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48课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作业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第48课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作业

ID:942653

大小:116.1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时质量评价(四十八)(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1857年,三位破译楔形文字的学者在英国皇家学会主持下共同释读出了一篇阿卡德楔形文字文献铭文(下图)。这一事件标志着亚述学的正式诞生。从此,人们可以(  )A.感受《天方夜谭》的美妙B.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C.阅读埃及历代法老的手稿D.学习伊本·西那的《医典》B 解析:楔形文字是西亚苏美尔人创造的,选项中只有《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故选B项。其他各项都不是用楔形文字书写的。2.(2020·济宁模拟)观察下面三幅图片,对从中传达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域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D 解析:甲骨文为商朝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反映的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反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成就,这三者图片组合在一起体现了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故选D,排除A、B、C。3.(2020·滨州模拟)下图为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作品。该画作于1世纪早期,描绘了柏拉图正在与学生们讨论哲学问题。该画可用于研究(  )A.古代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B.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C.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点D.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但他和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形却出现于意大利出土的壁画当中,这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相借鉴,故选B项;壁画主要反映的是古希腊的思想文化,而非古罗马帝国的思想文化,排除A项;文艺复兴发生于14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壁画描绘的是柏拉图与学生讨论哲学问题的情形,只能表现雅典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状况,无法反映雅典民主制的进步与局限,排除D项。4.柱式建筑是古希腊建筑的特色。下面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比较表,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建筑风格象征意义比例特征整体特点多立克式男性粗壮刚劲、雄健、简洁爱奥尼式女性修长纤细、秀美、精巧A.热衷追寻浪漫情调B.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C.崇拜直接民主制度D.主张“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B 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古希腊人按照男性与女性的体型特征创造出多立克式和爱奥尼式建筑,说明古希腊人追求人体美,反映出其对人的崇拜, 故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天赋人权”和男女平等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排除D项。5.(2020·潍坊一模)“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寻求普遍知识的方法,他通过交谈,在问答中不断揭示对方自相矛盾之处,引发人的主动思考,使人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体现了他(  )A.用理性去认识和解释世界B.从人自身上寻找意义和价值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D.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A 解析:根据材料,苏格拉底用“助产术”的办法,逐步引导人主动思考,解决自身思考的问题之处,从而逐步寻求正确答案,这是一种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A项符合题意;材料是主张引导人思考,不是从自身上寻求意义和价值,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苏格拉底对神学的破除,C项错误;追求知识与巧言善辩的能力不符合材料引导人思考的信息,D项错误。6.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  )A.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B.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C.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D.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B 解析:材料“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强调罗马法律制度的作用,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能在题干材料中体现。7.下图是“教皇为皇帝加冕”,取材于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君主“丕平献土”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及图片最能说明(  )A.基督教会权力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B.教皇和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C.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D.法兰克王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A 解析:“教皇为皇帝加冕”体现的是法兰克国王必须通过教皇为其加冕这种君权神授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从而说明了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高于以法兰克国王为代表的世俗王权这一社会特征,故A项正确;B项说法图片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教皇与国王的关系,排除C项;公元8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8.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主要说明了(  )A.拜占庭文化融汇了东西方文明B.拜占庭帝国不被东西方所认可C.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西方风格D.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佛教文化A 解析:根据题干叙述和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文化既继承了西方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中古基督教文化,还吸收了东方西亚、北非的文化,因此A项正确。题干只是说明其文化特色,未涉及认可的问题,B项错误;圣索菲亚大教堂具有罗马建筑风格,C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材料没有体现佛教文化特点,D项错误。9.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作者传说是毗耶娑,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该史诗大约定型于2-4世纪,是漫长的历史积累的产物,是许多人不断加工扩充的结果,其中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从中可得出,该书(  )A.荒诞离奇完全没有史料价值B.写作年代久远可以看作历史C.侧面反映古代印度社会风貌D.是文学瑰宝,但与真实历史无关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摩诃婆罗多》是经过古印度人长期积累加工而成的,虽然其内容以神话传说为主,但是仍能从侧面反映当时印度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社会风貌,故C项正确;《摩诃婆罗多》内容多为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内容,不能绝对否定或肯定,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 排除A项;写作年代是否久远并不能决定其史料价值的高低,排除B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也可以反映历史的部分内容,排除D项。10.下面是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文明区域位置示意图和印第安文明梯田景观图。下列与之相关的是(  )A.创造了独特的文字B.创造出数学20进位法C.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D.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D 解析:根据文明区域位置示意图,可判断出这是印第安人印加文明的区域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项符合题干要求。A、B、C三项是玛雅文化的内容。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摘编自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材料二 人烟罕至的墨西哥丛林里,隐匿着庞大的玛雅文明遗迹。金字塔的石造建筑雕刻着神秘的人像与精巧的文字,验证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材料三 我们和印第安人交手时,和我们回去的冈萨雷斯教士把那几口木箱、偶像和金器,统统搬上船去了。……在那场厮杀中,我们抓获两个印第安人, 两人受洗礼后,一个取名胡利安,另一个取名梅尔乔;两人都是斜眼。打过那次恶仗后,我们重新上船,继续朝日落的方向沿海岸往前探察。我们给伤号治伤后便扬帆起航。--[西]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征服新西班牙信史》(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及其依据。(2)材料二中玛雅人创造的“金字塔石造建筑”验证了玛雅王朝曾经辉煌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还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3)根据材料三分析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解析:(1)根据材料一“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归纳材料的观点。(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玛雅文明的重大成就。(3)根据材料三可知,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武力征服和宗教文化侵略,导致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消失。答案:(1)观点:认为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或中国人曾到过美洲)。依据: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似;考古学家的发现。(2)成就:玛雅文明中的历法成就超过了当时希腊罗马通行的历法;“0”的使用是玛雅数学体系中最为先进的做法,比欧洲早了8个世纪;玛雅人培植了诸如玉米、西红柿、南瓜等农作物。(3)消失原因:欧洲侵略者武力征服和掠夺财富;欧洲殖民者宗教控制。12.“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2000多年前,古代中国、古代希腊的文明之光就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解析: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的,伟大的古老文明都是相知的,伟大的古老文明更是相亲的”可以得出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在相互交融中发展。论证可以从文明的种类,如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东西方文明等角度分析,可以从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和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影响世界、印度佛教文明影响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答案:示例观点: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而且在相互交融(影响)中发展。分析:世界各国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文明成果如东方的古代中华文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等;各文明中心在吸取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儒家吸收佛教教义等,而使儒学得到发展。各国文明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区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显示了较强的制度和文化优越性。如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繁荣发展的各国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因此,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努力发掘本国古代文明的智慧为本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服务。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