务。近年来,慈溪市政府大力倡导网上办事大厅,在浙大网新旗下IT协同服务主力企业汇信科技的推动下,企业数字证书在慈溪市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目前慈溪市注册企业约17000家,证书发行企业数16000多家,覆盖率达到95%以上。随着企业数字证书的发行,网上年检、网上报税、网上社保、网上招投标等电子政务增值服务带来的便捷高效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慈溪市政府信息中心的余主任开始构思更宏伟的蓝图:我们慈溪市不仅要实现网上年检,更要实现更多的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数字证书的应用。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在推广证书应用时,如何让政府各部门更有效率地实现信息共享互换?如何解决信息交互时由于身份认证而带来的各类安全问题?是否用户在登录不同的应用系统时需要再一次身份识别?“慈溪模式”的协同效应随后,余主任找到了浙大网新的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数字证书应用范围的设想以及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在经过实地调研之后,汇信科技提出一套创新的解决方案:具体做法由慈溪市政府牵头搭建数字证书应用支撑平台,在其所管辖的慈溪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慈溪市信用网、慈溪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各政府部门通过聚安身份认证系统,共享该数字证书平台。由于当年慈溪市所有的应用系统都搭建在市政府,所以用户在使用数字证书登录不同应用系统时不需要重复进行身份认证,只需在市政府内部部署身份认证网关产品,即可实现各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接入,从而实现企业在使用数字证书登录各应用系统时的身份认证和数据传输安全。该组合方案一来免去了各部门重复部署网关的麻烦,减少成本的重复投入;二来方便慈溪市市政府统一各部门工作,加速推进数字证书的应用,“慈溪模式”充分推动了慈溪市电子政务实现“一证通用”的建设进程。 在此次数字证书平台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浙大网新作为政企之间电子化应用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在为慈溪市政府搭建公共电子服务平台的同时,还为会员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通过为政府、会员企业提供本地化网点临柜服务、在线咨询、企业和公务员培训、远程协助服务、技术支持、统一呼叫中心支持、投诉处理查询等服务,从而实现政府、会员企业、外包服务商三赢的目标,据悉,目前这一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外包服务模式,浙大网新已经在浙江、江苏、江西等多个省市进行推广。一证通用的“宏伟蓝图”其实以上的这一切只是余主任的初步打算,深思熟虑的余主任还有着更远的计划。为了方便企业的网上应用更加轻松便捷,慈溪市政府与汇信科技合作,在当地设立了e照通服务网点,帮助企业现场办理证书补办、变更、解锁、延期等服务,更现场指导企业如何进行网上年检和网上报税。余主任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接入数字证书应用支撑平台的系统还不多,能够实现网上年检、网上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网上亮照经营等,等到信息化程度越来越发达时,我们会接入更多的应用系统,像网上报税、网上社保、网上招投标等系统也会接入,让数字证书发挥更多的效用,真正实现一证通用。”自浙江省推广企业数字证书以来,数字证书的多用途已被广大用户认可,特别是企业数字证书应用于电子政务,实现工商年检一路通、地税网上纳税通、网上招标采购通、证书执照即时通、企业网上经营身份通、网上信用查询通、网上审批政务通等。慈溪模式的构建,将更有利于数字证书“一证通用”的推广,为建设“数字浙江”和“信用浙江”迈上新台阶。浙大网新致力于构建智慧型政府以企业数字证书+聚安身份认证系统构建的数字证书应用支撑平台案例是浙大网新推进的“智能+互联+协同”智慧城市战略中以打造“智慧型政府”为目标的其中一个典型案例。网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了城市互联网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和安全可信的应用支撑平台,为跨部门审批提供支持,为审计、评估、检测、等中介提供互联网服务接入和支持。企业通过任意电脑进入网上办事大厅自助服务专区,可以实现网上办事、行政审批、证照年检年审、行政处罚等一站式政府电子政务服务。公共平台还为企业和公众提供办事状态查询、公开信息查询、信用信息查询、维权保护功能。浙大网新致力于构筑更智慧的政府,帮助城市管理者实现高效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在IT协同服务的创新模式下,城市管理者将更有效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不断提升服务满意度,同时,作为会员企业将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服务,并有效降低政企沟通成本。文/薛刚(汇信科技)绿色智慧的创新咨询服务“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创新软件工程实训国际服务外包行业的蒸蒸日上,和国内IT蓝海的开疆拓土,刺激了软件中高端人才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然而,企业之外,众多软件专业莘莘学子刚刚走出校门,就面临失业的威胁;企业之内,众多初级工程师渴望担当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而市场先机和风险规避却只允许大多数人一直快节奏地重复自己最熟练的工作范围。因此,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长期呈现一个怪圈:一方面IT 企业因机遇的压力对资深软件工程师求贤若渴,遭遇“瓶颈”;一方面毕业生、初级工程师因得不到机会成长为资深工程师,遭遇“积压”。虽然这一怪圈催生了目前蓬勃发展的软件培训产业,却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局部有所缓解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企业却仍然面临人力资源供应的“延迟”、培训内容与技能需求的严重脱节(即“服务不匹配”)。如何彻底打破这一怪圈?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网新集团创造性地将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运用到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的管理,促成高校和用人企业之间的互联与互动,破除人力资源“瓶颈”与“积压”,推动双边的和谐发展。宏观战略:推拉式“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传统的软件培训几乎都采用推式(Push)战略。整个过程从招生开始,就像采购原材料一样;对学员进行教育或者培训,就像把原材料加工成统一的产品一样;最后把毕业的学员向不同的IT企业推荐就业,就像产品营销一样。然而,现实并不是推式战略预言得那么直白。首先,IT是变化频率很高的行业,而高等院校和传统培训机构则长周期地批量供应技能相似的人力资源。其次,IT行业服务于其它领域,如金融、通信、电子商务等等,并且工程师个人的兴趣和胜任力也有很大差异。而高等院校侧重于软件工程领域自身的理论教育,培训机构则侧重于某一单个行业的服务应用。因为没有把供需周期、企业和工程师个人的差异化因素输入战略过程,推式战略不免出现“产品”与“需求”的不匹配。网新集团依据自身在服务外包领域的雄厚基础和深刻体验,经过长期探索,在2008年提出“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整体解决方案。不同于传统的推式战略,网新集团采用的是推拉式(Push-Pull)结合战略。首先,利用高分辨率的市场需求信息,来拉动并指导软件中高端工程师的培养规划;并确保在需求强烈的时间节点上,及时向业界推荐符合精确定位的预备工程师。同时,对于工程师的个体差异,在培养过程中予以甄别和扬长避短,并且在向业界推介的时候,提供高分辨率的工程师个人考核报告,供用人企业参考。由于方案在时间上充分考虑了高校和用人企业双边的运营周期,在培养方式和内容上充分考虑了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需求,网新的“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能够有效破除软件人力资源的“瓶颈”、“积压”、“延迟”、“服务不匹配”等难题,获得了众多合作高校与企业的高度好评。甚至,网新集团已经和一些重要合作伙伴形成了软件工程师招聘外包、企业委培的合作模式。微观执行:SHIFT操作方案网新集团“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得以成功的核心,是精确运转的“智能的互动式实训”(SmartHighlyInteractiveFieldTraining,简称SHIFT)操作方案。SHIFT方案旨在令工程师参与到真实的软件项目研发场景和过程,在实战中对工程师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促成质的飞跃。在SHIFT方案中,项目研发是唯一场景。没有学员、班级、或者讲师,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师,项目团队、项目经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案,只有规范的快捷式(Scrum)项目管理流程和具有严谨格式要求的研发文档;没有单一的陈旧项目,而是合作企业根据自身需求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甚至是其他IT企业委托、外包的真实项目。在SHIFT方案中,智能化实施贯穿始终。工程师在互动式实训平台(InteractiveTrainingPlatform,简称ITP)上进行日常工作,交付阶段性成果。项目经理多线程地观察每个工程师的进展,根据ITP所提炼的统计结果,对团队及个人弱项进行查遗补漏,并对项目进程进行有必要的调整。 在SHIFT方案中,职业素质培养如影随形。在项目过程中,职业素质教练对工程师及团队行为进行观察、回顾和点评,鼓励工程师自觉地培养职业化行为模式,完成蜕变历程。同时,职业素质教练在业余时间举行各种沙龙、讲座及拓展活动,帮助工程师根据个人的差异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增强企业生活的适应性。在SHIFT方案中,也包括了工程师与用人企业的高度互动。用人企业不但能够得到预备工程师高分辨率的个人绩效考核报告,也能够通过ITP搜索个人简历和工程师作品展示。推拉式的“软件工程人力资源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从全局上解决供需双方的缺口和同步问题;SHIFT操作方案则从实施的方方面面确保整体解决方案的成功。因此,这是网新集团又一智慧的结晶。文/张敏(网新创新)事件链接毕业典礼2009年11月14日上午,网新集团软件工程实训郑大杭州班毕业典礼在网新大厦三楼创新中心多媒体功能厅举行。毕业典礼向大家展示了120天的实训成果,对实训工程师所取得的成绩及100%的就业率表示了高度赞扬。梦想银行2010年3月5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与网新集团软件工程实训业务签订软件开发协议。真爱梦想基金会作为促进中国教育公平的公益组织,计划在原“梦想中心”、“梦想领路人”项目的基础上,运作“梦想银行”项目。该项目需要研发一个连接“梦想中心”、教师、学生和基金会的综合系统平台,能够对系统上的班级、教师、学生进行统计、运营管理、积分考核和绩效激励。因其软件研发上的实力和教育上的深厚背景,真爱梦想基金会将此平台的研发委托给网新集团软件工程实训业务。项目期限内,在网新集团参加实训的预备工程师将参与研发实战过程,为自己的工作简历增添闪亮的一笔。鸿程委培2010年6月2日上午,网新集团软件工程实训业务、浙江鸿程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以及10名未来的JAVA开发工程师三方签订了委托培训协议,由鸿程公司委托网新集团对工程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软件项目实训。协议规定,网新集团与鸿程公司双方根据工程师岗位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共同确定实训各项指标要求。工程师完成实训之后,网新集团应提供工程师个人及团队绩效考核。经过鸿程公司技术考核通过之后,鸿程公司与工程师正式建立雇佣关系。协议也初步确定了工程师正式入职后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年薪标准。创新科技园管理:小议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在当今世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科技产业具有高效益、高渗透、高导向、高威慑、高战略作用,是国家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最大创举是兴办科技园区,这种产业发展与科技活动的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离的难题,使知识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区,随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硅谷”。1957年,前苏联开始筹建科学院西伯利亚总分院,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科研基地之一。20世纪80 年代之后,科技园区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10年间新增园区500多个,园区在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六届世界科技园区大会对科技园区提出了世界园区“规范化、网络化、国际化”三大新的发展标准。即要求科技园区内的产业真正是高新技术产业,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保护当地城市的自然环境,做到人、技术、自然和谐发展。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应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吸引投资、技术合作、开拓市场方面主要依靠网络运作,形成区域化的产业集群和世界范围内的园区产业链。通过分析和总结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工业园的发展,研究者认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有如下特点:一、从“科技园区”到“创新城区”转型90年代以前,产业园差不多总是出现在发达地区,在地区发展上起的是“锦上添花”的作用。90年代以来,一些中部省份和西部地区也开始大力发展产业园。近年来,科技产业园日益体现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应对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创新极、增长极和发动机,2009底国务院又审时度势开始了新一轮的开发区和高新区升级扩区,希望发挥开发区和高新区在“体制创新、科技引领、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方面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最终实现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关村时提出的“四位一体”战略定位(创新的重要载体、增长的强大引擎、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的前沿阵地)。以现有科技园区为主体,整合周边乡镇或行政区,建设和谐新城区成为科技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把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基础和公共设施布局、市政、交通、通讯、环境等问题同时考虑的总体规划先行的做法,正在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城市设计新建科技园区所遵循的一条原则。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城市生态版块拥有优越的生态资源,以及更为低廉的办公成本,更适合中小企业的成长,因此在城市生态版块兴建更多的科技园,也纳入了各地政府的市政建设规划之中。二、“跨区域、跨国界”的“双跨型园区”逐步涌现“双跨型园区”合作战略是指促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与中西部的全面合作,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利益共享的原则共建开发工,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北京亦庄开发区、天津滨海新区、大连开发区等很多地方都已实现科技园区在一省之内跨区域整合的模式,这是第一步跨越,走出省外的跨区域园区模式很快就会涌现。苏州工业园是跨国园区模式在中国的一个开始,是利用中国和新加坡政府两国政府资源共同发展园区的一种创新。“双跨型园区”的战略是顺应科技园区国际化的趋势制定的,科技园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合办研究机构,吸引高技术移民。例如美国费城大学城的科学中心已与日本的一个技术园建立了一个国际科学中心,并准备与德国、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等进行合作。二是在国外科技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城市吸引的外国研究机构和公司占很大比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直接到国外创办科技园区的做法。如德国到日本横滨建立技术园,新加坡在中国苏州建立科技工业园。1984年,由法国倡议筹建的高技术之路,是欧洲出现的跨国高技术密集区,西起西班牙,沿地中海北岸,东至意大利,将形成一条高技术产业走廊。目前,中关村科技园区也吸引了近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著名高科技企业在园区内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 三是成立国际科技园区组织。随着科技园区数量的增加,园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已成为客观需要,从而出现了一些国际性的科技园区协会组织。如在法国、日本和美国成立的智密区国际俱乐部、国际技术协会、大学研究园协会、国际科技园区协会、北美孵化器协会等,其活动宗旨是加强各园区的相互联系、交流,促进园区的发展和合作,组织学术和经验交流会,在国际范围内为要求进入园区的个人或企业提供咨询。三、从同质化走向差异化竞争我国科技园区数量并不少,但普遍存在结构雷同现象。科技园区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当地经济、科技的发展,同质化的科技园区与当地经济计划、科技以及企业文化等实际情况脱节,建成后的作用有限,发展困难。在全球范围来看,经过一场模仿美国硅谷的热潮之后,各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悟出,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事一个或几个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进而构造出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是建设城市科技园区的一条重要经验。美国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是沙迪·格罗威生命科学中心所在地,以此为依托,县政府构想了一个以发展生物技术为主的研究开发计划,最后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生物技术产业区。与此类似的还有南卡罗来纳州克莱森县建立的科学园,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县建立的科学园。日本已指定为技术城的大分县提出“一区一品”计划。我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也有根据自身特色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包头稀土科技园。发展品牌园区和特色园区将会成为提升园区竞争力的重要方向。在规划阶段,就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经济、文化、地理等全方位信息的基础上,有意识规划本地区技术集团群,形成当地优势产业,园区制定严格的公司入园标准,结合园区的目标和特色,把好入口关,为建立一流的园区打下良好的基础。四、大型、生态园区发展迅速无论是政府,还是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界、金融机构,甚至房地产开发商,在科技产业园这一现代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组织载体上找到了共同利益的结合点,都对产业园表现出极大的参与兴趣。这种参与的多元化拓展了大型化园区的发展空间。大型化园区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园区本身规模的不断增大,可以实现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娱乐休闲设施等的集约利用,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二是园区入驻企业规模的逐渐增大,大企业的入驻可以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大型化园区的总体要求是:高起点、高技术、高带动力、国际化、可持续发展,达到生产基地化、投资多元化、规模大型化、运作市场化、装置集约化、控制数字化等现代化大型园区的多重要求。 科技园区的另一发展趋势表现在提高园区内各产业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国外先进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各关联企业的“扎堆”,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可降低交易成本,创造了外部经济和集体效率,进而促进创新,形成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获得竞争优势。没有专业化分工协作,就无法形成集聚效应,协作型园区也就无从谈起。要从单纯服务型向战略协作型转变,在提供有效服务中求发展,在接受辐射中求发展,在加强联合中求发展,在产业错位中求发展,在差别竞争中求发展,形成全方位的协作开放格局。  生态园区倡导园区内企业进行产品的耦合共生,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既降低了园区的环境负荷,又减少了企业废物处理成本和部分原料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改变了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达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多赢。五、科技园区功能趋于多元化 许多新兴的科技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功能配套——只满足工作需求,而是在完善专业研究开发环境的同时建设绿色、生态的园区,使之成为理想的生活、休闲空间。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高新科技园区也逐渐向多元化园区发展,即改变以往园区以工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功能模式,向以发展工业为基础和纽带,带动科研、教育、生产服务、生活配套等多项功能综合发展的多元化模式转变。科技园区也将与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互相取长补短,与各类园区之间在投资主体、税收、海关政策、技术来源等界限日益模糊,将出现功能多元化的趋势。文/新地(网新集团)AL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