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卢春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枫桥夜泊(卢春梅)

ID:927136

大小:3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解题师板书:夜泊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师板书。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2、请生读生字。讲生字。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三、精读感悟。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2、师范读。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月落: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生:惨淡、无光,凄凉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霜满天: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4)读读这个词。江枫:1)江边的枫树。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渔火: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乌啼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3)读词。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7、理解感悟“对愁眠”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8、感受钟声。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9)读这句诗。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四、拓展延伸。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教后记:1、《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这首诗将一位落榜之人漂泊在外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霜天残月,江枫渔火,每一处景物都是灰暗、凄凉,处处都透着寒气,整首诗笼罩着深深的愁。二升三的学生能体会到什么?在备课的时候,我很担心学生根本不能体会到“愁”,因为孩子那么小,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要是自己的引导不到位,整节课肯定就是无病呻吟,将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所以,我觉得对于当时的背景知识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定要提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诗人张继的背景资料,并在班上交流,学生知道了原来张继是一位落榜的诗人,他的这首《枫桥夜泊》最为有名……学生了解了张继的遭遇,我想引导学生体会当年张继在枫桥边的感受时,应该就显得容易了。 2、在我自己备课的时候,我想要让孩子深刻理解并感受到诗人的感情,我自己一定要吃透文本,吃透教材,所以,我认真研读了教参,并把自己的疑问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然后我才开始写教案,设计教学流程。“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是我的主要问题,然后从景到情,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然后再读中悟。3、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谨记师傅跟我说的,1)要机智地面对学生的回答,要紧紧扣住事先备好的教案,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应付课堂上的状况,否则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2)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有效,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要干什么。3)不能过分重复学生的话,而是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作出评价。我紧扣诗人“看到”、“听到”的,引导学生感悟凄凉的秋叶图,进而感受悲凉的钟声,感受之后指导朗读。4、自己这次上课的感觉:1)学生虽然能够答出老师的提问,但有的问题没有出现我想要的效果,发言的面仍然不够广,有的学生想说却又不敢说,课堂气氛有些闷,我想我的引导可能还不够有效,诗句的前半句花的时间较长,导致最后整首诗的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一个拓展的环节只能被安排成了家庭作业一带而过。2)以前学生出现答不出,或者回答不够到位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面就开始乱,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但我这次能够冷静地对待以外状况的发生,所以课堂显得从容了很多。我想自己要学习的还有很多,研读文本的能力还要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多读,多想,多悟,希望能够上出让学生如沐春风的课。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