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更上一层楼筑基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①shù,②shuò;B项,①pù,②bào;C项,①②都读“sànɡ”;D项,①shí,②sì。答案:C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解析:A项,“暴”通“曝”;C项,“厌”通“餍”;D项,“当”通“倘”。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患:祸害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毛病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解析:C项,速:招致。答案:C4.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写文末的一段文字?解析:第5段的结论得出后,为什么还要写第6段的文字?这就要求考虑到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认为,六国弱于秦,但如能坚持用兵,尚且还有取胜的可能,而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无异于置己于六国之下,极为可耻。所以这最后一段旨在说明屈辱求和势在必亡,用兵抗争犹可幸存,以使北宋统治者作出抉择。参考答案: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赂秦,末段揭示写作目的,即说明屈辱求和势在必亡,用兵抗争犹可幸存,以使北宋统治者作出抉择。5.《阿房宫赋》一文,作者在描写阿房宫时,为什么要极尽渲染之能事?解析:作者描写阿房宫,采用铺排、比喻等手法,极力描写其豪华富丽,将矛头指向了秦朝统治者,自然引出下文的议论,揭示了写作主旨。参考答案: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阿房宫越富丽堂皇,美女珍宝越应有尽有,就越能表现秦统治者奢侈腐化,就越能揭示秦亡的原因。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综合·应用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6.本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7.本段文字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阿房宫的特点?8.对本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文字突出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是指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形容长桥似龙。C.“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是指在春光明媚的时候,人们在阿房宫唱歌,就像春光那样融和。D.“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是指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寒冷。6.解析:要熟悉常用的修辞格,对照文句仔细分析。答案:对偶、比喻、夸张。7.解析:要对这一段文字的描写角度逐句分析。参考答案:是从面积、范围、自然条件、本体构筑等角度来描写的。8.解析:C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台上传来温柔的歌声,像春光一样暖融融。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六国论(节录)春秋之末,至于战,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夫说客,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度共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之富贵,此与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安定)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xū,脸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如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苏轼《三苏文选》)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靡衣玉食靡:轻软。B.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类:大抵。C.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少:缺少。D.不知其将噬人噬:咬。10.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A.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不同。B.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相同。C.两个“归”字相同,两个“使”字也相同。D.两个“归”字不同,两个“使”字也不同。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吾考之世变世变:指世上的事变。B.此四者不失职失职:指失业。C.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蠢迟钝。D.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布褐:指富人穿的衣服,引申为安闲的生活。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下至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B.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D.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13.下列论述中,全都符合作者观点的一组是()①谋夫说客,鸡鸣狗盗之徒都是奸民蠹国者②宾客、士人都是智、勇、辩、力,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物③把这一批人处理好了,老百姓就安定了④六国的君主对待老百姓很好,所以没有一个叛变的⑤秦始皇任法不任人,隳名城,杀豪杰,引起了人民反抗⑥从前的士人、宾客散归田亩,生活无着,只能面黄肌瘦,老死布褐⑦秦始皇对士人处理不当,犹如纵百万狼虎于山林而饥渴之⑧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比秦始皇明智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⑥⑦C.①③④⑥⑧D.①②③⑦⑧14.翻译句子。(1)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9.解析:C项,少,“稍微”之义。答案:C10.解析:A项,两个“归”都是“回到,往”之义;“使”,一为“假使”,一为“让”。答案:A11.解析:D项,“布褐”是麻布做的衣服,是穷人穿的,指艰难困苦的生活。答案:D12.解析:C项,“以客养之”的“客”前有“以”,故不是活用;A项,“宾礼”,名词用作动词;B项,“馆”,名词用作动词;D项,“饥渴”是使动用法。答案:C13.解析:④六国君主不是对人民很好,而是“虐用其民”;⑤不合本文观点,本文认为是使四者失职;⑥他们应该是待时而动,不会老死布褐。答案:D14.解析:(1)注意判断句式。(2)“莫”意为“没有人”。参考答案:(1)这种情况是先王也不能避免的。(2)虽然有怨恨想叛逆,却没有人为他们领头。二、语言运用15.用“儒学”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之间不分大小强弱,互相尊重,一律平等,这是与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形成一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分不开的。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解析:本题要求“重组”,就是改换句式。用“儒学”开头,就是以“儒学”为话题,话题的中心是儒学“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原句中包含一层因果关系:“儒学,和为贵”思想的影响是“因”,“形成……民族传统”是“果”;这个“果”,不是“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一律平等”的“因”。参考答案:儒学“和为贵”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是形成我们一起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的重要原因,也因此,中国人民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16.改写下列句子,要求突出宗先生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宗先生从先秦《考工记》虚实观念的萌芽,到中国美术的空间处理;从中国戏剧的表演布置,到中国诗歌的空灵优美;从中国书画的音乐舞蹈精神,到中国建筑印章的虚实运用,作了全方位的考察。解析:要突出长句的某一部分内容,必须调整语序,明白了这一点,本题就很好解答了。参考答案:从先秦《考工记》虚实观念的萌芽,到中国美术的空间处理;从中国戏剧的表演布景,到中国诗歌空灵优美;从中国书画的音乐舞蹈精神,到中国建筑印章的虚实运用,宗先生都作了全方位的考察。[来源:学+科+网]三、写作训练17.本专题两篇史论都是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借古讽今,切中时弊。《六国论》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的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总结秦王朝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虽说历史是不能说“假如”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历史事件作个性化的思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六国兴亡、赤壁之战、法国大革命等等,都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对这些事件,你是否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呢?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搜集资料,写一篇读史札记。写作提示:写作读史札记,首先要对历史材料有自己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是在阅读材料中自然形成的;其次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观点要能统帅材料,材料要能证明观点;再次,史料的转述、引用要简明扼要。回顾·展望18.(2020福建高考)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解析:本题解释的重点放在“大用”“小用”“王”“解”“东”以及“请命于勾践”上,其中的“王”为名词作动词,翻译为“称王”,“东”翻译为“向东(败逃)”,“解”翻译为“突出重围”,“请命于勾践”为状语后置,翻译为“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参考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